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5.5億歲,地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5千米。 地球自轉公轉自轉篇: 1: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共同點是,兩者轉的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2:兩者不同之處:自轉的中心是地軸,產生了晝夜的交替,在每個地方看到的太陽日出時間都不一樣。 3:公轉的中心是太陽,產生了四季的變化和晝夜的長短,我們北半球明顯感覺到夏天白天明顯長于冬天。 4:地球自轉一圈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天,公轉一圈是我們所說的一年。 地球自轉有了白天黑夜,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年有了四季。 5:地球公轉產生的現象有: A、根據太陽高度的不同,劃分出五帶: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B、根據獲得熱量多少的時間差異,劃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6: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在南北回歸線上一年有一次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地區一年中沒有太陽直射。 7:地球的公轉周期 地球公轉的時間是一年。在公轉的過程中存在兩個周期,回歸年和恒星年。回歸年是指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即自西向東沿黃道從春分點到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又稱為太陽年。1回歸年為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 8:地球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構成一個23°26′的夾角,這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 9:地球儀,自轉軸多數呈傾斜狀態,它與桌面(代表地球軌道面)呈66°34′的傾斜角度。 經線和緯線篇: 1:緯線和經線:是為度量方便而假設出來的輔助線,為地球表面某點隨地球自轉所形成的軌跡。任何一根緯線都是圓形而且都平行。緯線中赤道最長,離赤道越遠的緯線,周長越短,到了兩極就縮為0。從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 。 2:北緯和南緯,分別用“N”和“S”表示。經度分東西,指南北,緯度分南北,指東西。 3:重要的緯線: 北極圈66°33' 38" N 北回歸線23°26' 22" N 赤道0°N 南回歸線23° 26' 22" S 南極圈66°33' 38" S 重要的經線: 本初子午線 180度經線 西經20度(W) 東經160度(E) 所有經線長度相等。 4:子午線,是指在地球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經線。本初子午線,指地球上的零度經線,經線表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經線長度相等,經線標注的度數就是經度。國際上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稱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5:赤道上經度的每個度大約相當于111km,經度的每個度的距離從0km到111km不等。 6:經度的每一度被分為60分,每一分被分為60秒。一個經度因此一般看上去是這樣的:東經26°22′ 20"或西經26°22′ 20"。 7:從0°經線算起,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表示,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表示。東經180°和西經的180°重合在一條經線上,那就是東西180°經線。 8:國際日期變更線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規定的一條假想的線 9: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規定了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這條變更線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經線上,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因此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 10:為避免在一個國家中同時存在著兩種日期,日界線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折線。它北起北極,通過白令海峽、太平洋,直到南極。這樣,日界線就不再穿過任何國家 11: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拐彎大致是:第一處在俄羅斯東部即白令海峽,第二處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阿留申群島,第三處在南太平洋,向東突出,讓斐濟群島等屬于東十二區(即東西十二區的西部)。 12:位于赤道以北的點的緯度叫北緯,記為N;位于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稱南緯,記為S。 13:緯度數值在0至3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低緯度地區;緯度數值在30至6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中緯度地區;緯度數值在60至9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高緯度地區。 14:各整數緯度線附近的城市和其他地理標志: 北緯90度:北極 北緯70度:摩爾曼斯克 北緯60度:奧斯陸、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圣彼得堡、雷克雅維克 北緯50度:倫敦、巴黎、布魯塞爾、法蘭克福、布拉格、克拉科夫、基輔、溫哥華、莫斯科 北緯40度:馬德里、伊斯坦布爾、安卡拉、喀什、北京、鹽湖城、丹佛、華盛頓、紐約 北緯35度:東京 北緯30度:開羅、蘇伊士運河、科威特城、新德里、珠穆朗瑪峰、拉薩、三江并流、重慶、長江三峽、武漢、杭州、休斯敦、新奧爾良 北緯20度:香港、撒哈拉沙漠、吉達、孟買、內比都、廣州、海口、火奴魯魯、墨西哥城 北緯10度:墨西哥城、科納克里、亞的斯亞貝巴、胡志明市、宿務、圣荷西、巴拿馬城、巴拿馬運河、加拉加斯 赤道:圣多美、利伯維爾、坎帕拉、基多 南緯10度:羅安達、帝力、莫爾茲比港、利馬、累西腓 南緯20度:塔那那利佛、蘇瓦、蘇克雷 南緯30度:悉尼、開普敦、布隆方丹、德班、布里斯班、復活節島、圣地亞哥 南緯35度:堪培拉 南緯40度:惠靈頓 南緯50度:麥哲倫海峽 南緯60度:德雷克海峽 南緯90度:南極、阿蒙森-斯科特站 時區篇: 1:劃分時區的目的: 主要目的是為了不同地區的使用方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并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鐘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 2:時區的劃分依據與方式: 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經度會議上,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東、西各12個時區)。規定英國(經過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為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后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東西十二區重疊,即一個區)。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采用的時間,稱為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 3:舉例說明,中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新加坡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澳大利亞堪培拉東10區的時間晚2小時。因此出國的人,隨時調整自己的時間,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當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慢1小時(比如8點撥到7點);當向東走,經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撥快1小時(比如3點撥到4點)。并且規定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 4:例如:某地位于160度E(東經),用160/15,商數為10,余數為10>7.5,商數加1即為該地的時區數,所以該地位于東11區。再假如某地位于80度W,用80/15,商數為5,余數為5<7.5,商數即為該地所在的時區數,則該地位于西5區。 5:區時的計算方法: 計算的區時=已知區時-(已知區時的時區-要計算區時的時區)。(注: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 例1:已知堪培拉(東十區)時間為5月1日12:00,求北京(東八區)的區時。 北京時間=12:00-(10-8)=10:00,即北京時間為5月1日10:00。 例2:已知北京時間為5月1日12:00,求柏林(東一區)的區時。 柏林時間=12:00-(8-1)=5:00,即柏林時間為5月1日5:00。 例3:已知北京時間為5月1日12:00,求華盛頓(西五區)的區時。 華盛頓時間=12:00-[8-(-5)]=-1:00+24:00-1天=23:00,即華盛頓時間為4月30日的23:00。(注:當算出的區時為負數時,應加上24:00,日期減一天,即從5月1日變為4月30日) 例4:已知華盛頓時間為5月1日12:00,求東京的時間。(兩個城市的時區已知,華盛頓西5區-5;東京時區東9區,9) 東京時間=12:00-[(-5)-9]=26:00-24:00+1天=2:00),即東京時間為5月2日2:00)。(注:當算出的區時大于或等于24:00時,應減去24:00,日期加一天,即從5月1日變為5月2日)。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