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人生病的很多,大部分是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如果僅依靠醫生,醫生就太累了,忙不過來,有時醫院治療的療效不一定好。所以學中醫就很有必要,了解身體是怎樣運行的。生病是身體出了問題,把導致生病的因素避免了,比如吃得多、運動少、熬夜等不良習慣改正了,生活方式健康了,就不容易生病。學了中醫,像感冒發燒咳嗽,自己就可以治愈。每個人通過學習都可以成為家庭醫生,讓家人健康。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免除對疾病的擔心,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學習《傷寒論》,學習醫圣張仲景的傷寒心法,回歸原始經典。 大致每天分享一次,學習: 1.人體的證和病有什么不同; 2.人體能量大循環運行原理; 3.治病三個方向,人體的陰陽、病位和淤堵; 4.六經病的代表方子; 5.病例醫案講解; 6.治病的十大原則; 7.如何診脈; 8.如何嘗藥和用藥劑量等等。 需要準備的書:《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金匱要略》。 每天晚上或者中午語音分享一刻鐘到二十分鐘,這樣學習壓力不大。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古中醫,農村包圍城市,從民間慢慢發展到中醫界,讓社會大眾都能夠受益,遠離病苦,不再害怕恐懼。一個人學習掌握了中醫,就是一個火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雖然不一定能治愈所有疾病,但是解決基本常見病,比如感冒、發燒、咳嗽,這對家庭就是很大的幫助。有的師兄學習后家人的小病自己就治愈了,在疫情期間心里也沒有擔憂,這就是學習的好處。最重要的是,學起來不難,大概只相當于小學三年級的作業難度,只有認真學習每個人都能學好。 辨病與辨證 大家好!現在我們來一起學習,非常感謝大家來聽。因為學了《傷寒論》以后對自己、對家人都是一個好的保障,可以了解人體是怎樣運行的,知道感冒、發燒、咳嗽,包括我們平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是怎樣得的,然后我們把這些致病的因素去除掉,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這樣身體慢慢向好的方向轉變,就不容易得病。這個是學中醫最大的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做到提前預防、治未病,已經生病了,就按照《傷寒論》里的方法來辨證,這是一個什么證,然后再開方子,吃藥,就可以治好。 大家在聽的時候,先把自己的身體調好。不管是坐著還是站著,后背要正直,不要彎著,有的人看手機時脖子是伸著的,把后背和頭保持一條直線,后腦勺向上輕輕提一點,下巴微收,這樣脊椎是自然直立,頭骨壓到頸椎,頸椎壓胸椎,胸椎壓腰椎,腰椎壓髖骨,髖骨壓腿骨,保持正直,就不必用很大的力支撐它,我們后背的肌肉韌帶都會得到放松。在這種放松的狀態下,氣血就節省了很多消耗。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練武術、練書法、打坐,首先要求身體坐正,“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身體姿勢坐對了,然后松下來,肌肉是放松的,不緊張,就不用耗費額外的氣血。長年累月下來,就會節省很多氣血,身體慢慢就恢復到一個健康的狀態,就好比睡覺時身體的各項機能得到了恢復。所以大家在聽的時候坐正了,后背和腰部松下來,后腦勺上提,下巴微收,全身放松,哪怕你坐著看電視、站著或者開車呢,都可以保持這樣的一個姿勢。尤其是在散步走路的時候保持這樣一個姿勢,堅持下去養成了習慣,就不容易得頸椎病、腰椎病。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寫的一本著作,是在商朝的《伊尹湯液經》的基礎上擴充寫成的。把疾病歸為六經,六種病癥,治療起來效果很好。唐朝的藥王孫思邈著作了《千金藥方》,后來看到了《傷寒論》,就非常贊嘆,說“仲景方特有神工”,又重新寫了《千金翼方》,意思是說有了《傷寒論》的幫助,《千金藥方》像長了翅膀一樣飛了起來。《傷寒論》治病療效是非常高的,歷代的中醫大家都對張仲景推崇有加,不管是扶陽派、溫病派、滋補派、金元四大家、近現代的這些醫家,都對張仲景非常的推崇。 那我們要看看張仲景用怎樣的思路來寫《傷寒論》。后世在注解《傷寒論》時很多按照《黃帝內經》,這個是不對的。根據《古本康平傷寒論》這個版本,序言里寫到: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注: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卒病論。素問就是《黃帝內經》里的,這里是備注,可能是晉朝的王叔和或者后人在整理傷寒論時加上去的,這個對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大家都在用黃帝內經來解釋傷寒論。但是我們應該多讀傷寒論的原文,多抄寫原文,用傷寒論來解釋傷寒論,以論釋論。 接下來我們來講脈證和病如何來區分,辨病和辨證有什么不同。一般學中醫,學傷寒論,我們會說這是一個桂枝湯證,麻黃湯證,然后怎樣來治。但是現在人喜歡叫病名,比如說我感冒了,吃什么藥。這個感冒是一個病名,但是感冒的情況在傷寒論里有很多種情況。比如太陽中風,一個人夏天感冒了,脈比較浮,汗出,流鼻涕打噴嚏發燒,這幾個癥狀合在一起我們稱為桂枝湯證,喝桂枝湯就可以了。