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個姓裴的秀才,從小死了父親,和母親甘氏相依為命。好在家里有幾畝薄田,租給別人耕種,收來的佃租,夠母子二人吃飯。生活雖然簡樸,倒也安逸,裴秀才一心一意地讀書,指望早日金榜題名,讓老母親跟著他享福。 這一年,是鄉試之期,裴秀才帶著行李,向母親告辭,去省城參加考試。過了一段時間,甘氏算計著兒子該回來了,卻一直不見裴秀才到家。甘氏很焦急,擔心裴秀才路上出了什么意外。這一天早上,她正打算出門,央求隔壁的三牛幫忙打聽一下,忽然看見裴秀才回來了。 甘氏大喜,把裴秀才迎進屋里,詢問他為何晚了這么多天?裴秀才講,因為榜上無名,心情郁悶,故此到文友家里玩了幾天。甘氏相信了,勸慰兒子想開一點,繼續苦讀,三年后再參加鄉試。 中午吃飯時,裴秀才狼吞虎咽,嘴里砸吧砸吧作響。甘氏一筷子敲在他的頭上,呵斥道:“你是讀書人,吃飯要文雅,不能像下苦力的人一樣。”裴秀才摸摸頭,笑著說:“娘教訓的極是,我記住了。” 文雅了一小會,裴秀才又忘記了,嘴里又開始砸吧砸吧作響,甘氏又敲了他一筷子,嘆口氣說:“我兒,你這是怎么啦?原先不是這樣的啊。”裴秀才摸摸頭,憨笑起來,說道:“我記住了。” 吃過飯,裴秀才見院子里的雞籠有一個窟窿,卷起袖子,用籃子從田邊拎來泥巴,開始修補雞籠。甘氏詫異地看著他,就像不認識似的。裴秀才一介書生,從來不干體力活的,雞籠上的窟窿,已經大半年了,他從來不管,為何現在竟然變了一個人似的? 甘氏說:“你干活我不管,你總該把秀才的衣服換掉吧。穿著讀書人的衣服,干著體力活,顯得不倫不類的。”裴秀才摸著頭憨笑了一下,進屋換衣服去了。望著他的背影,甘氏小聲嘀咕起來,“這孩子,怎么轉性了?” 雞籠修好后,裴秀才還想拿起掃把掃院子,被甘氏趕進屋里讀書。可是,過了一會,裴秀才跑了出來,拿起掃把又要打掃院子,甘氏呵斥道:“這點小事,為娘可以做,你就不要管了。你快去讀書吧。” 裴秀才嘀咕道:“讀書頭疼,真沒意思。”甘氏詫異地放下手頭上的針線活,皺眉思索起來,兒子這是怎么啦?平常在書房里讀書,一坐就是半天不出來,從來沒有抱怨過。 吃晚飯時,裴秀才沒拿住筷子,筷子掉在地上了,他罵了一句臟話。甘氏嘆一口氣,兒子從來沒有罵過臟話,就算發脾氣,也是文縐縐的。等到吃罷飯,甘氏拿來荊條,讓裴秀才跪在面前,往他的身上抽打起來,邊打邊呵斥道:“你老老實實告訴我,這些天你到底干嘛去了?怎么沾染了一些壞毛病?” 剛開始裴秀才默不作聲,甘氏越來越生氣,手上的勁加大了。裴秀才忽然哭著說:“娘,你別打了,我不是你兒子!”甘氏一驚,荊條掉在地上。 裴秀才講了起來。裴秀才鄉試回來,晚上歇宿在土地廟里,半夜里被黑白無常拘走了魂魄。原來,他前世做過壞事,今世注定夭折。他哭著說家中老母親無人奉養,恰好一個到處游蕩的孤魂野鬼聽見了,借尸還魂,頂替他來奉養甘氏。 裴秀才講完,問道:“你還記得二愣子嗎?”甘氏當然記得,二愣子是逃難來的孤兒,無處可去,甘氏把他收養在身邊一年多,疼愛有加。后來,他跟著逃難的人群南下。裴秀才說:“我就是二愣子啊,后來死于逃難途中,不愿投胎轉世,故此在陰間流浪。聽見裴哥哭訴你無人奉養,故此來報恩,為你養老送終。我在路上耽擱了幾天,是在訓練讀書人的做派。” 原來兒子的身體里,換了魂魄,他的怪異之處,完全能講通了。甘氏抱著裴秀才大哭起來。這以后,裴秀才不讀書了,到處打短工,奉養甘氏。甘氏一直活到八十歲才離世。裴秀才一生未娶,甘氏去世不久,他也死了。 故事讀完,有沒有為裴秀才感到遺憾?有沒有為甘氏感到幸運?有沒有為二愣子報恩豎起大拇指?不妨在文末留言,抒發感慨。 本故事純屬虛構,采用了荒誕的情節,純粹是為了借事明理說情,請不要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更不要深究。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留言評論,“正經說文史”祝讀者諸君新年快樂、財源廣進!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