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電影《大魚海棠》劇照 周國平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也是國內研究哲學家尼采較為著名學者之一,其作品向來富有哲理,發人深省。多讀周國平的作品,可以塑造一份更成熟的婚姻觀,無論何時,都能收獲一份超然。 人行于世,苦是不得不吃的,吃得苦中苦,才算是通過了生活的考驗,扛住了人生的打壓。曾在周國平先生的書里,看到他對“苦難”的理解,感悟頗深。 若是有些類似的經歷,這其中每一句話都能說進心坎里,每一個詞都可以產生共鳴,可謂意味深長。 他寫道:“一個人只要真正領略了平常苦難中的絕望,他就會明白,一切美化苦難的言辭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難的姿態是多么做作。” 的確,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只有熬過生活中的大苦大難,才能明白生活里的小插曲,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夸耀苦難是做作的,苦難并不是吹噓的資本,把苦難掛在嘴邊的人,格局一般很小;苦難的意義在于,它是檢驗意志力的標準,對待苦難的態度,也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堅強者屹立不倒,軟弱者則被淘汰。 熬過苦難的人,心頭必定堅如磐石,同時也明白,夸耀苦難毫無意義,只會暴露自己狹隘的格局。這便是成大事者所具備的兩個特征。 夸耀苦難的人,骨子里很做作 常聽事業有成者講他們自己的過去,在他們嘴里,苦難更多時候不是苦難,而是成為一種歲月里的痕跡,一種不可替代的人生閱歷。 然而,現在的苦難又似乎變得沒那么值錢,很多人把苦難掛在口頭“演講”時,居然還有些洋洋自得。在他們嘴里,苦難不是苦難,而是成為宣傳自己的一種資本。 夸耀苦難的人,不外乎只是在吹噓自己的經歷,他們的骨子里是做作的。換言之,這些人可能沒經歷過真正的苦難,苦難的本質是“苦”,它不過是一種很痛苦的回憶。 有些人把它當作自己的傷痕,想起這段經歷便隱隱作痛,鞭策自己做得更好;有些人渡過小苦小難便回味無窮,生怕別人記不得,于是大肆宣揚。 那些把苦難當作“演講素材”的人,多半會敗于新的苦難,并在更大的苦難里折戟沉沙,因為他們在苦難里逃脫不過是運氣,根本不懂苦難,真正的意義。 享譽世界的法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就以此告誡過世人。他認為,人一旦沉迷于自身的軟弱之中,便會一味軟弱下去。因為痛苦會激發出人最脆弱、無力的一面,使人沉溺,自哀自憐。 人沉迷于苦難里,只不過是過不去心頭那道坎兒,也終究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卻沒辦法承認,倘若那份痛苦始終無法忘懷,又如何自救? 昆德拉的答案便是:“也許只有在自覺軟弱,就要一頭栽倒的時候,勇敢承擔起痛苦,像個勇者與自身的脆弱作戰。” 我們無法要求自己一定要歷經大苦大難,人生的劫數沒有定論,未來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不可預見性。這樣看來,苦難終有時,也不必對此忐忑不安,最重要的是過自己這一關。 磕磕絆絆不足以藏于心中,更不屑于掛在嘴邊。要做到的,在生活的最難熬時,在人生的最黑暗時,守住心中底線,像勇者一樣無懼。 夸耀苦難的人是做作的,心中有苦難言,那倒不如不言。長空破浪會有時,不言,也是一個人的氣質和涵養,更是一個人獨有的能力和格局。 苦難不會遲到,成大事者勝在不退縮 如果說不言苦難,是一個人的能力,那不言苦難的前提,便是能夠“吞下”苦難。痛在皮毛的苦無須在意,人更多時候,都是在為迎接更大的風浪做好準備。 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是弱肉強食,人無非也是如此,有輸家有贏家。每個人的起點不同,經歷也不同,但都是逃不過苦難的。成大事者,輸贏往往在此。 苦難不會遲到,成大事者便勝在其不愿退縮。一切美化苦難的詞匯,都是那么的虛假和做作,成敗事在人為。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態度,熬不過苦難的人,他們最軟弱的地方,便是可以接受現實,可以被妥協;能吃苦的人,他們也無非有什么異于常人的地方,最可貴的是他們堅如磐石,不被動搖。 妥協了生活,無非就是放棄抵抗,成大事者,可以吞下失敗的苦果,也有自信可以再次前進。把目光放得更遠些,就像周國平先生警惕世人:“不要死在一件小事上。” 他說,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一件小事上,那么久而久之,這些事也都會不斷放大。生活也不過柴米油鹽醬醋茶,如若是終日思考這些問題,那眼界也停留于此,慢慢地,這些東西就會占盡你的生活,而你再也無暇于他物。 把不痛不癢的難題瑣事掛在嘴邊的人,最終只會死于自身的格局。 苦難不會遲到,成大事者有足夠的信心迎接苦難,也有足夠勇氣不退縮。傷及皮毛之痛,終究只是皮毛,忘了它,生活會繼續;在意他,難以釋懷,惴惴不安。痛苦越放越大,永遠平息不得。 小煩惱不值得說,大難題又是不可說的,成大事者,贏在自身的格局之上。 一個人若是嘗到真正的苦頭,才明白炫耀苦難是多么的做作。河流再洶涌,最終還是流入海里,天外還有天,而海之所以是海,就是因為它擁有不愿退縮、包容萬流的格局。 若是再退縮,再往后倒,人生便又如從前。周國平先生的作品,最深刻的,便是他的所悟之理,一字一句,細膩且真切,或藏于生活里,或藏于平日的情感里。 好的作者就是這樣,每一本書籍都值得回味,好的文字也是如此,每一次品讀都會有新意。愛閱讀的你,沒有理由錯過周國平的書。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