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體工作人員在堅決打好防疫工作攻堅戰的前提下,在國家文物局和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堅強領導大力支持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作為省內率先復工的考古隊伍,發揮能吃苦、善戰斗、敢沖鋒的精神,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為山東省的文物考古事業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據統計,2020年度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承擔配合基本建設、搶救性考古等項目100余項,主動性考古項目共計9項。全年共完成考古調查面積約46平方公里,考古勘探面積750萬平方米,線路勘探700公里,考古發掘面積2.5萬平方米以上。除完成艱巨的田野考古任務之外,在資料整理、成果轉化、文物保護、公眾考古、人才培訓等方面亦取得了不俗成果。 辭舊迎新之際,也是山東考古工作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節點,一年一度的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也于近期如約舉辦,這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堅持了二十多年的傳統,現將會上匯報的重要田野考古成果摘選如下。 新的一年,我們將繼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同時恭祝全國考古同仁闔家團圓,新春快樂! 沂水跋山水庫舊石器時代遺址 沂水跋山水庫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沂城街道河奎村東約300米處。當地文博部門反映跋山水庫溢洪閘放水后有化石及石英發現,后被確認為一處舊石器遺址。 通過對流水沖刷后顯露的地層及剖面觀察,堆積可區分為南北兩區。總文化層堆積厚度超過4米。其中南區可劃分為5個文化層,均包含動物化石及石制品。尤其第⑤層發育黑褐色黏土質沼澤相透鏡體,地表可見數量豐富的古棱齒象、鹿、牛等化石及大量石制品,初步推測存在古人類原始活動面。此類遺跡在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極為稀少。目前采集石制品5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及制作精美的各類工具。 跋山水庫遺址的發現十分重要,是近年來山東省舊石器考古發現的堆積最好、遺物最豐富的一處。因此前水庫溢洪閘泄水已將遺址沖去絕大部分,剩余面積不足200平米,且地層已不完整。南區文化遺物最為豐富的④、⑤層已被全面沖蝕揭露,石制品及化石一覽無余。山東地區已發現舊石器遺存多無原生地層,跋山水庫遺址保存有巨厚文化層,且包含豐富的石制品及動物化石,就山東地區目前舊石器考古遺址和考古資源現狀來說極為重要。該遺址的順利發掘和研究,將為揭示沂沭河流域乃至山東地區舊石器中晚期文化面貌提供重要材料,具有無可比擬和不可替代的絕對意義。(李罡) 沂南里宏遺址 里宏遺址位于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里宏村東,處沂河右堤之上,現存遺址殘余面積約7000余平方米。為配合沂南汶河三期治理工程汶河濱河西路修建,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里宏遺址進行發掘。 遺址時代自北辛文化,經龍山、岳石、商、周至魏晉時期。其中以北辛文化遺存的發現最為重要。此次清理北辛文化小型環壕一段(環壕聚落西北部),房址3個,灰溝1條,灰坑若干。小環壕分布于發掘區北部,平面近圓弧形,根據環壕弧度測算,環壕內面積約4000平方米。溝內填土上層以廢棄堆積為主,出土了較多陶片,可辨器型以乳頭形三足釜、三足缽、紅頂缽、小口雙耳罐、鼎為主,有大型支腳及蒜頭壺的發現;下層較純凈,可見明顯淤積痕跡。房址共三座,分布于壕溝邊緣位置,均為近方形,現僅存墊土,未見明顯活動面及柱洞。另有少量北辛文化灰坑,多為圓形圜底狀。 沂南里宏遺址堆積較為豐富,文化內涵多且連續。此次發現的北辛文化遺存是沂南縣境內乃至整個臨沂地區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環壕聚落的揭露為建立和完善該地區文化譜系,了解沂沭河流域北辛文化早期聚落面貌、文化特征及區域類型特點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材料。