如果是太陽傷寒呢,感冒分很多種,不出汗,脈浮緊,全身酸痛,骨節疼痛,用麻黃湯就可以了。如果感冒了是一個溫病,比如一個小朋友,吃了很多零食,感冒了,流鼻涕打噴嚏,但是小臉發燙發紅,紅撲撲的,有口氣,喜歡光著腳到處跑,屁多屁臭,大便很臭,這就是溫病,可以用麻杏石甘湯來清他的熱,清了熱感冒就好了。還有大青龍湯證、小青龍湯證,都屬于感冒,但是我們要辨證。中醫在看病的時候真正做到了私人定制,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來開不同的方。即便是同一個人,吃了三天藥,癥狀變了,藥方就要變化,這個就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實事求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開方。而不是醫生喜歡什么方子就開什么方子,而是根據這個病,不是聽醫生的,也不是聽病人的,而是根據病人身體的情況,病人的身體需要什么幫助,它在怎樣向外排病,我們就順勢幫助一下,這樣是療效最好的治療方法。 有人來看病,就問醫生,我得了糖尿病能不能治(比如還有痛經、帶狀皰疹)。問這樣的問題是不懂中醫的原理,中醫是辨證施治,不是辨病施治。比如今年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肺炎能不能治呢?同樣是感染了病毒,病人的情況每個都不同,都需要辨證施治,每個人的方子都不同。有人的痰很多,血氧含量低,無汗,發燒,全身酸痛,就用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用桔梗來宣散排痰。身體有什么需求,就開怎樣的方子來幫助身體,本來不能出汗,桂枝把能量調集到體表,麻黃打開毛孔,汗就出來了,病毒也隨著汗水排出去了;血氧含量低,是因為肺部的痰蓋住了肺泡,把痰宣散排出去了,氧氣的吸收正常了,血氧就恢復了。所以在西醫來講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發明新藥需要一個周期,包括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需要幾期試驗,確實安全有效才能投入使用。現在美國、巴西、印度、歐洲的疫情有一個二次爆發高峰,如果使用了中醫,醫護人員的壓力會減少很多,也會救很多人的命。 即便一個感冒也分很多種,新冠肺炎也是病人不同開方也不同,身體基礎好的開一個方子,如果病人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開方時這些都需要綜合考慮,才能開出合適的方子。所以說中醫是辨證施治,中醫是不分科的。醫院里有各個科室(婦科/兒科/心內科/腎科等),而一個好的中醫大夫一個人就是一所醫院。 比如一個人感冒了,沒有汗,發高燒,全身酸痛無力,惡心吃不下飯。沒有汗是體表的證,全身酸痛是在身體的體表,身體在體表排病;惡心吃不下飯,是腸胃,是人體的里;脈浮緊,在手腕的位置,脈是浮的,輕輕搭上去就能感受到,同時脈繃得很緊,這就是太陽傷寒,麻黃湯證。 治感冒是這樣的,治其他病也是如此,比如一個人得了糖尿病,診病是不是不同呢?不是,還是要看這個的脈,血管里面血液是否充實,身體是在體表排病,還是在里排病,還是在表里之間,身體有沒有淤堵,身體的寒熱情況,這就是診病的方法。基本上診病都是這樣的流程,治療癌癥,還是治中風高血壓,治療疑難雜癥都是一樣的取證過程。就好像警察破案,要調查取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發生的經過,發生了盜竊案,間諜案,殺人案等等,都是同樣的取證,搜取全面的證據來分析破案。哪怕一個小案子,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取證,分析案情,審問,得出結論,流程都是一樣的。警察破案的過程,就相當于醫生看病的過程,醫生要看人體運行發生了哪些異常,身體在怎樣做自我調整來恢復,弄明白了這個,順勢而為幫助一下人體,病就好轉了。 中醫是整體施治,如一個人得了胃潰瘍胃炎,這只是一個證,要問病人每天飲水多少、胃口好不好、走路有沒有力氣、肚子痛不痛、腰痛嗎、脖子緊嗎、小便是否正常、大便一天幾次、睡眠好不好、腿有沒有抽筋、有沒有心煩口苦等等,接著診脈,根據所有取的證來整體施治、辨證施治。比如我小的時候手脫皮,醫生說缺維生素,如果這個結論合理,那全家人吃的飯菜一樣,我怎么缺維生素呢?還是我的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弱了,如果腸胃吸收功能好,就不會缺維生素。當然以中醫來分析,手脫皮是有腸癰或瘀血,腸癰瘀血去除了,手脫皮就好了。如果這個胃炎診斷是桂枝湯證,吃桂枝湯就好了;如果是小柴胡湯證,吃小柴胡就好了。所以中醫不是辨病的,要取證,像法官斷案一樣。 在傷寒論里主要是脈和證兩個方面,首先是診脈。診脈時不要當作診脈,就把人的血管當作一個水管,感受這個水管的粗細,是否充實,跳動的次數,水的流動是否順暢均勻等等。接著看這個人的證,是在身體的體表、里和表里之間,在哪個位置排病。接著看身體的氣血是否足,氣血足是陽,氣血不足是陰。接著看是否有淤堵,氣滯、瘀血、腸癰、水飲等。 在古代東漢的時期,病人的病比較單純,應該治療起來比較容易,甚至在三四十年前人們得的病也比較簡單。現在的人好吃不運動,深夜不睡刷手機熬夜,胡吃海塞,腦筋高速運轉,很多病越來越不好治了。 傷寒論是脈證并治;還有的醫學流派是憑脈診斷療效也不錯;有的是外治法,針灸推拿按摩,效果也很好;還有人是通過鍛煉身體,運動,站樁等也可以使身體很健康。人體只有一個,這些方法都有效果,就說明了人體是全息的。這些方法都很好,每一種方法掌握好了,掌握透徹了,都可以讓身體保持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