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鑒了田蘊章每日一字、王根權的網易博客、東楚騷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書院的搜狐文章、姬興華論文《睢渙之間考辨》等一些見解,表示感謝。 相關說明:1.下劃線表示有注釋。2.“/”符號表示斷句。3.“「」”符號用在譯文中,是針對比較長的段落、為了通讀全段文字內容而標注的關聯詞語。4.文中紅色標注文字表示我與其他版本翻譯殊不相同之處。 【原文】書譜卷上 吳郡孫過庭撰 【注釋】書譜卷上:關于何為上卷,何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爭議。 其一:因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題的書簽“唐孫過庭書譜序”,所以大多認為這只是個序,或者說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孫過庭在書譜的結尾處說:“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這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上面的文章即可分為兩卷。至于未見“卷下”字樣,或省略,本為兩卷,后裝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樣,歷經裝裱而丟失。 我比較贊成后者,認為書譜已經完成,其中已經包含了上下兩卷。如果認為這只是個“序”,那它肯定不能作為正文,也就不能稱之為“卷上”了。既然孫過庭已經注明了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個“序”。那“卷下”在哪呢?我認為是省略了。我們在給人寫對聯的時候,怕貼對聯的人不知道哪個是上、哪個是下,會在不顯眼的位置標注一個“上”字,貼對聯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這是個上聯了,另一條不用標注當然就是下聯了。我認為書譜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頃(qǐng)尋諸(zhū)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而羲獻繼之。 【注釋】夫(fú):文言發語詞,無實際意義。 鐘張:鐘繇和張芝。鐘繇(yáo),字元常。張:張芝,字伯英。關于“繇”字的讀音,一讀yáo,一說yóu,老先生們傳下來多讀yóu,新一輩的人多認為鐘繇的名和他的字“元?!笔怯嘘P聯的,所以讀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頃(qǐng):近來,剛才。 絕倫:獨一無二;沒有可以相比的。 云沒:原文中沒有寫成云彩的“雲”,所以不能理解成像云彩一樣消失了。云,也不作說話講,語義不通。新華字典中對“云”的解釋:文言助詞,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例:云誰之思?歲云暮矣,著記時也云。所以,此處的“云”可理解為文言助詞,無實際意義。沒(mò):同“歿”。
【原文】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kàng xí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xíng),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贝四送茝?u>邁鐘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于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慚于即事。 【注釋】抗行(kàng xíng):并行。 雁行(xíng):像大雁一樣并排飛行。這里“行”是動詞,不應讀作háng。 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這里是王羲之對自己的謙稱。 耽:沉溺,入迷。 謝:遜,不如。 邁:超過。 果:動詞,實現。 摭(zhí):拾取,摘取。 即事:王羲之說的這些話。
【原文】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dài)古,古質而今妍?!?/strong> 【注釋】四賢:指上文中所提到的鐘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四位書家。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張芝警奇,鐘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減?!?/span> 逮(dài):到,及。 古質而今妍:“質”,質樸?!板?,妍美。虞和《論書表》:“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媛而薄質,人之情也?!?/span>
【原文】夫(fú)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 【注釋】夫(fú):文言發語詞,無實際意義。 書契:書為寫,契為刻。《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span> 淳醨:“淳”通“醇”。酒味厚者為醇,酒味薄者為醨。《舊唐書·文苑傳序》:“世代有文質,風俗有淳醨,學識有淺深,才性有工拙?!?/span> 質文三變:“夏尚質,殷尚忠,周尚文”,各個時期人們所推崇的文化標準是在變化的。 馳鶩:①疾馳;奔騰:馬不馳騖|唯流水而馳騖。②奔走:追名逐利,馳騖游說。③指在某一領域縱橫自如,并有所建樹:馳騖今古|古來賢達士,馳鶩唯群書。 沿革:沿襲和變革。 物理:事物發展變化的常理。
【原文】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lù)于椎(chuí)輪者乎! 【注釋】乖:違背、背離。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語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焙侮碳淘唬骸氨虮?,文質相半之貌?!北颍?/span>古文份,文質備也。 輅(lù):古代的一種大車。 椎(chuí)輪:無輻的車輪。椎:樸實。
