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簡介 文學著作 袁枚墓 袁枚故居 仕途生涯 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24歲參加朝廷科考,試題《賦得因風想玉珂》,所吟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diào)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quán)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33歲父親亡故,辭官養(yǎng)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袁枚主張“性靈說”,早年生活通脫放浪,個性獨立不羈,喜愛游山玩水,有許多記錄山水的散文。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主張性情至上,對傳統(tǒng)經(jīng)學道學有一定 清著名詩人、藏書家。字子才,號簡齋,一號隨園,晚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入京應考,場內(nèi)老師宿儒、賢達文士近百人,而他年紀最輕。乾隆四年(1739)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分發(fā)江南,歷任溧水、江浦、沭陽,調(diào)江寧等知縣。39歲時辭去官職,筑園林于金陵石頭城下,名“隨園”,學者稱“隨園先生”。在園內(nèi)種竹澆花,著述終日。幼即嗜書,苦于無錢藏書。作官后,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筑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求遺書,將 袁枚的詩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