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叛逆孩子的假期來臨,孩子父母總會感到稍許不安、煩躁,因為孩子假期的生活學習安排,往往成了親子關系矛盾再次升級的焦點。 前段時間,親子溝通學習圈的家長就開始陸續問我類似這樣的問題:教練,孩子的假期安排,請問你有什么好的溝通方法讓孩子在假期自覺學習啊? 作為叛逆期親子溝通教練,我拿一個家長的案例,來說說今天的這個主題《叛逆孩子的假期生活,你總想負責任,卻失去了信任》。 以下是一位初二叛逆女孩的父親與我溝通的對話節選,供各位家長參考與反思。 教練:你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爸爸:孩子的假期馬上過半了,我還有點糾結她的作業都沒動過,老師安排的每天打卡也是敷衍行事,我們給她安排的補習也是顯得很不情愿啊! 教練:聽起來此時你有些焦慮擔憂,請問你的焦慮是什么? 爸爸:她很要好的同學每天都在做作業,學習,但是她是每天都在逃避!我想到這些心里就有點焦慮、甚至還有生氣、難過。 教練:你感覺到這樣的情緒,那你想做些什么? 爸爸:壹心大哥,你能不能給我一個簡單的對話模式,現在我想提醒孩子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能否主動去做一些作業。 我這些天嘗試與女兒溝通,但是每次一提起作業她就說不要,一遇到孩子這樣的回答,我就告訴自己不要講道理、命令式要求,但是我跟孩子的溝通就不好繼續下去了。 教練:孩子本學期考試成績下滑很多,孩子此時的情緒應該是難受、生氣、郁悶,你此時提醒她去寫作業會適得其反啊! 聽到我這句話后,這位父親此時有點沮喪,過了許久才回復。 爸爸:如果不對她寒假的學習生活安排負責任,就讓孩子這樣下去,到時候,寒假即將過去,孩子的作業卻還沒有做完,那如何才是好啊? 教練:沒關系,在我上學的時候,沒有一次寒暑假作業做完過。 我此時說的是真話,因為我小時候從沒有完成過假期作業,所以每次開學對我而言就是噩夢,不僅要挨父母的胖揍,除此之外,還要忍受老師的呵斥。 但是與現在孩子對比,我那個時期是快樂無憂的,因為老師、父母雖然對我的成長很在意,但是從來沒有高期待,所以哪怕我受到了挨揍與呵斥,我并沒有留下心理陰影。 爸爸:你那時候學習成績好,所以不做假期作業也可以啊。 這位父親這句話只能說是部分真實。在我讀書期間,成績不好是常態,成績好是偶然。總體上講,在整個中學階段,我扮演更多的還是學渣。 只不過我是學校子弟,知道當時教育體系中的“套路”,我只要把握好了關鍵的中考、高考,就可一勞永逸。 于是,我便有意識地“抓大放小”,毫不在意各種月考、期末考,更不把寒暑假作業放在心里。雖把老師們氣得牙癢癢,卻也不能把我怎么樣。 爸爸:但是現在老師盯得緊,孩子假期學習情況每天都要打卡,作為家長要監督,我也很難受、無奈啊! 教練:孩子的老師給你壓力了,讓你有了情緒,于是,你無意識地想讓孩子改變為你的情緒負責任,是嗎? 爸爸:好像是這樣的,但是我不這么做,可以嗎? 教練:那你以前這樣去做了,通過不斷地耐心講道理、有時還指責命令,請問你拿到你想要的結果了嗎? 爸爸:就是沒有啊,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我現在說什么她都不相信! 教練:孩子這個人本身你從不關注,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你倒是一直有高期待,請問小時候,你的父母有這樣要求過你嗎? 爸爸:那倒沒有,小時候父母很少過問我的學習成績,寒暑假作業都隨我,但是必須給家里幫忙干農活。 教練:既然你都沒有體驗過女兒假期這種緊張的學習、打卡、補習,為什么你卻要求孩子要做到呢?你難道沒聽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嗎? 教練:作為父親,你如果無法與孩子做到【將心比心】,那么你與孩子的任何溝通永遠都是徒勞無益!在這里,我要跟你說說孩子作為學生為什么會放假的本質。 我認為孩子的假期,并不是讓她從學校換到家里學習知識。若是如此,還需要放假干什么,難不成只是給老師創造偷懶的機會? 放假的本質,是讓學生休養身心,換另一種方式去學習。 那么孩子假期該學什么?并非完全復制學校教育,而是在生活中、家庭中學習如何做人做事。 勞逸結合,這是很重要的做人常識。因此,孩子在假期睡個懶覺,玩玩手機,不愿意寫作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如果作為家長的你,此時仍想為孩子負責任,你的指責、命令、講道理只會讓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不是個好孩子”的觀點,同時孩子會慢慢不再信任你! 孩子其實比我們聰明多了,或許他們不懂得怎么去辯駁我們,但他們的內心會迅速地做出判斷,從而給我們的行為貼上信任或不信任的標簽。 老師或者父母一旦被他們貼上了不信任的標簽,哪怕說得天花亂墜,在他們看來也像是在放屁。 無論是誰,只要違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規則,就無法做到【將心比心】,自然你說什么都無法獲得孩子的信任。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會失去孩子的信任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失去孩子信任了,我們卻抱怨她不聽話,還總是想去為孩子負責任,這本來就充滿了前后矛盾的邏輯錯誤,所以你的任何溝通,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么,這位父親提出的問題該怎么應對呢? 我的建議是:大人要時常覺察內在情緒,不要被情緒無意識地控制,面對叛逆孩子的言行,更多關注她言行背后的情緒并允許,這才是對非學霸型孩子的關懷與溫暖! 作為焦慮的父親,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后,還是可以簡單溝通的,可以運用好奇提問的方式,探索孩子內心中的感受、看法及期待。 例如:女兒啊,爸爸看到你作業依然沒有寫,你一定是有原因才會這樣做的,對嗎?爸爸相信你是一個好孩子,能把你遇到的困難告訴我嗎? 或者:女兒啊,爸爸每次跟你提及作業,你就說不要,爸爸這樣問是不是給你壓力了,你會很煩躁、難受,是嗎? 又比如:女兒啊,爸爸看見你假期并不開心,是不是這個打卡與作業問題導致的啊?你的不開心能否跟爸爸說一下啊? 我們要學習做智慧型父母,而不是做自然型父母,我們要從孩子生命的本能角度思考,就像放風箏,可以放手的盡量放手! 身為父母大多時候要學會閉嘴,膽大心細、內心篤定地觀察孩子,但絕不是撒手不管! 如果我們還是依照靠原有思維慣性,對孩子目前不愿寫作業的行為強行制止或者指責命令,其實未必是個好辦法,不僅傷害孩子的心,而且我們會從此失去她的信任。 最后,我送各位叛逆期孩子父母四句話: 一、是人就一定會出問題,除非是死人才不會出問題。 二、擁有智慧的前提是閉上嘴,只有閉上嘴才能動腦子,不知道怎么解決問題時,只要閉上嘴,永遠都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三、孩子就是在不斷地犯錯、改錯中成長起來的,要學會寬容看待孩子的錯誤。 四、大人要放下“管教”、“負責”的執念,開啟自己好奇心,溫暖地連接孩子,你的好奇練習哪怕就一句,孩子也能感受到力量。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親子溝通教練,70后禪者,1對1指導叛逆期厭學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智慧教養方面,不僅知道并且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