(朱超、張強) 滕州崗上遺址 崗上遺址位于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東部漷河兩岸,遺址總面積約 80 萬平方米,以大汶口文化堆積為主,發現面積約 40 萬平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本年度發掘分為南北兩個區,北區為居址區,位于城圈內東南角,南區為墓葬區,位于遺址最南端,發掘總面積約1000平米。 北區居址區在完成晚期堆積清理后暴露出大面積紅燒土塊堆積,面積超300平米,堆積內包含墻體拐角及帶有白灰面的房屋殘余構件,初步推測為房屋廢棄后倒塌形成。南部墓葬區北距城址南墻約240米,共發現墓葬14座,呈排分布,均為土坑豎穴墓,方向近90度,頭向東。發現的四人合葬大墓,葬具結構較為特殊,大蓋板下為并排聯棺,首次發現邊箱及頭箱。大中型墓葬有大量陶器及較多玉器出土,陶器主要堆放于二層臺上及棺內南側。有隨葬大口缸、豬頭、豬蹄骨的習俗。大、中型高等級墓葬的發現,為研究魯南地區大汶口文化社會上層組織結構、葬俗及禮制起源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崗上遺址考古新發現豐富了對魯南地區乃至整個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階段中心性聚落內涵的認識,對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崗上遺址是海岱地區已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隨著高等級墓葬及玉器的出土,區域中心地位尤為凸顯。本年度居址區與墓葬區的發掘對考察聚落布局,了解聚落內部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關系,進而分析研究當時社會組織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朱超、房書玉、張強) 滕州唐村西南遺址 唐村西南遺址位于山東省滕州市龍泉街道唐村西南。為配合滕州市東城、東新社區(二期)B.C 區項目建設,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900平方米,以大汶口文化時期遺存為主。 共發現大汶口文化時期灰坑15個,墓葬8座,房址2座,陶窯1座。墓葬均為小型墓,大部分位于發掘區西南部,沒有發現較為集中的墓地。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頭向東南,僅3座墓有木棺,其他墓葬沒有使用葬具,隨葬品數量在5~10件左右,包括罐形小鼎、小高足杯、鏤空豆、背壺、平底尊、石錛、石鏃、磨石和豬下頜等。房址位于發掘區東南部,均為柱坑套柱洞式的單間地面建筑,形狀為圓形,面積在10平方米左右,門道可能朝東南。灰坑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陶窯尚保留有火膛、火道、火門及小型的操作間。 唐村西南遺址應是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到晚期階段的一處較低等級的小型聚落,通過本次發掘,對該遺址的聚落布局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墓葬區可能位于遺址的西部,居住區應該位于遺址的東部,為滕州地區大汶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王杰) 滕州前大廟遺址 前大廟遺址位于山東省滕州市龍泉街道前大廟村以西,遺址面積約 2.6萬平方米。為配合滕州市龍泉街道西大廟改造區域回遷安置住宅的建設,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 龍山遺跡發現5座灰坑,遺物種類包括中口罐、罐形鼎、深腹盆、器蓋、高柄杯、陶鬶、石錛等。岳石遺跡僅分布在發掘區北部,發現2座灰坑及1座房址,房址為半地穴式建筑,近長方形,僅在東北角保存灶的底部。周代和宋元時期遺跡主要是灰坑,另有清代2座夫妻合葬墓。 前大廟遺址文化內涵較豐富,應是區域內一處重要的古代人類活動地點,本次發掘發現了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宋元時期及清代多個時期的遺存,為研究滕州地區的史前歷史及古代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證據。