【原文】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shào),猶逸少之不及鐘張。” 【注釋】子敬之不及逸少(shào),猶逸少之不及鐘張:語見梁武帝《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弊泳矗和醌I之,字子敬。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原文】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于隸書,百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nǐ)草則馀真,比真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總其終始,匪無乖互。 【注釋】意者:該文的立意者,即孫過庭。 始卒:猶始終。開始和終止。 元常:鐘繇,字元常。 隸書:正書的古稱。也稱為真書,楷書。 百英:張芝,字伯英。墨跡作“百英”。 擬(nǐ):比,類似。 真:真書,即隸書、正書。 長(cháng):擅長。 總其終始:其中的“其”,指的是前面其他評者的評論。 匪無乖互:并非沒有錯誤的地方。匪:假借為“非”,表示否定。乖互:抵觸,違背。差錯。
【原文】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后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當勝?!卑苍疲骸?u>物論殊不爾?!弊泳从执穑骸皶r人那得知!” 【注釋】謝安:東晉書法家。 尺櫝:書函?!皺场?,古人寫片字旁和木字旁時是相通的,也就是現在的“牘”字,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古代書函一般長約一尺,故名尺牘,后來泛指書信。 子敬: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的第七子。 輒:則。 恨:遺憾。 卿:古代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 右軍:王羲之,官名,右軍將軍。 故當勝:當然超過?!肮省蓖ā肮獭?,本來,當然。 物論殊不爾:社會上的評論可不是這樣的啊。物論:社會上的評論。物:社會,外界環境。不爾:不如此,不然。
【原文】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zhá),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 qiú)。 【注釋】權以此辭折安所鑒:暫且用這種話來反駁謝安的看法。權:暫且,姑且。折:返轉,回轉,這里引申為反駁。鑒:觀察、審察,這里引申為看法、意見。 事資尊顯:做事情應該有助于父母的功德得到顯示。資:供給、幫助。尊:父母。 勝母之里,曾參不入:曾參不進入一條名叫“勝母”的巷子?!袄铩?,街坊、里巷。古時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勝母”,巷名。“曾參”,孔子的弟子,以孝順父母聞名。 豪翰:引申為書法。豪:通“毫”。 紹:繼承。 筆札(zhá):筆及寫字用的小木片,這里指書法。 雖復:雖然又。雖:連詞,即使…也,縱使。復:又。 未克箕裘(jī qiú):還沒有掌握專業必需必備的技能。“箕”,竹制的簸箕,也指制箕?!棒谩?,裘皮制的衣服,也指制裘。語出《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span>
【原文】況乃假讬神仙,恥崇家范,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墻! 【注釋】假讬神仙:王獻之編撰的一個故事,說自己的書藝是神仙傳授的。事見王獻之《論書表》:“臣二十四,隱林下,有飛鳥左手持紙,右手持筆,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經一周,形勢仿佛?!弊櫍和巴小?,墨跡中作“讬”。寄托,憑借。 孰(shú)愈面墻:與面墻而觀有什么區別呢。孰愈:哪個好,引申為有什么區別。面墻:看著墻壁不看著老師,以此比喻不學習。《孔穎達疏》:“人而不學,如面墻無所睹見,以此臨事,則惟煩亂不能治理?!?/span>
【原文】后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忝。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鐘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注釋】輒:則,卻,表示轉折。 忝:有愧于。很多人和書籍,包括一些書法大字典,都將這里翻譯成“斯為不惡”,應是錯誤的,啟功先生曾論證過這是個“忝”字,田蘊章先生也這樣說,最明顯的區別是“惡”字的草書上面是一橫短,而這里是一長橫。 專博斯別:專工與博涉這樣的區別。斯:這,這個。 或疑:疑惑。或,通“惑”。
第二篇【原文】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昧鐘張之余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 【注釋】志學之年:十五歲。《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昧:冒犯。這里是自謙的意思。 烈:功業。 挹:舀,把液體盛出來。 二紀:二十四年。紀:記年代的方式,一紀為十二年。 入木:入木三分。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
【原文】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gǎo)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注釋】鴻:大雁。 駭:驚起,散。 資:通“姿”。 頹:禿貌。從禿,貴聲。 據槁(gǎo):依靠著枯木。據:依靠,靠著。槁:槁木。 落落:疏落開闊的樣子。
【原文】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注釋】妙有:道家指超乎'有'和'無'以上的原始存在。 翰:筆毫,毛筆。
