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現在是今天的國學經典每天讀的時間,請大家給自己的心靈十分鐘,我們一起來學習《道德經》,體會古圣先賢的智慧。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42章,下面大家一起把這一章的原文先讀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這章,不管學習過沒學習過《道德經》的,一般都會知道前面的這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整個這一章,真正的理解它,重點并不僅僅在那里。我們下面先把這一章串講一下:道生出元氣,元氣又產生陰陽,陰陽相合而生和氣,和氣生成而萬物始創。萬物背負陰氣而保持著陽氣,陰陽二氣相沖,達到和諧。天下人所厭惡的,是孤、寡、不谷這類事情,但王公以此為自己的稱號。事情有時候受到減損,反而得到增益;得到增益,反而受到減損。所以前人所教的道理,夜晚我仔細審議,再用以教導別人。強梁的強橫的人,不得壽終,這句話我將作為講述學問的開始。 好,這里頭講到幾個點。第一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是回答了自然是怎么產生的,但是這個產生,不像西方的《圣經》直接就告訴神創造了什么,創世紀的開篇。中國的思想從來都不是這樣,但是我們也回答世界是如何產生的。 “道”是一個運行的原生的規律。“道生一”的這個“一”可以理解為是元氣,而元氣更近似于一種原始的能量的概念。當然這個是各家有各家的說法,我也只是提出我自己的一個看到和思考到的。“一生二”的時候,是說這個元氣開始產生陰陽兩種性質。陰是偏于固質的固化的偏于有形的偏于沉靜的,而陽則是偏于氣化的偏于無形的偏于靈動的。陰陽是兩種屬性,而不是具體的兩個東西。是說從元氣開始,它就會在兩種屬性上發展。“二生三”,在中文里頭,當三、六、九這樣的詞出現的時候,他很少指的是具體的東西的三的數字。三、六、九的數字,除非他把這個列出來,比如說日月星這個三,那這個確實是三。而一般當說三的時候,說三說六說九的時候,更多的是一個虛指,就是指很多的意思了。 所以,當這里頭“二生三”的時候,就是指陰陽就會產生另外的一個層次的東西,很多。然后就開始衍生出萬物。這里頭一和二和三和萬物,是在不同層次、不同維度上講的,而不是簡單的在同一個層次上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三個。 下面“萬物負陰而抱陽”,“負陰”,因為“陰”是有形器、有形的器質性的,所以“陰”是要負的。而“陽”是一種氣,是一種靈動性,是一種無形的,所以是“抱陽”。所有的生命,一般來講,都是陽氣盡了,這個生命就結束了。而陰氣則是這個陽氣所能夠憑附的一個載體。就如同杯子,杯子的形是它的陰性的;杯子的意義恰恰是它中間空著,可以裝水,可以裝東西,而那個是它的陽性的。所以這里頭講是負陰而抱陽。這個陰陽兩氣相沖,達到和諧,就是“沖氣以為和”。 天下所惡,也有的通行版是人之所惡,就是所有人(天下人)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這類事,但是王公以此作為自己的稱呼。 下面這句話非常重要,“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我們曾經學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和這個都是一樣的,就是事物它是不停地是在陰陽兩個方面轉換。咱們前面也講過,反者道之動,所以,看著是在損壞減損,但實際上很可能是受益;看著是在受益,但實際上卻是在減損。因此我們在很多事情上要有這樣的觀念。 老子在這里頭講“故人之所教”,因此別人教給他的這些道理,前人所教的這些道理,“夕議而教人”,夜晚我仔細的審議,晚上的時候認真的思考揣摩,然后再交給別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強橫的人是難以壽終的,這句話呢,“吾將以為學父”,學是指講學,也就是說這句話,要真正地體會出這句話,這才是真正學問的開始!強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中國雖然從秦漢一直到明和清初,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但實際上中國一直都是有反對強梁的觀點,因為中國很早的智慧,就已經認識到“強梁者不得其死”,凡是強橫的人,凡是不講道理的人,凡是不尊重真正的道理規律的人,最后基本上都是不得好死的,這個是真正學問的開始! 因為中國的學問,是研究的人類社會的智慧,是研究如何讓人獲得更長遠的安定的幸福,讓更多的人因為這些知識這些智慧而得到幸福安樂。中國的學問都是真正智慧的學問,而不是知識的學問。 好,我們下面再特別提一下剛才講的“損之而益,益之而損”。這兩句,我們在社會上的時候也要特別看到。像父母一般都是在為孩子著想,父母反倒很多時候會顯得嚴厲,對于孩子來講似乎是減損的,但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長久有好處。而所謂的快樂教育,孩子,哄著他們高高興興,如果不能真正的讓他在高興的時候學到東西,而單純的高興,那么他將會用一生的艱辛,來為這幾年的高興付出代價!所以看著是對他有益,但實際上卻是在減損。我們很多事情都是要看到:什么樣的是真正的有益,而什么只是短暫的面上的有益。 同樣,什么樣是實質性的減損,什么樣的卻只是短暫的艱辛而已。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有一個更深的角度、更長遠的眼光,來觀察自己的生活,觀察身邊的人,和觀察社會的發展。 好,我們一起把這一章再讀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為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好,今天的國學經典每天讀就到這里,謝謝大家,我們明天見。 (來自:丹陽論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