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聽說日本的“大佐”、“少佐”,卻很少聽說日軍的將官,在二戰時期的日軍中,甚至有一個說法,說士兵的終極理想就是大佐。 日軍的大佐自然是比少將低一級的,但是為什么日軍更青睞大佐呢?其實,不是日軍士兵不想當少將,而是當少將難度太高,大多數軍人熬不到就該退役了;而大佐經過努力的話,還是有機會當上的。 日軍軍官在二戰時采取的軍銜是九等制,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 我們不難看出,少將軍銜是比大佐高的,大佐經過提拔才有可能成為少將。 其實大佐只是一種軍銜,也不一定都是帶兵打仗的。日軍的 大佐可以擔任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如果有幸能帶兵,大佐可以指揮一個聯隊的兵力。 那么日軍一個聯隊多少人?聯隊是日軍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兵種不同,聯隊兵力也不一樣。 一個步兵聯隊3000-3500人;一個騎兵聯隊,兵力大約在1000人;炮兵聯隊比步兵聯隊人數少,比騎兵聯隊人數多,大約在2000人到2500人。 也就是說,一個大佐能指揮的兵力,在1000人到3000人左右。 了解到這些,很多人估計都會嗤之以鼻,以為大佐多了不起,不就是一個團長,有什么難當的? 說得不錯,國軍將領杜聿明,20歲就當了團長。國軍另一個將領黃維,25歲就當了旅長,34歲就是軍長了。國軍將領湯恩伯更是了得,31歲就是中將師長。 但是到了日軍那里,當一個大佐就非常難。因為民國時期,中國教育水平落后,軍人目不識丁的人太多嗎,這就讓軍校畢業的人成為香餑餑,晉升機會非常多,當一個團長相對容易許多。 而日本的教育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就開始狠抓了,日本軍人入伍前大多數都要上軍校,日軍中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比比皆是;陸軍大學畢業的也不乏其人。 由此可見,日軍士兵想要脫穎而出當大佐,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于上青天;不經過千錘百煉,很難實現夢想。 以918事變的策劃者石原莞爾為例,13歲就到仙臺陸軍地方幼年學校第六期學習,16歲到日本陸軍中央幼年學校深造,18歲到日本軍士官學校學習,26歲考入日本陸軍大學,39歲到日本關東軍當參謀長,40歲的時候還是中佐,918事變后才晉升大佐。 918事變的另一位策劃者板垣征四郎18歲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后從小隊長做起,一步一步晉升,1928年才成為大佐,這時候的板垣征四郎已經43歲“高齡”。 南京大屠殺的元兇谷壽夫,21歲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也是從少尉做起。 谷壽夫參加過日俄戰爭,可謂是老資格;還寫過一本《機密日俄戰史》書,也算是一個軍事理論家;但是直到1925年才晉升為大佐。 這時候的谷壽夫,也已經43歲,過了不惑之年。 二戰法西斯三魔頭之一的東條英機,31歲從陸軍大學畢業,1929年8月任步兵第1聯隊長,此刻的東條也已經45歲。 由此可見,當一個日本大佐確實是非常不容易,很多人等不到就退役了。 舉凡當兵都想當將領,這種想法沒有錯。但是由于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當日本兵就是給天皇當炮灰,當上大佐之日,就有可能是被送上斷頭臺之時。1931年到1945年,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一共有83名日軍大佐被我國軍隊擊斃。 其中龜田大佐1942年8月,在浙江江山市仙霞嶺,被我軍一發炮彈砸中腦袋,一命嗚呼。 侵華日軍第101師團步兵第103聯隊隊長飯野賢十大佐,在南昌戰役中,被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2軍一個叫強三娃的中國軍人一槍斃命。 擁有“轟炸之王”之稱的日軍航空兵大佐奧田喜久司,在1939年11月的空戰中,被中國空軍29中隊副隊長鄧從凱撞擊墜落,見了閻王。 日本關東軍的騎兵大佐森秀樹,1932年在遼寧省莊河縣城,被我抗日武裝大刀隊戰士一刀將腦袋砍為兩半。日本大佐的下場。 日本戰敗后,那些血債累累的日軍大佐上了戰犯名單,被判處死刑。他們是:華北派遣軍憲兵隊長森木五郎大佐 、 香港憲兵隊長野間賢之助大佐、澳門特務機關長澤榮作大佐 、獨立混成第31聯隊長德本光信大佐... 日軍大佐的下場正應了中國的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天皇家的俸祿,是要用命來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