【原文】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miǎo);一點之內,殊衄(nǜ )挫于毫芒。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zēng)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 【注釋】鋒杪(miǎo):筆鋒。杪:樹枝的細梢。 衄(nǜ )挫:用筆法之一,簡單地說就是折鋒回筆。清朱履貞《書學捷要》云:“書有衄挫之法,折鋒方筆也,法出于指。”衄:挫折。挫:折斷。 曾(zēng):表示疑問,相當于“何”、“怎”。王羲之《蘭亭序》有句“曾不知老之將至”,里面的“曾”也應讀zēng。
【原文】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jí)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注釋】班超: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有投筆從戎的故事。 項籍(jí):項羽,名籍,字羽。 擬效:仿效。
【原文】然君子立身,務修其本。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 【注釋】揚雄:字子云,蜀郡郫縣人。劉禹錫《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即指揚雄。 況復:何況,況且。 淪精:把精力沉溺到什么中去。淪:沉淪,沒落。
【原文】夫潛神對奕,猶標坐隱之名;樂(lè)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宣禮樂、妙擬神仙、猶埏(shān)埴之罔窮、與工爐而并運。 【注釋】樂(lè)志垂綸:享受垂釣的志趣。樂:感到快樂,享受。垂綸:垂釣。綸:釣魚用的線。 行藏:指出處或行止。《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币鉃楸蝗斡镁统鍪耍槐蝗斡镁屯穗[。后遂用“行藏”指行跡、出處:問其行藏|殺馬毀車從此逝,子來何處問行藏。 詎若:怎么比得上。詎:豈,怎。 埏(shān)埴:和泥制作陶器。埏:用水和土。埴:粘土。
【原文】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zé)。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鑒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與? 【注釋】測:推測,揣度。 推移:移動,變化,發展。 奧賾(zé):精微的義蘊。賾:深奧。 假:借也?!稄V雅》 藻鑒:品藻和鑒別(人才)。 固:副詞,原來,本來。 信:副詞,果真,的確。 會歸:會合,歸結。
【原文】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謝之族,郗庾(yǔ)之倫,縱不盡其神奇,咸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注釋】淬:染,感染。 王謝:六朝時的名門望族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之合稱。 郗庾(yǔ):晉代兩個書法世家郗家和庾家。這里有個“東床快婿”的典故:郗鑒在建康時聽說瑯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門生送信給王導,想在瑯邪王氏家族中挑選女婿,王導讓送信的門生去自家的東廂房隨便選擇。門生回去后對郗鑒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值得稱贊,他們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莊重,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床上露出肚皮看書,唯獨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關心似的?!臂b說:“這人真是好女婿!”郗鑒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隨后就把女兒郗璿嫁給了他。 倫:輩,類。 永:久遠。
【原文】方復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jiān)秘已深;遂(suì)令學者茫然,莫知領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規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注釋】方復:并且又。方:連詞,并,并且。復:副詞,又,再。 設:假設,假如。 緘(jiān)秘:謂封閉隱秘。緘(jiān):封,閉。 遂(suì):于是,就。 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就:介詞,在。如:就里。 向:介詞,朝著,向著,這里引申為“距離”。 圖:動詞,摹擬。
【原文】假令薄解草書,粗傳隸法,則好(hào)溺偏固,自閡(hé)通規。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用之術,猶共樹而分條者乎? 【注釋】隸法:隸,楷書。在唐以前,楷書就叫隸書,隸書叫分書。 閡(hé):阻隔不通。 詎知:怎知。詎:豈,怎。
【原文】加以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 【注釋】加以:連詞,表示進一步的原因或條件。可以理解為“另外”。 趨變適時:奔走變化以適合當時的情形?!摆叀保瑒釉~,奔走。 勒:雕刻:勒石。勒碑。勒銘。 殆:危。例:危殆。 殊非翰札:很不能稱之為書法。殊:副詞,很,甚。翰札:書信,也可泛指書法。 回互:轉換,變化。
【原文】故亦(yì)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 【注釋】亦(yì):副詞,也,表示同樣、也是。 八分:漢字書體名。字體似隸而體勢多波磔。亦稱“分書”或“分隸”。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才在典籍中出現。其中晉衛恒《四體書勢》曰:“鵠弟子毛弘教于秘書,今八分皆弘法也?!标P于八分書體,后世的解釋極為繁雜多變,眾說紛紜。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創造“八分書”。據記載說是割程邈隸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被漢代蔡邕簡化為漢隸用作官方字體,有三體石經流傳于世,時稱楷書,也稱為“真書”。 涵泳:浸潤,沉浸。深入領會。 胡越殊風:胡地在北,越在南,比喻疏遠隔絕。
