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上,從東向西的前幾座橋依次是外白渡橋、乍浦路橋、四川路橋和河南路橋。這一段,很久以前是沒有橋的,只有渡口。按照地方志的記錄,上海開埠前,現(xiàn)在外白渡橋的所在有渡口叫外擺渡;乍浦路橋的所在,叫頭壩義渡;四川路橋的所在叫二壩郎渡口,河南路橋的所在叫三擺渡。 蘇州河上以前有沒有筑過壩,沒有找到歷史資料,但從頭壩、二壩郎這些地名推測,可能有過。蘇州河上渡口以官渡為主,所謂官渡就是官府出資建立的渡口,而鄉(xiāng)紳出資建立的渡口則叫義渡。既然有頭壩義渡,那么有沒有頭壩官渡呢?這是一個疑問。但我猜測應(yīng)該是有的,理由是頭壩的位置并不在如今乍浦路橋的所在,而在乍浦路和吳淞路之間,這個歷史遺跡便是頭壩路。 在解放前的地圖上,頭壩路起于蘇州河邊的北蘇州路止于武昌路,如今在地圖上已經(jīng)找不到頭壩路了,你在北蘇州路上找不到路牌,在武昌路也找不到路牌。但這條路其實還在,還留存了一段。從乍浦路橋向北,到天潼路右轉(zhuǎn)向前,進入天潼路222弄,才發(fā)現(xiàn)這條和尋常石庫門里弄一樣的弄堂就是頭壩路。而從武昌路那端,則要進入武昌路291弄轉(zhuǎn)幾個彎才能走到頭壩路。 這條沒有路牌只有門牌的馬路,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任何百年以前的痕跡,唯有頭壩路這個名稱,還能讓人想起蘇州河曾經(jīng)的歷史。北蘇州路到天潼路這一段在前幾年拆掉了,現(xiàn)在還是一片空地,殘存的這一段,不知道什么時候也將變成工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