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類活動,隴南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隴南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激烈爭奪的戰場,又是中原中央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接觸交往的前哨陣地,攻伐消長與民族交往,構成隴南社會歷史的重要內容。(圖文來源:隴南市人民政府網站) 1、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批次:第五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禮縣 禮縣城東13公里處的永興鄉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中大量殉人和青銅禮器的出現,表明該墓地規格相當高。墓群雖遭嚴重的盜挖洗劫,但已發現的墓葬及流傳于外的青銅重器對研究先秦時期秦人社會活動和地域、經濟和文化等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探索秦國早期秦公陵園的重要線索。 2、西狹古棧道及摩崖石刻 批次:第五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成縣 拋沙鎮豐泉村以西,小川鎮西狹村以東的西狹頌風景區內 亦稱《李翕頌》《黃龍碑》,東漢建寧四年六月,仇靖撰刻并書丹的摩崖石刻,隸書書法作品。《西峽頌》右下方10米處另有一方漢隸摩崖石刻,俗稱“桃花碑”。《西峽頌》東約1公里崖壁上有東漢熹平三年(174)《漢武都太守耿勛碑》,隸書陰刻22行,456字,記述耿勛政績。《西峽頌》是“漢隸三頌”中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漢代隸書典范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 3、哈達鋪會議舊址 批次:第五批 類型: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地址:宕昌縣 哈達鋪鎮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休整的地點。包括毛澤東住室、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紅軍干部會議舊址、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等舊址,分布在哈達鋪上、下街。1935年9月18日,紅一方面軍突破臘子口到達哈達鋪。22日中共中央在“義和昌藥鋪”毛澤東住室召開會議,作出了“落腳陜北”的重大決策。后在關帝廟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宣布這一決定。次年8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哈達鋪并設司令部于張家大院,賀龍、任弼時、劉伯承等住在這里。 4、《新修白水路記》摩崖 批次:第六批 類型:石窟寺及石刻 地址:徽縣 大河店鄉大石碑村 圓首長方形,通高2.8米,寬1.88米。北宋嘉佑二年刻,額篆“新修白水路記”,首題楷書“大宋興州新開白水路記”。正文楷書豎行26行,每行37字,計860余字,記載了白水路和青泥古蜀道的修筑及變遷史實。為宋宣德郎守殿中丞知雅州、軍州、騎都尉雷簡夫撰文并題。甘肅徽州知州宋洛刊石。筆力遒勁,字跡工整。 5、石溝坪遺址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遺址 地址:禮縣 石橋鄉圣泉村 石溝坪遺址位于禮縣石橋鄉圣泉村,大部分布在西漢水和干溝交匯處的臺地上,面積約40萬平方米。分屬仰韶文化晚期、常山下層和齊家文化、寺洼文化、西周、春秋和漢代等。石溝坪遺址內涵豐富,是研究西漢水上游史前文化演變和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以及西漢水上游地區史前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關系等課題的重要遺址。 6、栗川磚塔 批次:第七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徽縣 栗川鄉郇家莊東側臺地上 始建于宋,第一層鑲清道光十二年所立《修補塔序》。塔為八角九級空心樓閣式磚塔,通高25米,設計科學,造型優美,其仿木結構磚雕精美逼真,是研究宋代建筑技術和藝術的實物資料。 7、吳挺墓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墓葬 地址:成縣 城關鎮石碑村 建于慶元四年,為南宋利州西路安撫使、武功郡開國公吳挺之陵園。吳挺墓占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布局完整,結構規整,遺存包括吳挺墓和墻垣、門址、石刻、神道、神道碑等。吳挺墓神道碑由整塊巨大青石雕刻而成,高4.38米,寬1.92米,厚0.47米,碑身正面碑首篆額“皇帝宸翰”四字,鐫刻宋寧宗趙擴親書的“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碑身背面為吳挺墓表,篆額“世功保蜀功德之碑”,墓表全文7680余字,詳盡記述了吳挺的家世和功績。 8、福津廣嚴院 批次:第八批 類型:古建筑 地址:武都區 三河鎮柏林村 俗稱“柏林寺”。始建于北宋,早期規模宏大,后毀于山洪,南宋時重建,清雍正年間進行了修繕。現存山門、東廂房、西廂房、前殿4座建筑,存有宋元豐元年(1078年) 《敕建廣嚴院碑》、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新修廣嚴院記》碑刻各1通,古柏3棵。 免責申明 | 圖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感謝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