【原文】至如“鐘繇(yáo)隸奇,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 【注釋】鐘繇(yáo):關于“繇”字的讀音,一讀yáo,一說yóu,老先生們傳下來多讀yóu,新一輩的人多認為鐘繇的名和他的字“元?!笔怯嘘P聯的,所以讀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至如:連詞,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草圣:與“隸奇”相對,草書精通。這里并不是一個稱號。圣:形容詞,精通,通會。 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這句話,很多人都翻譯成褒義,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從上一段“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可以看出,孫過庭提倡的思想是“兼善”,所以這段“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一句前面有一詞“至如”,是“至于”的意思,表達的應是別人的看法,他對這種看法是持否定態度的。后面提出他的觀點,如果伯英不會寫楷書,就會點畫狼藉(貶),如果元常不會寫草書,就會使轉縱橫(貶)。縱橫,雜亂貌,和“狼藉”是一個意思。
【原文】自茲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dài),非專精也。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yōu)宜。 【注釋】已降:以下,以來,以后。降,下也。 逮(dài):到,及。 篆隸草章:篆書、隸書、草書和章法。“章”,篇章,章法,即布局謀篇。 工用:具體應用,工于運用。 “濟”, 達到。“厥”,其。 各有攸(yōu)宜:各自有各自所適宜的對象。“攸”,所。性命~關?!耙恕保m宜。
【原文】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hé)之以閑雅。 【注釋】婉:委婉,曲折。 章:章草。 凜:嚴肅,嚴正有威勢:凜然。凜若冰霜。 風神:指藝術作品的風采神韻。 鼓:揮動。 和(hé):動詞,調適,調和。
【原文】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lè)。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qǐng)。嗟乎!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 【注釋】節:節拍、節奏。 俄頃(qǐng):一會兒。 嗟乎:亦作“ 嗟呼 ”。 亦作“ 嗟虖 ”。嘆詞。表示感嘆。相當于“唉”。 詎:豈,怎。
【原文】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mèi),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xùn)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fā),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 【注釋】乖:不順,不和諧。 流媚(mèi):流暢美好。媚:美也。 雕:同“凋”。 徇(xùn):舍身。盧照鄰《結客少年場行》:“橫行徇知己,負羽遠從戎?!?/span> 紙墨相發(fā):紙和墨能夠相互表現出彼此的特點,這里是很適宜的意思。發:表現。
【原文】心遽(jù)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chèn),四乖也;情怠手闌(lán),五乖也。 【注釋】遽(jù):急,倉猝。 乖:不順,不和諧。 稱(chèn):適合。 闌(lán):衰退,衰落,消沉。這里引申為“乏力”。
【原文】乖合之際,優劣互差(cī)。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注釋】差(cī):不齊貌。 萃:聚集。 遏:斷絕。
【原文】當仁者得意忘言,罕(hǎn)陳其要;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徒立其工,未敷(fū)厥旨。不揆(kuí)庸昧,輒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 【注釋】當仁者:擔當仁者之名的人,這里指書負盛名的人。“仁者”,敬詞,對被尊敬的人的尊稱。 希風:仰慕風操;指企慕,效法。 敷(fū):通“布”,宣告,陳述。 揆:度也。揣測,揣度。 輒效所明:只是將自己已經搞明白了的書法道理奉獻出來。輒:則,僅,只。效:獻出。 器:才能。 庶欲:希望。庶:副詞,但愿,希冀。 器識:器局與見識。
第三篇【原文】代有《筆陣圖》七行,中畫執筆三手,圖貌乖舛(chuǎn),點畫湮訛(yān é)。頃(qǐng)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偽,尚可發啟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編錄。至于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 【注釋】代:世也?!逗鬂h書·竇何傳》注。 乖舛(chuǎn):錯亂。乖:不順,不和諧;小篆字形,象羊角形,從“北”。從“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舛:錯誤,錯亂,違背;小篆字形,是兩只方向相反的腳,合起來表示相違背的意思。 湮訛(yān é):謬誤。湮:堵塞。訛:錯誤。 頃(qǐng):近來,剛才,不久以前;短時間。
