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圖志》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趙汀陽所著的一本哲學漫畫小書,將哲學靈魂表達得活靈活現,有的發人深思,有的引人淺笑,讓讀者在快樂中思考哲學的內涵。 這本小書分為思想家、觀念、現象三個部分,收錄作者近百幅漫畫作品,覆蓋邏輯學、倫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各大領域,運用幽默、詼諧又精辟的文字,解讀黑格爾、弗洛伊德、海德格爾、福柯等哲學家的重要觀點。 其中,他對弗洛伊德的介紹,讓人浮想聯翩。 作者使用了《弗洛伊德發現了巨大秘密》作為標題,而與之搭配的漫畫,卻是一個不修邊幅的男人提著一條松垮的褲子。 這幅漫畫在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忍不住地想要去思考,他到底發現了什么秘密呢? 01.弗洛伊德發現的巨大秘密 在《觀念圖志》里,作者趙汀陽說:“弗洛伊德通過臨床經驗發現了人類心理的巨大秘密。” 眾所周知,弗洛伊德不是一位職業哲學家,而是一名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他活到了83歲,擁有《性學三論》、《夢的釋義》、《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著作。 弗洛伊德的理論學說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是人格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強大推動器,為現代醫學模式奠定了新基礎,也是現代西方人文學科的重要理論支柱。 接著,作者又說了:“弗洛伊德,但他的理論卻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思想之一。性的問題可能并不像弗洛伊德所夸張的那樣是心理的決定性因素,但肯定是對人有著奇特影響力的動力,以至于誘發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或恐怖的罪行。” 那么,結合作者的對弗洛伊德的這幅漫畫,我理解他所說的“弗洛伊德發現的巨大秘密”,最大可能性地,應該是指弗洛伊德著作之一的《性學三論》。 在《性學三論》里,弗洛伊德提出了許多創造性觀點,如,原欲(力比多)、嬰幼兒口欲肛欲的性心理分期、升華理論中“性是美的本源”等等,這是現代性學最權威且流行最廣的理論基石。 在《性學三論》里,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于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書中簡明扼要的探討了以下三個論點:
《性學三論》是他繼《夢的解析》出版的又一大作,相對夢的解析學說上稍微成熟一些,也健全了他個人以性學為中心的學說體系,包括性學在兒童發展的延伸、青春期與性學、性學與精神病的聯系。 作為性學開山鼻祖,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中的很多觀點,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研究意義。 其中,性學、女性主義研究學者——李銀河對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有以下評價:
誠然,弗洛伊德的一些論點確實曾經受到了質疑,甚至有些已經被推翻,但是它們只是這位勇敢的性學開拓者所奠基的性學大廈的陰影部分。這座大廈如今的雄偉壯觀氣象,離不開弗洛伊德這位奠基人的開創性工作。 02.性學大師從40歲開始性壓抑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奧匈帝國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善良老實的羊毛商人,母親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長相漂亮但性格暴躁。 弗洛伊德的啟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實施的,9歲時進入著名的利奧波德地區實驗中學(初高中一貫制)讀書。 在這段時期,弗洛伊德學習了大量的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古典文學,還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和英語;他還自學了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 在高中時,他受一位朋友的影響想成為一名律師。