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為什么戀愛與婚姻之間的變化如此巨大?那個人的變化同樣如此巨大,根本理解不了。我們今天就講講你的婚姻為什么變化,并且從一出生就注定了。 中國民間早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意思就是在幼兒期就已經注定一生。這與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是一樣的。其實就是說我們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樣,那么孩子就會形成什么樣的人格。 還有一句話說: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自己幼小時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我們人格不全,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自己清醒,可以自己進行補充。 早期家庭教育經歷的欠缺會對我們造成什么樣的人格影響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 首先我們都知道,我們都需要一個最基本的感受,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建立則是在依戀期,依戀期是在寶寶從降生到一歲半也就是(0-18個月)時。當嬰兒出生前,媽媽的子宮提供的就是一個安全舒適的世界。但是當寶寶從母體分離后,即面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這一切都使寶寶感到不安全感。 如果寶寶在需要的時候能適時,這個適時指的是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方式啊,得到母親和懷抱,寶寶就會得到安全舒適感。在這個階段,生存活下來是嬰兒唯一目的,對媽媽的依戀也就成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就會成了嬰兒的心里傷害。 其實就是告訴大家母親是我的愉快與痛苦的同一源泉,寶寶在生理和情感體驗上的愉快、滿足與憤怒、傷心交替出現,因而形成了他對母親的愛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這種寶寶稱之為依戀兒童。 在成年之后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始終存在,尤其是在進入戀愛,婚姻時,這種依戀傾向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表現在親密關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滿就是:“當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不在。”這個需要只是在他們認為中,所以依戀型人格對親密接觸的要求似乎永無止境,每當他們認為自己被對方忽視的時候,便會感到被遺棄,就會憤怒,就會恐懼。他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占有欲,要求對方時時刻刻的關注,不能容忍絲毫的忽視和冷遇。 同時他們的表現還有總是在埋怨對方對自己不夠關心,辜負了自己的愛,而且老是試圖用生氣,吵鬧,和威脅等手段來迫使對方來關心自己,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這和他們在嬰兒時期用哭鬧的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心是一樣的。由于強烈的不安感和對遺棄的的恐懼,讓他們心中充滿了嫉妒和猜疑,無論對方如何表白,如何按他們的要求做,還是很難以給對方以信任。所以,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這些表現實際上都是他們獨特的表達愛的方式,歸根結底,這是源于他們早年對母親懷有的愛與恨的矛盾情感。 這是由于媽媽的不穩定造成的。 在這種母親的情感中的孩子可以稱之為孤獨兒童。 由于媽媽的態度導致這些孩子懼怕親密的接觸,盡管他們也渴望和其他孩子一樣得到媽媽的愛,需要媽媽的愛護,但是因為每次對母親依戀的渴望和要求不僅沒有得到,還導致自己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自己構造了一個不真實的自我。 這些孩子在外人外表看起來會給人一種很獨立的感覺,實際上是他在心理上否定自我的需要,害怕恐懼與他人接觸,心中的目的只是為了回避,回避什么呢?回避由此可能帶來的痛苦。 同時這樣的孩子還會被我們常常被認為是“好孩子”、“乖孩子”,我們還會為孩子早早就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而感到驕傲,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的這種所謂“獨立性”還會受到社會大眾的贊許,甚至他自己也會為自己的“獨立性”驕傲,但是此時就以注定了他的人格特性——孤獨型人格。 大家現在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以孤獨為主的人在家庭婚姻生活里會怎樣。? 如同在幼年一樣,他否認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質需要,而心理上依然存有親密的需要。由于幼年時期把這種需要放棄了,成年后他們的性格通常給我們的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對生活興趣和追求。其實就是回避過多的親密接觸。 上天是公平的,剛才我們首先講了依戀型的,那么孤獨性的在戀愛婚姻的選擇上往往與依戀型的人有緣份,原因很簡單:依戀型的人主動,從而縮短孤獨性的冷漠和退縮造成的距離空間,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得以建立。 不過,不管是依戀型還是回避型的人不管他們是相互戀愛,還是與普通人戀愛,在戀愛初期也會表現出一定正常的反應與熱情,與普通人與普通人之間的戀愛是一樣一樣地,但是,一但接觸時間長了,并且親密關系確立之后,尤其是結婚之后,原型人格就會展露無疑,這時婚姻就會出現問題矛盾,甚至直至婚姻解體。 原因就是依戀型的過多的依戀會讓對方難以接受,而孤獨性的對親近仍然處在內心的矛盾焦慮之中,對孤獨性來說這是痛苦和恐懼的,從而冷漠退縮特點就會浮出水面。 說過了第一個階段,我們說第二個,第二個與第一個正好相反,稱之為(分離期)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探索期這個階段是寶寶一歲半到3歲(18個月-3歲) 。 當寶寶平穩渡過第一階段生存依戀期之后,并且在現有的生存環境穩定后,他們的興趣從如何吸引母親的注意力逐漸地轉向了周圍的世界,開始要離開母親的呵護去探索他的周圍空間了,這就是人的自然規律,所以周強老師說過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孩子會尋找他新的愛人,創造他最愛的人,去愛他最愛的人。也是從此刻開始,我們的孩子開始了人生的探索階段。 這時候的孩子一方面要嘗試越來越多的離開母親身邊,證實自己日益增長的獨立性,他會自己選擇前進的方向,甩開媽媽的手,但是,跑出去幾步或一段距離之后,這個距離是孩子自己的一個安全距離感,他會停下來,回頭看媽媽在哪里,離自己有多遠,然后根據情況再定自己是繼續向前奔跑,停下來等待,還是回到媽媽身邊。 或者在與小朋友玩,過一會就要回到媽媽身邊抱抱親親,之后又跑開與小朋友玩。這就是分離的另一方面,孩子心中充滿了對于未知的恐懼和失去母親呵護的不安全,因此他們同時又要求不斷地得到安全感。這也是個矛盾的心理要求。 