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們的先人早就這么做了。 查濟村民居住在小河兩岸,對岸的人叫一聲就能聽見,但要邀對方喝茶吃飯,沒有橋還是不方便。 于是,架了108座橋。有的簡單,有的復雜。各架各的,倒也百花齊放,豐富多彩。 財神橋,因橋頭有財神樓,故得名。 橋一邊有墻,一邊無欄桿。藤蔓纏繞,古意盎然。一問,果然是老橋,建于明代中期,幾百年的歷史了。 從東門進來的人都要到橋上走一走,沾點財氣。 橋上蓋廊,見過。 橋上砌墻,沒見過。 墻上還有“紫氣東來”四個大字,想必是希望看到老子騎著青牛自東而來。 “紫氣東來,瑤池西望,翩翩青鳥庭前降。” 祥瑞??! 不遠處,又有一座橋。 方言“橋”、“轎”同音,出門就上橋(轎),好口彩。 橋洞半圓,橋面平直,一剛一柔,剛柔相濟。 像魏碑字體,外方內圓,很有張力。 善濟橋,就一塊石板,橫跨兩岸,簡潔。 善濟,大概是樂善好濟者捐建的。 河中石頭上,插了一根竹竿,有誰知道派什么用場的嗎? 河不寬,但也有幾米。萬一石板斷了怎么辦? 借助河中間的巨石,做一支撐。聰明! 來吧,再多人也不怕了。 我是來拍橋的,結果兩籃栗子搶了鏡頭。 又是一座拱橋。 是一座,還是兩座? 慢,讓我轉過去看看。 是一座呀! 一座有這么寬嗎? 橋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10米。 要發現橋的秘密,須到橋下細察。 原來是兩座橋,傳為兄弟倆向母親競孝而建,橋面連為一體,寓意兄弟連理,體現了孝道與和睦的傳統美德。 當地人稱“雙橋合璧”。 橋建于明崇禎年間,橋名“天申”,語出《詩經》:“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干祿百福,子孫千億”。 最有特色的是紅樓橋。橋側有屋,屋上有亭,亭亭玉立,很遠就能看見了。 紅樓橋與《紅樓夢》沒有一點關系。 據說橋畔曾建有紅樓,因而得名。 舊亭老屋鄉店,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就缺馬了。 橋洞如半圓的鏡框, 鑲嵌著生活的場景; 藤葉似村姑的劉海, 洋溢著生命的熱情。 橋上橋下都有景, 人來人往數不清。 站在紅樓橋上,不用移步換景。 一步不挪,東西南北就可拍4張照片。 四面是景?。?/p> 查濟是個謀殺膠卷的地方。如果沒有數碼相機,還在用膠卷,開銷太大了。 從5:50開拍,到12:50收工。7個小時,拍了500多張照片,平均每小時70多張,1分鐘不到拍1張,還不算吃飯休息的時間。 老板數錢數到手抽筋, 我按快門按到手抽筋。 但我的心情,像橋上飛奔過來的小朋友那樣,開心啊! 如要看海上游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