(王杰) 曲阜鄭家村遺址 鄭家村遺址位于曲阜市時莊街道鄭家村北,遺址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本次發掘位于遺址南部邊緣區域,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 遺址可分龍山早期、春秋早中期、宋元時期三個階段。龍山早期文化遺存分布較為零散,多為窯、窖穴、灰坑等,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玉器、蚌器,但數量較少。春秋早中期遺跡分布在發掘區中西部。遺跡分布相對密集,包括窯、井、墓葬、灰坑等。晚期地層中出土大量宋、金、元時代瓷片,器型有敞口碗、缽形碗、盤、瓷俑等,窯口有魯南當地窯口、磁州窯、景德鎮湖田窯、龍泉窯等。 鄭家村遺址發現了龍山早期、春秋早中期的文化堆積,宋元瓷器雖沒有原生地層,但數量較大,文化內涵較為豐富。通過此次發掘,對遺址的內涵有了較為清楚地認識。其中龍山早期遺跡的發現,對于泗河流域同時期文化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春秋早中期遺跡對于廓清周代魯文化的分布范圍,探討該遺址與魯國故城的關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劉文濤、鄭商) 菏澤孫大園堌堆遺址 孫大園堌堆遺址位于菏澤市高新區呂陵鎮,是魏樓水庫建設過程中通過考古勘探新發現的一處堌堆遺址,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保存較好的遺址部分文化層堆積厚度可達6.5-7米。 目前共清理漢墓156座,東周墓葬9座、灰坑31個、水井2座,商代灰坑5個,龍山文化灰坑27個。 漢墓可分為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其中土坑墓多為土坑磚槨,均設有腳箱,陶俑陪葬之風盛行。磚室墓多為帶墓道的“甲字形”夫妻合葬墓,盜擾嚴重。東周墓葬多設有二層臺,盛行腰坑并放置陶禮器。商代遺存較少,時代為晚商,屬于安丘堌堆類型。龍山文化遺存較豐富,以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為主,陶片多飾繩紋、籃紋及方格紋,磨光黑陶較少。另外,在發掘過程中發現有北辛文化遺存的線索,還需要做進一步工作。 孫大園堌堆遺址延續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為研究菏澤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漢代的文化面貌、交流融合、發展演變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孫啟銳) 博興北營遺址 北營遺址位于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北營村村北約100米的小清河北岸,遺址總面積約56萬平方米。為配合小清河應急防汛工程建設對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800平方米,揭露出豐富的龍山時期和漢代遺存。 遺址龍山時期遺存堆積較厚,遺跡類型多樣,內涵豐富,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獲。已發掘灰坑110余座,房址柱洞40余處,墓葬19座,窯1座,溝1條。柱洞主要分布在發掘區的南部和東部,內填細碎的陶片、紅燒土塊、蚌殼等,經仔細分層加工,質地堅硬。柱洞附近成排或成組分布著同時期的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式多為仰身直肢,頭向以東南為主,普遍沒有隨葬品。龍山時期遺物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石質和蚌質工具。陶器胎質輕薄、形制規整,器形有鼎、罐、鬶、甗、杯、器蓋等。 本次發掘的龍山時期遺存,以早、中期為主,為研究魯北地區龍山時期的文化特征、聚落形態、社會生業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尤其是數量較多的柱洞遺跡,為研究龍山時期的房屋建筑方式提供了珍貴資料。(張恒、房書玉) 高青縣胥家村南墓地 胥家村南墓地位于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黑里寨鎮胥家村南約500米小清河河道北岸,為配合小清河應急防汛工程建設對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約1900平方米。 