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影響了零售業、廣告業等眾多行業, 未來互聯網還將影響其它產業。作為中國最大實體產業的農業,具有巨大的互聯網改造空間,必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下一風口。 自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互聯網+”的概念后,“互聯網+”順勢成為時下最熱的概念之一,“互聯網+”的勁風瞬間席卷了各個傳統行業。“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判斷一個行業的“互聯網+”是否具備發展潛力,需要看這個行業傳統與否,以及與互聯網的距離有多遠。作為我國三大產業之一的農業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行業,一方面農業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農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方興未艾,從而決定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蘊含巨大的發展機遇。 現代農業面臨發展瓶頸近年來,我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的瓶頸不斷顯露,具體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耕地質量問題凸顯。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呈總體下降趨勢,耕地環境質量不斷降低;二是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現有農業發展的粗放經營的增長方式存在高消耗、高排放、資源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受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影響,現有農村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老化、陳舊,使得農業發展過程中保障和動力不足;四是農村勞動力供給不斷降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越,農村勞動力人口不斷降低。此外,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科學知識、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質的需求。 “互聯網+”將重塑現代農業新格局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互聯網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農村互聯網發展已經初具規模。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互聯網發展速度放緩,近年來中央連續出臺多個涉農政策和市場激勵來推動互聯網時代下的農業發展,為“互聯網+農業”的推廣夯實了基礎。在“互聯網+農業”深刻影響著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同時,眾多上市公司紛紛加大“互聯網+農業”的布局,其中,農資電商、農村互聯網金融、農業信息化三大領域最受關注,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 農資電商迎來快速發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將“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作為重要內容;2015年出臺《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強調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并且鼓勵農業生產資料企業發展電子商務。《意見》提出,加強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引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研究制定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出臺支持政策措施。 從農業生產要素看,可以看做是農資產品的農藥、化肥、種子、農機和獸藥等產品多數都是可以標準化,符合多次購買特征,滿足電商模式銷售特點。在互聯網滲透率不斷提高和政策環境不斷改善的利好扶持的背景下,農資電商發展所需的外在基礎已經成熟,農資電商的已經成為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國傳統的農資流通體制將受到互聯網的顛覆與變革,進入加速轉型和創新發展的黃金期。專業人士指出,互聯網與農資的結合將為中國的農資流通和農業科技下鄉帶來重大革命,農資電商也將成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身兼現代農業和“互聯網+”兩大熱門主題,農資電商概也必將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 農村互聯網金融大有可為農業互聯網金融服務是推動農業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資金籌措與融通一直是農戶、農商企業等面臨的一大難題。多年以來通過正規的渠道較難獲得貸款,據統計,農村家庭正規信貸的成功率約為27.6%,遠低于40.5%的全國平均水平,與之相反的是農業發展持續增長的資金需求,使得農村地區的民間貸款業務發展勢頭不斷向好,也進一步推動了政府和社會對農村金融發展的關注。 提升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農業信貸投資和政策扶持力度,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水平;2015年央行提出將重點關注互聯網金融支農扶貧創新和實踐。報告提出要重視互聯網金融在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作用,依托移動互聯網作為普惠金融的服務模式之一,率先在農村地區進行推廣。 借助互聯網可以突破地域的制約,農民能夠通過互聯網直接進行網上支付以及各類理財服務,農民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構建自身的誠信體系,實現農民借貸的風險把控。由此可見,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斷進入農村金融領域,農村金融將進入高速發展期。 “互聯網+”助推農業走進信息化時代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使得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服務消費意識、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普遍增強,加之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改造升級,推動了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依托的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將設立包括200個農業部確定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內的農業農村信息化試驗區,重點開展傳感器、物聯網、機器人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該區域的先行先試,推進農情監測預警、信息資源管理,農機調度等信息化試驗示范工作,完善農業信息化運營機制和模式。 “互聯網+農業”戰略的不斷落地推廣,將有效破解當下農業信息化過程中資源整合難、信息推廣難、企業化運營難的困境,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迫切需求,為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多舉措并行,保“互聯網+農業”落地相對于互聯網產業的爆炸式發展,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相對落后,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狀況發展報告顯示,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28.8%,遠遠落后于城鎮互聯網普及率水平;而移動互聯網則受資費和使用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農村的推廣還存在一定的壁壘。二是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農民的整體素質相對落后。三是農村互聯網金融普遍缺乏農民認可,特別是一些具有投機心態的農村金融產品,進一步降低了農民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信任度。四是農資電商發展受農村交通、倉儲等基礎設施落后的限制嚴重。 目前,在“互聯網+”政策利好的形勢下,為避免“互聯網+農業”流于紙面,其落地實施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需要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互聯網+農業”發展硬件環境;推動農村固定寬帶普及提速,逐步完成光纖到戶發展;進一步加強3G/4G移動基站覆蓋。其次,要加強互聯網服務的推廣和展開,營造“互聯網+農業”發展軟性環境。以硬件基礎環境支持農村互聯網服務的開展,借力農村互聯網服務發展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利互惠、協同發展的利好局面。第三,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特別是農資電商交易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立覆蓋供、銷一體的信息渠道,形成完整的互聯網+商業鏈。四是建立“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給予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扶植,以點帶面,帶動更多的地區加入,最終形成規模效應。 “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它是對于現有行業信息化的繼承,更是對于行業信息化延伸或者說是浴火重生。我國農業生產的不斷規模化為農業現代化打下基礎。同時我們又身處“互聯網+”的全新時代,農業現代化和“互聯網+”不期而遇。現代農業是“互聯網+”的生存土壤,“互聯網+”會使現代農業更加精彩紛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