【原文】若乃師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鄲淳之令(lìng)范,空著縑緗。暨乎崔杜以來,蕭羊已往,代祀綿遠,名氏滋繁?;?u>藉(jí)甚不渝,人亡業顯;或憑附增價,身謝道衰。 【注釋】若乃:至于。用于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 師宜官:師宜官,東漢書法家。 邯鄲淳:三國魏書法家。 右軍:王羲之,官名,右軍將軍。 令(lìng)范:美好的風范。令:美好,善。 縑緗:供書寫用的淺黃色細絹。縑:雙絲的細絹。緗:淺黃色。緗素:古代書寫用,借指書冊。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并稱'崔杜'。 蕭羊:蕭衍、羊欣。南北朝人。 暨:介詞,直到某時。如:暨今。 代祀:年代。祀:世,代。 藉(jí)甚不渝:卓著不變。藉甚:盛大,卓著。藉:雜亂。藉藉:雜亂眾多的樣子。渝:改變。
【原文】加以糜蠹(mí dù)不傳,搜秘將盡,偶逢緘(jiān)賞,時亦罕窺,優劣紛紜,殆難覼(luó)縷。其有顯聞當代,遺跡見存,無俟(sì)抑揚,自標先后。 【注釋】糜蠹(mí dù)不傳:這里很多書籍和文章都翻譯成“糜蠢不傳”,明顯是錯誤的,看孫過庭的書法原字即知。蠹:蛀蝕。 緘(jiān):封,閉。 殆難覼(luó)縷:幾乎難以詳述。殆:大概,幾乎。覼縷:詳述,詳細而有條理地敘述。 俟(sì):等待。
【原文】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 【注釋】六文:指六書。六種文字﹐即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鳥書。 八體:八種書體。秦代統一文字﹐廢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國文字﹐定書體為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八種﹐謂之'八體'。 厥用斯弘:其用途才會這么廣泛。厥:代詞,其;連詞,乃,于是。弘:大,引申為“廣泛”。 懸隔:相隔很遠,相差很大。
【原文】復有龍蛇云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shuài)爾,或寫瑞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 【注釋】乍圖真于率(shuài)爾:或者是輕率地描摹出事物的形態。乍:連詞,或者。圖真:寫真,畫畫,描摹出事物的形態。率爾:輕率的樣子。率:草率、輕率。 楷式:作為樣板的法式。例:學七言古詩者,當以唐代為楷式。
【原文】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zhuō),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且右軍位重才高,調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牘仍存。觀夫致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貽謀令(lìng)嗣,道葉(xié)義方,章則頓虧,一至于此! 【注釋】代:世也。 聲塵:聲譽,名聲。 貽謀令嗣:訓誨子孫。貽謀:《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焙笠浴百O謀”指父祖對子孫的訓誨(huì)。令(lìng)嗣:1.指才德美好的兒子。2.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致:送給,給予。例:致辭|致電|致哀。 造次:倉促;匆忙。例: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 道葉(xié)義方:傳道合乎規范。葉:和洽,合。原跡中寫的是“葉”的本字,而不是“葉”字,可知這里應該讀xié。義方:指行事應遵守的規矩法度,《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
【原文】又云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彰虛誕。若指漢末伯英,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晉人同號,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宜從棄擇。 【注釋】張伯英:張芝,字伯英。 彰:顯。 棄擇:猶取舍。
【原文】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粗可仿佛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取會佳境。闕(quē)而未逮(dài),請俟(sì)將來。 【注釋】希夷:虛寂玄妙?!独献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焙由瞎?“無色曰夷,無聲曰希?!焙笠浴跋R摹敝柑摷判?。 闕(quē):缺少。 逮(dài):及,到。 俟(sì):等待。
第四篇【原文】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qū)未悟?!皥獭敝^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chè)之類是也;“轉”謂鉤環盤紆(yū)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 【注釋】執使轉用:四種書法中的用筆法。 祛(qū):除去,驅逐。消除。 紆(yū):彎曲、曲折。
【原文】方復會其數法,歸于一途;編列眾工,錯綜群妙;舉前賢之未及,啟后學于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shàn),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異說,非所詳焉。然今之所陳,務裨(bì)學者。 【注釋】方復:并且又。方:連詞,并,并且。復:副詞,又,再。 贍(shàn):富足,充足,足夠,這里引申為“充分”。 披卷:開卷,讀書。 裨(bì):增添,補助。裨益。
【原文】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diào)合。致使摹搨日廣,研習歲滋,先后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與? 【注釋】但:這里上下文之間沒有轉折關系,不能理解為“但是”,可理解為“只有”。 取立指歸:取而立為學習書法的主旨。指歸:主旨,意向。 豈惟:難道只是;何止。 滋:增益,加多。 紹:繼也,繼承。
