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簡介 淮海戰役是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而且可以說是其中的關鍵所在。而解放軍以60萬正規軍與40萬民兵打80萬的國民黨軍,最后以少勝多,因此也被許多人評價為不可思議的奇跡。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開始于1948年11月6日,由解放軍向國軍黨軍發動,主要以徐州為中心。解放軍方面主要是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兩支軍隊,由戰時設立的由粟裕、譚震林、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五人組成的總前委指揮,但實際上直接指揮軍隊戰斗的是粟裕。而國民黨方面先后總共投入了七個軍團和兩個綏靖區,指揮的是杜聿明、劉峙等人。 戰役經歷了兩個多月共66天,于1949年1月10日結束,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解放軍迅速發動戰役,殲滅國民黨軍的一個兵團并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第二階段,解放軍繼續包圍徐州,并先后殲滅其中兩個兵團;第三階段是總攻階段,解放軍又殲滅了國民黨軍兩個兵團。 戰役結束,解放軍共消滅或者俘虜國民黨軍約55萬人,不過自身也傷亡有十余萬,敵我損失比約4:1。因此,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殲敵數量最多的、士兵犧牲也最嚴重的戰役。 淮海戰役的結束,標志著長江以北基本得到解放,軍隊的實力和士氣大增,而對于戰敗的國民黨而言,則是恰恰相反,主力兵團全滅,士氣受到沉重打擊,已經無力與共軍決戰。 淮海戰役地點 淮海戰役的規模很大,國共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160萬人。因此,它的戰場也很大,主要是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云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 淮海戰役地圖 因為之前中共方面攻下了國民黨重兵設防的濟南,挫敗了對方的重點防御計劃。就像國外媒體評論的,自此以后,中共已經占據了對戰爭的自主權。因此,淮海戰役是由中共方面策劃和部署的,而戰役地點期初也是由他們的選擇。 粟裕是最早提出淮海戰役建議的人,在他的設想里,戰場只限于兩淮和海州地區,也就是現在江蘇省的淮安市到連云港市。兩者是臨近的兩座城市,可見在最早的設想里戰場是并不大的,所以被稱為“小淮海”。 可是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在戰前中央軍委商討后的計劃中,淮海戰役的規模就已經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國民黨方面的部署,他們把優勢兵力集中在了徐州和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線兩側進行戰略防御。于是中共也把戰役的中心計劃在了徐州,從最開始的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變成了圍攻徐州。因為要實現圍攻,解放軍就需要從四面八方地推進,所以戰場越拉越大。 戰役爆發后,國民黨又往戰場投入了更多的兵力,之后國軍又因為戰場失利而選擇突圍,使得主要戰場也不斷發生變化。正如毛澤東后來說的,淮海戰役就是一鍋夾生飯,本來計劃并不成熟,是一步步完成的。戰役如此,戰場也是。 淮海戰役碾莊 碾莊戰役作為淮海戰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對于我軍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碾莊戰役發生在華東地區,作為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主戰場,全數殲滅了國民黨軍的黃百韜兵團,戰爭極為激烈,華東野戰軍也死傷無數、損失重大。 碾莊戰役 碾莊鎮位于徐州邊上,東部與連云港相連接,在淮海戰役正式開始之前,解放軍一直假裝著攻打徐州,以此來掩飾真正目的,使國民黨軍心緊張。此后粟裕精心部署,割離黃百韜軍團與徐州的聯系。 此后,黃百韜由海州撤退到新安鎮。國民黨第三綏靖區下部隊發動起義,使得華東野戰軍通過防線包圍了國民黨第七兵團。黃百韜兵團開始西撤,僅憑一座橋渡過運河后,全軍損失一萬余人。 經過窯灣戰役后,由于李彌撤退導致黃百韜兵團失去側后方的掩護,此后李彌兵團于徐州收縮使得徐州東門大開,解放軍能夠長驅直入。在之后的曹八集戰役中,黃百韜與徐州主力軍分離。 之后,兩軍逐漸進入激戰階段,可謂是血染碾莊,從最初的防御部署,初期的交戰,到近迫激戰,再到最后的血戰碾莊圩,黃百韜兵團勢力逐漸衰弱,殘余的部隊有意突圍均被剿滅,黃百韜在絕望中自殺,戰爭結束。 碾莊戰役的勝利為整個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是中國革命史上光輝榮譽的一筆。 淮海戰役陳官莊 陳官莊是淮海戰役的主要戰場之一,自1948年12月至次年1月是淮海戰役第二、三階段由我軍對于國民黨軍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村落攻堅戰。人民解放軍將杜聿明集團團團圍困于以陳官莊為中心向外放射的五千至一萬米范圍內,并不斷縮小距離,最終由兩個獨立旅一舉進攻將其殲滅,淮海戰役全面結束。 陳官莊戰役 陳官莊是我國河南永城東部的一個鄉,與安徽蕭縣相接,作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主戰場,也是該戰役結束的地方,鄉內有革命烈士陵園。 在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中,國民黨軍的黃維軍團于雙堆集被圍困,敵方為了保護主力,決定放棄徐州,令杜聿明率三個兵團組成一個大集團,避開正面交戰,前去解救黃維,再一同南下。于1948年11月底,杜聿明集團沿徐永公路呈縱隊向前蜂擁移動。 此時,華東野戰軍發現了南撤的杜聿明集團,于是全面追擊圍堵,使得敵軍四下逃竄,全軍混亂,杜聿明不得不暫停整頓。此時,我軍乘機進攻,將其包圍在一個極其狹小的范圍內,敵軍屢屢突圍均被擊退,敵方第十六兵團在突圍中全數被殲。此時由于正好平津戰役尚未完成包圍,于是野戰軍對敵方進行了為期二十多天的包圍修整,期間不少士兵攜帶槍支前來投降。 至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與冀魯豫軍隊兩個獨立旅一并發動總攻,直至10日下午,杜聿明被俘,我軍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全面勝利。 |
|
來自: 建懷v394hwyhnb > 《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