但在1873年的秋天,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并獲得醫學博士。 1882年4月,弗洛伊德遇到了他未來的伴侶瑪爾塔貝內斯,并在2個月后訂婚。而訂婚后四年時間里,弗洛伊德過著高強度的性壓抑生活。 當時,他和未婚妻有著三次較長的分離時間,因為貧窮他不能常常去看望未婚妻。而且在當時保守的中產階級文化中,婚前戀愛雙方唯一允許的方式,是親吻和擁抱。 所以,對于現代生活中的性欲痛苦,弗洛伊德感同身受。 彼時,弗洛伊德將自己的壓抑和情感的釋放,全都傾注在寫給未婚妻的情書上。他除了是一名醫生,還是一位多產的情書作家,在信里滔滔不絕地表達著對未婚妻的愛意、對工作中的想法、未來的雄心,以及生活中的情緒。 1886年9月,弗洛伊德和瑪爾塔有了一些儲蓄,他們在富裕朋友的慷慨贈予下結婚了。 然而,這對年輕人對婚姻的美麗憧憬,很快便被日常瑣事擊碎。特別是隨著孩子的誕生,家庭越來越龐大和忙碌。 迫于當時有限的避孕措施,他和瑪爾塔已經有了6個孩子,經濟壓力已無法允許家庭人口擴張了。可瑪爾塔卻很容易懷孕,且孕期還經常生病。 從那時候起,妻子便開始頻頻拒絕任何性活動,這也讓他完全沒有了性活動。 弗洛伊德的性愿望,也變成了過早的性失望。他曾在自傳中坦言,“我41歲開始就停止了性生活。” 年輕的弗洛伊德在禁欲問題上掙扎數年,經常在夢中對瑪爾塔表達憤怒。也是從那時起,他和妻子的關系,變得平淡而疏遠。 他曾經在和友人的信中直言:“精神之愛的幻滅和肌膚之愛的剝奪,注定會把夫妻雙方拽回到婚前狀態,他們必須再次憑著堅強的毅力控制和改變性本能的方向。” 03.性生活的終點,也是精神分析學說的起點 1895年,是弗洛伊德性生活的終結點。意味深長的是,這一年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起點。這一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合著《歇斯底里癥研究》出版,這也標志著精神分析學開始創立。 性的壓抑和釋放成了弗洛伊德學術的重要思路。對性欲的焦慮,讓他開始自我分析。 他想要尋找性欲的來源,于是,這讓他追溯到自己的童年。
弗洛伊德沒辜負全家的期望。 自中學時代開始,他學業優異,勤于閱讀,雄心勃勃,充滿自信,七年都是全班第一。 年輕時期的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開始了自己作為醫生的抱負,他相信自己在未來會有不平凡的事業。 他對于醫學以外的人文科學,有著強烈的興趣。他說過,自己該完全用來學習人文學科,這雖與未來的醫學事業無關,卻并非完全無用。 他曾告白自己曾經的理想:一座圖書館以及自由時間,或者一艘載有所有研究所需器材的船,還有一家大醫院和一大筆錢來去除病痛。 戀愛和結婚一度讓他無暇追逐學術夢想,而如今的他又開始重新挖掘學術夢想,用來緩解婚姻與性愛的失望。 每個心理學家的學說,都有他自己的人生烙印。 某種意義上,弗洛伊德接受了他的性生活的結束,成為禁欲的斯多葛主義者。 其實,在他的身邊并不缺乏女性,比如妻妹明娜、作家莎樂美、瑪麗·波拿巴公主,她們崇拜弗洛伊德,并在事業上給他鼎力相助。 然而,正如一些人指出的,他和她們的關系,更像男人和男人的關系,是事業上的合作伙伴。 弗洛伊德把性生活的壓抑,轉為對學術的探索。 這對他一生的追求來說,是一種升華。 在《性學三論》中,他說,性本能力量的目的從直接滿足性欲轉換為新的目的,轉向新的方向,這可以稱為“升華”的過程。 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他生命的力比多,在早年的母子關系中萌芽,在婚姻關系中曲折,最終流向他的心理事業。 正是在這種升華中,弗洛伊德建立了自己的學術帝國。這是他一生抱負的寄托所。 這是他生命力的歸宿。 由此,我們也可以更能認清,弗洛伊德對性驅力理論的信念和固執。這是他一生為之掙扎的人生主題,也是他用來擺脫性苦悶的重要方式。 精神分析師弗洛姆說弗洛伊德,“他讓愛情干枯,使它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這正是弗洛伊德的所作所為。他把愛作為科學的對象,但是他生活中的愛始終是干枯的,不結果實的。 ”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死于口腔癌。弗洛伊德的雪茄癮,持續了他的一輩子。他曾經這樣為雪茄癮辯護:如果一個人沒辦法親吻的話,吸煙就變得不可或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