【原文】試言其由,略陳數意。止如《樂(yuè)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zhēn)》、《蘭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寫《樂毅》則情多怫(fú)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yì)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 【注釋】樂(yuè)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后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怫(fú)郁:憂郁。 怡懌(yì):愉悅;快樂。 懌:悅也。 暨:介詞,直到某時。如:暨今。
【原文】所謂涉樂(lè)方笑,言哀已嘆。豈惟駐想流波,將貽啴喛(tuō hé)之奏;馳神睢渙,方思藻繪之文?雖其目擊道存,尚或心迷議舛。莫不強名為體,共習分區。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 【注釋】豈惟:同“豈唯”、“豈維”,難道只是,何止。 貽:遺留,留下。 啴喛(tuō hé):哭泣的樣子。 睢渙:“睢”、“渙”二字皆水名,即古睢水、渙水,對應上句中的“流波”。 尚或:仍然可能。尚:還,仍然。 舛:錯誤,錯亂,違背;小篆字形,是兩只方向相反的腳,合起來表示相違背的意思。 風騷: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指屈原的《離騷》,后來泛稱文學。
【原文】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茍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矩諳(ān)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 【注釋】茍:如果,假使。例:茍富貴,無相忘。 諳(ān):熟悉,精通。 容與:閑暇自然的樣子。例:步容與于南林。 弘羊: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歲時以“精于心算”聞名洛陽。 庖丁:典故?!肚f子》:“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span>
第五篇【原文】嘗有好(hào)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于眾術,斷可極于所詣(yì)矣。 【注釋】斷:一定,絕對。斷乎不可|斷然施行。 詣(yì):(學問等)所達到的境地。
【原文】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fèn)矣。 【注釋】楷則:這里泛指書法的法則。 抑:連詞,還,表輕微的轉折。 分(fèn):料想。引申為“期望”。
【原文】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注釋】至如:連詞,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但:只。 仲尼:孔子,字仲尼。
【原文】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后動,動不失宜,時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注釋】仲尼:孔子的字??鬃用?,春秋魯國人。 五十知命,七十從心:《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夷險:平坦與險絕。夷:平,平坦。
【原文】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móu),亦乃神情懸隔者也。 【注釋】是以:連詞。因此,所以。 當:代詞,本,這。例:當天|當夜|當地|當家。 通審:通達周密。審:詳細,周密。例:審慎|審視。 風規:指文藝作品的風格。 鼓努為力:用盡全力而形成力量。鼓:激發。如:鼓舞|鼓勵。努:盡量地使出力量。 豈獨:難道只是,何止。 不侔(móu):不相等,比不上。侔:相等,齊。
【原文】或有鄙(bǐ)其所作,或乃矜(jīn)其所運。自矜者將窮性域,絕于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贾词?,斷可明焉。 【注釋】鄙(bǐ):輕蔑,看不起。 矜(jīn):自尊,自大,自夸。 屈:屈服,委屈。
【原文】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蛱?u>憺(dàn)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枿(chá niè),外曜峰芒。 【注釋】消息多方:指書法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多方面的。消:滅,減少;息:生,增長。 憺(dàn):安然,恬靜。 槎枿(chá niè):又作楂蘗,樹的枝杈。槎(chá):樹木的枝椏。枿(niè),古同“蘗”,樹木砍去后又長出的芽子。 曜:照耀,引申為顯露。 峰:同“鋒”,筆鋒。
【原文】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踈,形骸未檢,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丑??v欲搪突羲獻,誣罔鐘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 【注釋】擬:模仿。 猶踈:還不周密。猶:仍然,還。踈:即“疏”,不周密。 形骸未檢:字體的間架結構還不端正。形?。喝说男误w骨骼,此與“分布”義同,指字體的間架結構。檢:端正的,有法度的。 躍泉之態:“泉”應為“淵”,此為避唐高祖李淵諱而改。“躍淵”語見《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此處比喻書法體勢的飄逸生動,如龍之躍淵。 窺井之談:坐井觀天的說法。比喻見識鄙陋膚淺。語見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span> 搪突:冒犯,抵觸,接觸。搪:抵擋。
