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給華子留言,問在預防心肌梗死、腦梗塞的時候,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選哪個更好?華子說,這兩個藥物屬于同一類藥物,都是抗血小板藥物。它們的作用相似,可以互相替代,也可以聯合應用。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首選阿司匹林,在患者有阿司匹林禁忌,或是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不良反應時,再考慮選用氯吡格雷。 一、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在進行心肌梗死、腦梗塞的預防時,抗血小板藥物在治療方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可缺少。因為心肌梗死、腦梗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引起血小板聚集,進而導致血栓形成。所以,只要抑制了血小板的活性,在斑塊破潰的時候就可以阻止血栓形,預防疾病的發生。 血小板的聚集,有多種誘導因素。通過血小板的環氧酶(COX)生成的血栓素A2(TXA2),以及二磷酸腺苷(ADP)對血小板上的ADP受體的影響,都可以造成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的作用,是與COX結合,抑制TXA2的生成;而氯吡格雷是阻斷血小板膜上的P2Y12受體,阻止與血小板與ADP的結合。兩種藥物的作用原理雖然不同,但“條條大路通羅馬”,最終都會產生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二、兩種藥物在使用時的差異性既然兩個藥物的作用相同,那么為什么華子說要首選阿司匹林呢?這是因為,兩藥在發揮作用時,存在差異性。阿司匹林口服吸收后,會直接與血小板結合,發揮抗血小板作用。而且阿司匹林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在血小板的生命周期內,會被持續地抑制。 而氯吡格雷屬于前體藥物,本身沒有活性,需要經過肝細胞中的CYP2C19酶代謝之后,才會釋放出活性物質,發揮抗血小板作用。如果人體內CYP2C19酶數量不足,或是代謝活性低,就不能產生有效的作用。 不同人種之間存在著基因差異性,在白色人種中,CYP2C19酶低活性者大約在3~5%,黑色人種為1~7.5%,而我們東方人為11~23%。也就是說,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吃了氯吡格雷之后,并不會產生抗血小板的作用,不能有效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性。 所以在使用氯吡格雷之前,最好做CYP2C19基因檢測,以確定用藥有效,或是使用不需要體內代謝過程的替格瑞洛。但不論是做基因檢測,或是用替格瑞洛都會增加患者的用藥成本,所以阿司匹林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 三、兩種藥物在副作用上的區別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都會造成凝血功能減弱,引起出血風險增加的副作用,比如說鼻出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等。在引起出血的不良反應上,兩者相差不大。 不過阿司匹林對環氧酶的抑制,會使對消化道黏膜有保護作用的前列腺素生成減少,常見的不良反應是消化道黏膜損傷,有些患者由于消化道損傷嚴重,而不得不停用阿司匹林。而且有哮喘者、對非甾體抗炎藥過敏者,都不能使用阿司匹林 而氯吡格雷對消化道的損傷明顯小于阿司匹林,也不會引發或是加重哮喘,總體的不良反應要小于阿司匹林。所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不良反應的人,在確定服用氯吡格雷有效后,可以用氯吡格雷代替阿司匹林。 總結一下,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雖然作用原理不同,但都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兩者可以互相替代,而且氯吡格雷的副作用小于阿司匹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