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汗多欲亡陽——邢錫波.白某,男,年34歲,平素陽氣衰弱,脈象細弱無力。因患感冒;前醫連用防風羌活之劑,汗出多,而表邪不解,身倦體痛,惡寒轉甚,雖身被重棉,而仍覺不暖,兩手微厥,汗出。及診其脈,兩手沉細而微。按脈測證,知為平素陽虛,汗后,又重傷其陽,致表陽不固,而惡寒汗出。此時若不扶其陽,恐有亡陽之變,若不止其汗,絕不能問其陽。以亡陽由汗出而造成,如不止其汗,而妄想回其陽,猶無底之壑而灌之使滿,不可得也。余因與大劑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用至18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另加桂枝、大棗之類,以芍藥有止汗的作用,汗止. 然后才可以陽復。重用不但能增進其止汗之效,其酸平之性,尤能濟附子之燥。使其大量用附子,而不致有煩躁之反應。連服二劑,汗斂而惡寒自罷,兩手亦溫,諸證均減,后以扶陽和胃之劑,調理而愈。(邢錫波.傷寒論臨床實驗錄)《名醫經方驗案》 醫案解要:本案患者平素本已陽虛,復因感冒而過用防風羌活之劑,導致汗多,表邪不解,惡寒轉甚,是由于陽氣外越,不能捍衛外界風寒之故。陽已虛,故雖身被重綿,而仍覺不暖,兩手微厥,脈沉細而微。汗多不止須防亡陽之變,須先固其陽,候其陽氣已固,再論解表之法。故以芍藥甘草附子湯扶陽益陰。方中附子扶心陽,而祛惡寒,補陽氣之損傷。輔以芍藥酸斂止汗。二藥同用,止汗之外,兼固表陽,標本兼顧。并以甘草與芍藥同用,酸甘化陰,以補陰液之耗傷。是故連服兩劑,諸證均減。 論;汗多亡陽,少陰失藏,所以脈覺細而微。身被重棉,仍覺不暖,此是惡寒之狀,也就是寒在骨髓之義。黃師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條解,不止脾陽虛,腎陽也敗。 若是表邪不解,用桂枝加附子湯,若是表邪已解,則芍藥甘草附子湯。若是漏汗,桂枝附子湯,若只汗后惡寒,就是芍藥甘草湯。這幾個方子,都是比較接近。 5腹痛自汗——成友仁醫案1954年春,西北臨委會某干部,患腹疼拘急,渾身出冷汗,惡寒起慄,歷時已八年余,曾經某醫治療半年多,服人參鹿茸四君輩,僅人參一味即服有斤余,而病無寸效。后延予診,脈細澀、苔膩,予憶傷寒論云:“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贝俗C殊相合,遂與芍藥甘草附子湯,患者服后即感腹中雷鳴,下利黑水,煩躁殊甚,繼之出冷汗一陣,后即諸證消失,又照方服二劑痊愈?;颊邅碇x曰:“我服藥不知多少,不料竟由你用三味藥治好,豈不奇怪?!薄秱撽U釋》《聶氏傷寒學》 論;此是先出冷汗,還是先腹疼拘急?還是腹痛拘急,導致的出冷汗?出冷汗則陽泄而惡寒起慄,腹疼拘急,也是寒盛,總之都是寒盛。寒者少陰水氣之盛也,少陰失藏則見惡寒,水寒木郁,則見腹痛。附子溫少陰之寒,芍藥疏厥陰之木,以平腹痛之木賊,甘草補中虛而升達肝脾。芍藥甘草附子湯,能治里虛腹痛,也能治里虛表寒。試問用桂枝加附子湯也行。 芍藥附子甘草湯的惡寒,是因汗后里虛。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惡寒,是表仍未解,里氣也虛。 6頻煩小腿痙攣——(矢數道明治驗)守某,87歲,女。初診為1969年4月。因而是對漢方藥已有10年經驗的高齡患者。當時患胃下垂,體型消瘦,有貧血傾向。面色蒼白,易患感冒,無食欲。因胃腸長期不適而備受折磨。10年來曾投給過多種處方,但自從用葛根湯提取物粉末劑(1次2g,1日2次)作預防感冒藥服用以來,已不再感冒。 尤其是常服茯苓飲提取物粉末劑后,身體日漸健壯。因而盡管處于年老體弱時期,10年來卻能堅持從事花道的教授工作至今。血壓亦穩定在140/80mmHg左右。 患者過去若走遠路,腳部疲勞時,夜間常發生腓腸肌痙攣,但近1個多月來并未過勞,卻不知何故頻繁地發生腓腸肌痙攣,有時一連幾晚地發作,夜半常因疼痛難忍而起床。按壓腓腸肌時,并不感到很硬,但患者卻甚感疼痛,因而暫停常服的茯苓飲,用芍藥甘草湯提取物粉末劑1.7g并添加加工附子粉末0.3g,共2g,1日2次。服藥1個月后,患者稱,服藥幾天后,原來每晚都發生的腓腸肌痙攣,一下子就停止了,至今未再出現。(《漢方臨床治驗精粹》)《漢方治驗選讀》 論;日本醫家的處方劑量小,卻是讓患者長服。有點是西藥的服法。也有點保健品的用法。剛入門的小白,由于不懂辨證用藥,又想安全用藥,可以學此。對于自學自治,吃過眾多中藥的人來說,這點劑量實在太小了。 7發汗后腓腸肌痙攣徐某,男,60歲,裝卸工人。于1958年3月9日由其家屬抬來門診。自訴,兩天前突然開始惡寒發熱,頭痛,四肢骨節酸痛,中度咳嗽,鼻塞溢涕,臥床不起。自認為重傷風,服A,P,C片,出汗甚多。出汗后自覺熱退,全身發冷,惡風,有顯著衰竭感。前兩夜腓腸肌強度痙攣各3次,每次約一分鐘。發作后小腿不敢直伸,直伸后又欲發作。平素勞乏后亦每易發生小腿抽筋。發病前一星期內,連續四夜痙攣輕度發作。小腿筋肉酸痛,下肢無力,口渴,小便短少,不思食。體檢:體溫36℃。急性病容,神志清楚,被動體位,顏面蒼白。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每分鐘60次。處方: 太子參9克桂枝3克 附子1.5克芍藥9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3月11日:病人步行來診,據說服藥一劑后小腿抽筋即停,出汗現象亦止,全身癥狀顯著好轉。以原方去附子,加生姜、大棗。再服2劑。 半月后隨訪,腓腸肌痙攣愈后未發。[《傷寒論方醫案選編》高德 8多發性關節炎風濕病——矢數道明治驗54歲男子,顏面黑褐色,肥胖型。4年前患多發性關節風濕病,曾在大學醫學院治療?,F在手指、腕、膝、足關節等腫痛,最近右肩至上臂關節疼痛。初與薏苡仁湯,關節風濕病即好轉。 “五十肩”逐漸加重,疼痛難忍。與二術湯、十味挫散、五積散、葛根湯加減等無效,并針刺治療1個半月,亦無療效。由于肩背拘急嚴重,為緩解肌拘急之目的,故轉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末(芍藥0.6g,甘草0.4g,加附子末0.5g),服2次。1周間甚為高興,1個月后能夠抓電車吊環,肩背肌拘攣變得柔軟,2個半月基本已愈。雖然由于時日的經過,有自然治愈之可能,但服用本方數日間,疼痛速消,肌拘急緩解,應為本方之效果。(《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漢方治驗選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