有一些母親在孩子的第一階段(依戀期)做得不錯,適時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但是在分離期上往往出現問題。比如過分呵護孩子,生怕孩子出現意外而過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動??偸窃?/span>對孩子嚷嚷:“回來,那兒不能去?!薄盎貋?,那兒會摔倒的?!边@樣的做法如果是經常性,或者頻繁至極,那就關閉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 媽媽這樣做,目的出于愛護孩子的本能,但心理分析則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對遭受孩子遺棄的恐懼,和自己對孩子的依戀,她不能忍受與孩子的片刻分離。孩子的反應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孩子拒絕回到母親身邊,總是設法與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逃離母親的控制。另一種則是雖然人回到媽媽身邊,但是情感卻對母親關閉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離。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孩子,他們充許媽媽抱,但同時總是把臉擰到一邊,不讓媽媽親,他們最擔心的是不要被媽媽控制和“吸收掉”。 成人:回避型人格 獨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間,配偶的親密表示往往使他們渾身不自在。“你總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點自己的天地”,是他們經常發出的抱怨。他們與孤立型人格不同,孤立型人格否認自己對親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則會正面顯示他們對親密的需要。他們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系,當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對親密的需要時,特別是當他們感到某種內疚或對遭到遺棄的恐懼時,便會從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來,向自己的配偶頻頻示好,去取悅對方。 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特別是當他們感到了對方企圖保待這種親密狀態,或對自己有進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么沒完沒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逼仁箤Ψ诫x開自己。等他們再次“出山”的時候,他們會“忘記”與對方之間的不愉快,會奇怪對方為什么如此不高興。他們會試圖改變對方的情緒,或批評對方對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沒事了,你怎么還沒完沒了?”如果氣氛不能得到改善,他們會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個類型是我們常說的“花花公子”類型的人。他們需要不斷地吸引異性的注意力,正如小時候需要不斷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樣,但是又不能保持與異性的關系。他們總是想方設法來獲得異性的愛,可是一旦進入一種穩定的愛情關系,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厭煩,因為他們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脅,于是就又想方設法擺脫和終止這個關系。 同時他們對依戀的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他們就又開始了另一段戀情。對他們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對依戀的需求和對被遺棄的恐懼,也有對獨立的需求和對被控制的恐懼。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的依戀期不能滿足他對母親的依戀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嚴重地限制了他對獨立和探索的需求,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個未來的感情不專一的“花花公子”。 結果造成孩子對獨立的恐懼,害怕離開媽媽,這些孩子需要不斷反復地確證父母是否隨時都在關心著他們,愛他,他們總是眼睛盯著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會消失。他們需要父母時刻都在身邊。他們使用一切手段來吸引父母的關注,他們與依戀兒童不同,生氣、哭鬧、抱怨不是他們手中的武器,相反,他們知道如何通過討好媽媽,作出好孩子的樣子,或者找出各種借口來得到母親的注意力。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兒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們總是想出各種方法去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系。與依戀型人格一樣,追求型人格也懼怕被拋棄。但不同的是,如果說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則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對追求型人格來說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燈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邊都是很難以忍受的。他為了能夠保持與配偶的親密關系,總是力圖取悅對方,伺候對方,為對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們生怕與對方產生矛盾或不高興,因為他們怕對方離開自己,所以總是設法安排各種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電影、逛街、上餐廳、運動等等。他們總是壓抑自己的需要,將對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們不像依戀型人格那樣總是在抱怨生氣,他們很少抱怨生氣,總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習慣于看著別人的眼色,生怕對方不高興。 可是他們的種種努力往往并不討好,而是使對方感受到窒息,沒有一點個人的空間。對于失去的恐懼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們十分留意對方的行蹤或者表情,對可能出現的所謂“第三者”非常敏感。這種人常常在暗暗地傷心落淚,感嘆“活得太累”。 【未完待續】 愛孩子是父母們的天性,愿父母們不再焦慮,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父母學堂為您提供專業的教子實戰技術,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
|
|
來自: 新用戶6779qZB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