共清理龍山時期、戰國、北魏、唐代墓葬35座、東漢水井1口,唐代道路1條。龍山時期墓葬共清理8座,皆為豎穴土坑墓,單人仰身直肢葬,墓向皆東南。陪葬器物有鬶、豆、鼎、罐、杯、器蓋等。唐代墓葬共清理25座、皆為豎穴土坑磚室墓。墓室形狀以長方形帶弧邊和舟形為主,另有扇形1座,馬蹄形3座。墓向南,基本為雙人仰身直肢葬,M09為三人合葬。另有戰國時期甕棺墓和北魏磚室墓各1座(北魏墓殘存墓志磚),已破壞。墓地東側清理漢代水井一口,唐代道路一條。 龍山文化墓葬時代以龍山早期為主,隨葬品較多,器型多樣,為魯北地區龍山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北魏墓葬中出土的《竇玄秀墓志》磚、《孫敬仙等墓志》磚,為研究北朝中后期東平原郡、臨濟城的僑治、位置等問題提供了難得文字資料。唐代墓葬尤其是“扇形”、“馬蹄形”墓室墓,在山東唐墓形制中較少見,豐富了山東地區唐墓形制,為研究區域文化、貿易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劉文濤、房書玉) 濟南鋼城區喬店遺址 喬店遺址位于濟南鋼城區辛莊鎮喬店村南約300米處,為配合濟萊高鐵建設工程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本次發掘除宋代墓葬和東周時期遺跡外,最重要的收獲在于發現了一處岳石文化小型聚落。受環境影響,岳石文化堆積保存較差,遺跡現象較為簡單,主要為多層墊土,墊土以上為人類活動遺跡,包括少量灰坑、房址、柱洞等,墊土以下多為大片洼坑。出土遺物主要以陶器殘片和石器工具為主。陶器可辨有陶甗、陶罐、陶盆、陶鬲、器蓋等。石器工具有雙孔石刀、石镢、石鏃等,另外還發現了數件石器坯料,均經過簡單加工,初具雛形。 喬店遺址的發掘確認此處為小型岳石文化聚落,是以萊蕪為中心的魯中山區所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岳石文化遺址之一。遺址地處低山丘陵腹地,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因此對其聚落性質的判定也十分重要。目前看來,喬店遺址堆積較薄、遺跡簡單,人類活動并不明顯,可能是一處臨時性或季節性營地。喬店遺址的發現為探究岳石文化分布、面貌和交流提供了新線索。(梅圓圓) 曲阜西陳遺址 西陳遺址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小雪街道西陳村村西,面積約7萬平方米。為配合世界銘筑、東方御府項目工程建設對遺址進行搶救發掘。 共發現商周時期灰坑及窖穴1700余個,溝10余條,房址53座,墓葬16座。已出土大量陶器,另見有銅爵腹部殘片、銅刀、銅鏃、骨簪、石戈、石璜、石鉞等遺物。 該遺址自商文化洹北早期延續至至西周中期,殷墟四期至商周之際最為發達,由居住區、窖西藏、祭祀區、取排水系統、公共活動地帶等不同的功能區組成,聚落布局和功能區劃最為清晰。發現了除殷墟之外目前面積最大、最為集中的晚商時期殉祭遺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殉祭人和完整動物數量超過五十具,動物種類以牛、羊最為常見,另殉葬有2匹馬。洹北期遺存發現有大量大型灰坑,出土有大量硫渣和紅燒土塊,出有陶鼓風嘴一件,疑與冶鑄活動有關,其陶器表現的文化面貌與中原高度一致。總而言之,該遺址遺存豐富,延續時間長,揭示了商、周文化在奄地(魯地)發展軌跡,為南庚、陽甲居奄和周人滅奄提供了線索,為早期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意義重大。(韓輝、徐深) 兗州張劉遺址 張劉遺址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顏店鎮張劉村東南約400米處,面積約5萬平方米。為配合327國道濟寧市兗州段工程建設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區位于遺址中部,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此次發掘以商代和戰國時期文化遺存為主,少量西漢、唐代和明清時期文化遺存。其中發現商代遺存灰坑40個、房址8座、窯1座;戰國遺存共發現灰坑25個、井1眼;西漢灰坑1個;唐代墓葬1個。 商代遺存發現房址、窯等重要遺跡,較為清楚的反映了該聚落的內部微觀結構,商代遺存從中商延續至殷墟三期,與濟寧潘廟、鳳凰臺遺址時代相當。戰國時期陶豆、盂等器物及陶器標本,從戰國早期延續至戰國晚期。(趙國靖) (圖文轉自:“山東考古”公眾號) 責編:韓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