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貢,凡遇皇室或國家慶典如皇帝登基,據府、州、縣學歲貢常例,除歲貢外,加選一次作為恩貢。 清特許"先賢"后裔入監者,亦稱恩貢,比如,朝廷每年都會給孔氏后裔一定的貢生名額,以示尊孔崇儒。 歲貢,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歲貢,由于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 優貢,每三年各省學政三年任期滿時,就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國子監的,稱為優貢。每省不過數名,亦無錄用條例。同治中規定,優貢經廷試后可按知縣、教職分別任用。 拔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中央參加朝考合格的,稱為拔貢;初每六年選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為每十二年一次。名額是每個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 副貢,鄉試也就是秀才考舉人的考試中,沒有考中舉人,但成績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貢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樂中會試曾設副榜,嘉靖中設鄉試副榜,準作貢生。清朝定制為各省學政在鄉試錄取名單外增列的優秀落榜名單,入國子監讀書肄業,稱為"副榜貢生"。 例貢是指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納"取得貢生資格,分附貢、增貢、廩貢等。 做了貢生以后理論上可以當官了,蒲松齡是"歲貢",后來得到一個虛銜"儒學訓導"。傳統社會公辦學堂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里面是府學,縣里面是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貢生算是地方層面的高級知識階層,所以有資格獲得這個級別的"職稱"。 參考資料
|
|
來自: 洪瀾 > 《知識分子/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