【原文】慕習之輩,尤宜(yí)慎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fān)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注釋】慕習:仰慕仿效。慕:向往,敬仰?!墩f文》:慕,習也。 翻(fān):副詞,表示轉折,相當于“反而”、“卻”。 爽:喪失,失去。例:爽德|爽信|爽期。 詎:豈,怎。
【原文】假令眾妙攸(yōu)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chá)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zhǎo)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注釋】攸(yōu):所。 扶疏:〈書〉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枝葉~ㄧ花木~。扶:靠近。疏:稀疏,稀少。 蓋:副詞,表示推測,相當于“大約”、“大概”。這里引申為“略”。 槎(chá):樹木的枝椏。 云:助詞,無實在意義。 蘭沼(zhǎo):小池塘的美稱。類“芳池”。《韻律啟蒙》:“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沼(zhǎo),小池也。
【原文】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tǐng)不遒;剛佷(hěn)者又倔強無潤;矜(jīn)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piāo)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jiǎn)鈍;輕瑣者淬于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注釋】徑侹(tǐng):平直。徑:直。侹侹:形容平直而長。 佷(hěn):古同“很”。違背,不順從。 矜(jīn)斂者:矜持自斂的人。矜:莊重,拘謹。例:矜持。 脫易者:輕率簡慢的人。脫易:輕率簡慢;輕率,不講究禮貌。脫:輕慢。例:輕脫。易:輕慢。例:貴貨易土。簡慢:怠慢失禮。 剽(piāo)迫:輕疾。剽:輕捷。 蹇(jiǎn):1.跛,行走困難。2.遲鈍,不順利。 淬:染。
【原文】《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于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jùn)發于靈臺,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镕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并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 【注釋】假令:假如;即使。 浚(jùn)發:迅速開發??#╦ùn):急。 靈臺:指心、心靈。 蟲篆:蟲書和篆書。蟲書:秦八體書之一。王莽變八體為六體。又名鳥蟲書。 陶均:同“陶鈞”,指制造陶器時用的轉輪。 五材: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不極:無極,無窮,無限。 八音:中國古代根據制作材料對樂器的分類。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無方:沒有邊際。方:區域,地方。
【原文】至若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suì)枯;泯規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鐘張而尚工。 【注釋】至若:連詞。表示另提一事??勺g為“再說”。 乖:違背、背離。 違:違背。與古人相違背,改革創新。 和:遵從古人,與古人相合。 遣:派,釋放,放縱。 帶燥方潤,將濃遂(suì)枯:帶點燥筆方能顯示出潤筆,想要濃墨的效果就要加一些枯筆來襯托。遂:于是,就。 鉤繩: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工具。
【原文】譬(p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艷;隋珠和(hé)璧,異質同妍。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恡(lìn)筌(quán)蹄? 【注釋】譬(pì):打比方。例:譬如|譬猶|譬若。 絳樹:神話傳說中的仙樹。 青琴:傳說中的女神名。 和(hé)璧:和氏璧?!俄n非子·和氏》記載了“卞和獻璧”的故事:“楚人和氏得玉璞(未雕琢的玉石)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為和誑,而刖(古代斷足的酷刑)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又曰:‘石也?!跤忠詾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跄耸褂袢死砥滂保脤氀?,遂名曰‘和氏璧 ’?!?/span> 得魚獲兔,猶恡(lìn)筌(quán)蹄:得到了魚和兔,還舍不得丟棄捕魚用的竹籠和捕兔用的兔網。語出《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恡”同“吝”,愛惜,舍不得;“荃”同“筌”,捕魚的竹器。蹄,兔罝;兔網,捕兔的工具。意思是: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有人捕到了魚就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就忘了兔網;莊子強調得魚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手段。
