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相對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為等高線的條數。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于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鐘、經度1分/4秒鐘),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于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于7.5,所在時區=商數+1 5、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 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7、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注意:比例尺本身沒有單位,但計算時要注意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先換算統一。 比例尺大小實際上是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數值上表現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縮小或放大是距離的縮放、并非面積的縮放。 圖上距離往往需要在地圖上量取。 8、實際距離 (1)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在經緯網圖上: 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 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該地常住人口(人)/該地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該地常住人口數/該地耕地面積 11、人口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某時段末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13.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14、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后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 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5、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16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17 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 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說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 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 R為某日日期, (R-6月22日)為該日與6 月22 相差的天數, (23°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1、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相對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為等高線的條數。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于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鐘、經度1分/4秒鐘),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于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于7.5,所在時區=商數+1 5、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 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7、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注意:比例尺本身沒有單位,但計算時要注意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先換算統一。 比例尺大小實際上是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數值上表現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縮小或放大是距離的縮放、并非面積的縮放。 圖上距離往往需要在地圖上量取。 8、實際距離 (1)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在經緯網圖上: 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 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該地常住人口(人)/該地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該地常住人口數/該地耕地面積 11、人口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某時段末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13.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14、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后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 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5、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16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17 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 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說明:1 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 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 R為某日日期, (R-6月22日)為該日與6 月22 相差的天數, (23°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