第六篇【原文】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于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后議于斷割?!闭Z過其分,實累(léi)樞機。 【注釋】南威:春秋時楚國的美女。南威與西施并稱“威施”。 淑媛:美好的女子。 龍泉:寶劍名。即龍淵。 累(léi):拘系,捆綁。例:累贅。 樞機:指事物的關鍵部分,要害。后多喻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span>
【原文】吾嘗盡思作書,謂為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 【注釋】輒:立即,就。 嗟:贊嘆。 昧:隱藏,隱瞞。例:曖昧|昧心(違背良心做壞事)。 尤:尤其,更加。 喻:告也?!稄V雅》。告知。 陵誚:欺凌斥責。陵:古同“凌”,侵犯,欺侮。誚:責備。
【原文】余乃假之以緗縹(piǎo),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鋒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偽,似葉(yè)公之懼真。 【注釋】緗縹(piǎo):淺黃色與淺青色。亦指這兩種顏色的織物。 惠侯好偽:典故,出自虞龢《論書表》:羲之為會稽,獻之為吳興,故三吳之近好,偏多遺跡也。又是末年遒美之時,中世宗室諸王尚多,素嗤貴游,不甚愛好,朝廷亦不搜求。人間所秘,往往不少,新渝惠侯雅所愛重,懸金招買,不計貴賤。而輕薄之徒銳意摹學,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加以勞辱,使類久書,真偽相糅,莫之能別。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然招聚既多,時有佳跡,如獻之《吳興》二箋,足為名法。孝武亦纂集佳書,都鄙士人,多有獻奉,真偽混雜。 葉(yè)公懼真:典故,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原文】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yōng)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滯于耳目也。 【注釋】伯子之息流波:典故。見成語“高山流水”。伯牙因為鐘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彈琴。 蔡邕(yōng):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 孫陽:孫陽是春秋中期的伯樂,善相馬。 滯:凝積,不流通,不靈活,阻塞。
【原文】向使奇音在爨(cuàn),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jiē)不足稱,良樂(lè)未可尚也。 【注釋】爨(cuàn):灶。例:“客傳蕭寒爨不煙”。 逸足:駿馬。 伯喈(jiē):蔡邕,字伯喈。 良樂(lè):春秋時晉·王良 和秦·伯樂 的并稱。 王良善御馬, 伯樂善相馬。
【原文】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后請;門生獲書幾,父削(xiāo)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hé)足怪乎! 【注釋】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后請:姥:年老婦女的俗稱。南朝·何法盛《晉中興書》:“王羲之,東晉之大書法家。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羲之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耳。’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求其書之。羲之笑而不答。” 門生獲書幾,父削(xiāo)而子懊:王羲之有次去一個門生家,門生準備了豐盛的飯菜招待,王羲之想寫字答謝。他看見一只新榧木的床幾,非常光滑潔凈,就在上面寫字,草、正夾雜,各有一半。臨別門生親自送王羲之回府。他的父親到兒子的房間收拾東西,看到新做的床幾上有墨跡,覺得墨跡弄臟了床幾,于是用刨子削掉了床幾的表層。門生回到家里,他的父親已經把王羲之寫的字刮光了。門生失去了王羲之的書法,懊惱了好幾天。 士:舊時指讀書人。文人志士。 屈:壓抑。委屈。 申:通“伸”。舒展。 曷(hé):何也。
【原文】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huì gū)不知春秋?!崩献釉疲骸?u>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必M可執冰而咎(jiù)夏蟲哉! 【注釋】朝菌:某些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借喻生命極為短暫。 晦朔:晦是陰歷每月末的一天;朔是陰歷月初的一天。 蟪蛄(huì gū):蟬的一種。 下士:才德差的人。 咎(jiù):責備,怪罪,處分。例: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原文】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chī)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茍興新說,竟無益于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 【注釋】妍蚩(chī):美丑。妍:美。蚩(chī):通“媸”。丑陋,丑惡。 糾紛:纏繞紛亂。 了:副詞,完全,全然。 茍:隨便,輕率。 竟:竟,終也。 闕:也作“缺”??杖保鄙?。
【原文】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后進,奉以規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省(xǐng)。緘(jiān)秘之旨,余無取焉。垂拱三年寫記。 【注釋】六篇、兩卷:上面的內容可以分為六個篇幅,分寫在兩卷之上。 第:動詞,品第,評定。 一家:指一人。 庶:副詞,但愿,希冀。 ?。▁ǐng):知覺,覺悟。例:省悟|發人深省。 緘(jiān)秘:謂封閉隱秘。緘(jiān):封,閉。 垂拱:年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