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兒常見病癥的治療(第四節 其它) http://www.100md.com
《兒科按摩學》 一、驚風 驚風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一種證候,也是中醫兒科四大證之一,臨床表現以突然意識喪失,牙關緊閉,四肢強直,痙攣或不停地抽動為主要特征。根據病變情況和臨床表現,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兩中。 驚風以5歲以下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病情變化越迅速,是小兒科危重急癥之一。如治療不及時或誤治,往往在短時間內可威脅小兒生命,應加注意。 (病因病理) 1、急驚風 急驚風的發生主要是外感風溫時邪所致;暴受驚恐,乳食積滯也是發生本病的原因。 (1)外感風溫時邪 小兒乃屬純陽之體,臟腑嬌嫩,陰氣未充,一旦受邪之后,極易化熱,化火,熱極生風,風火相煽,引動肝風,而出現四肢抽搐;壯熱擾亂神明,則出現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熱邪灼津,煎液成痰,痰濁蒙蔽清竅,則出現昏迷、驚厥。 (2)暴受驚恐 小兒肝氣未充,膽氣最怯,驟聞異聲或偶見異物,或不慎跌仆等而受驚恐,擾亂心神,以致神志不寧,精神失守,出現驚惕不安及短暫性的驚厥或抽風等癥狀。 (3)乳食積滯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節,或飽食過度,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司,乳食積滯郁結于胃腸,壅塞不消而化熱,熱極生風,導致肝風內動則可導致驚厥或抽風。 2、慢驚風 慢驚風的病因多由病后體虛,或吐瀉遷延日久,或由急驚風久治不愈轉變而成。吐瀉日久損傷脾胃,胃不消谷,脾不散精,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以致津液虧損,肝血不足,筋失濡養,而出現肢體強直,拘攣抽搐等癥狀。 (臨床表現) 1、高熱驚風 急性熱病,如流感、扁桃體炎等熱度很高,或不明原因的高熱,均可引起煩躁不安,口渴欲飲,眼紅頰赤,神昏譫語,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舌質紅絳、舌苔黃糙,脈數,指紋青紫。此乃高熱內閉、擾亂神明,引動肝風。 2、暴受驚恐 驚慌恐懼不安,睡眠不寧,或迷睡不醒,醒時啼哭,手足抽搐,輕微發熱或不發熱,面色乍青乍赤,舌苔正常,脈較細數。 3、乳食積滯 嘔吐,不思乳食,腹部飽滿,腹痛,便秘,發熱,目瞪視呆,昏迷驚厥,呼吸短促,舌苔黃膩,脈滑數。 4、慢驚風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精神不振,形體消瘦,四肢抽搐無力,頭目顫動,時作時止,目瞪視呆,或直視或斜視,口鼻氣冷,或吐或瀉,痰鳴,四肢不溫,面色萎黃或光白,額上青筋暴露,脈弱,指紋色淡。 (治療) 1、急驚風 治則 開竅鎮驚,清熱,導痰消食。 處方及方義 (1)開竅 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老龍、十宣、威靈,拿肩井、仆參。 (2)止痙 拿合谷、曲池、肩井、百蟲、承山、委中。 (3)導痰 清肺經,推揉膻中,揉天突、中脘、肺俞、豐隆、搓摩脅肋。 (4)消食導滯 補脾經,清大腸,揉板門、中脘、天樞、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節骨。 (5)清熱 清肝經、心經、肺經,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 2、慢驚風 治則 培補元氣,熄風止痙。 處方 補脾經、腎經,清肝經,按揉百會,推三關,拿曲池,揉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拿委中。 方義 補脾經、腎經,推三關,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和胃,培補元氣;清肝經,按揉百會,拿曲池,拿委中平肝熄風止痙。 二、夜啼 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經常在夜間間歇啼哭,或持續不已,甚至通宵達旦,而白天如常,謂之夜啼,民間俗“哭夜郎”。多由于脾寒,心熱,驚駭,食積等引起。 【病因病理】 1、脾寒嬰兒素稟虛弱,脾常不足,至夜陰盛。脾為陰中之陰,寒邪內侵,脾寒乃生,寒邪凝滯,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入夜腹痛而啼哭。 2、心熱乳母孕期恣食肥甘,或過食灸賻之物,使胎中受熱,結于心脾,或邪熱乘于心,心火太盛、內熱煩燥,或肝膽熱盛而致。 3、驚駭,小兒神氣不足,心氣怯弱,神不守舍而驚惕不安,或目視異物,或乍聞異聲,暴受驚恐,神志不守而散亂,心神不寧而夜間驚啼不眠。 4、乳食不節嬰兒乳食不節,內傷脾胃,運化功能失司,乳食積滯中焦而胃不和。胃不和則臥不安,因而入夜啼哭。 【臨床表現】 1、脾寒夜間啼哭,神怯困倦,四肢欠溫,食少便糖,睡善俯臥,痛時收腹,啼哭聲軟,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脈沉細,報紋淡紅。 2、心熱夜間啼哭,喜仰臥,面赤唇紅,心神不寧,煩躁不安,哭聲高粗,見燈火啼哭愈甚,便秘溲赤,舌尖紅,苔白,脈數有力、指紋青紫,3、驚駭夜間啼哭,聲慘而緊,呈恐懼狀。心神不寧,睡中易醒,神氣怯弱,驚惕不安,面色乍青乍白,緊偎母懷,脈象與唇舌多無異常變化。 4、乳食積滯夜間啼哭,厭食吐乳,噯腐泛酸,腹痛脹滿,睡臥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紋紫滯。 【治療】 治則養心健脾。 處方補脾經,清心經,清肝經,揉小天心,揉外勞,摩腹,揉足三里。 方義清心經,清肝經,按揉小天心能養心安神,平肝鎮靜;揉外勞宮,補脾經,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助運,補益氣血。 加減偏于脾寒者加推三關,揉中脘,揉臍,以健脾溫中。 偏于食積者加清脾胃,清大腸,摩中脘,推下七節,以消食導滯。 偏于心火盛者加掐心經,水底撈月,清天河水,退下六腑,以清熱降火。 偏于驚恐者加掐十宣、老龍,揉精寧、威靈,以安神寧志。 三、癇證 癇證是兒科的較常見的病證。以突然昏仆,意識喪失,兩眼直視,四肢抽搐,片刻即醒,醒如常人為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癇證呈間歇性發作,休止期可無異常,發作時常伴口吐涎沫,喉出異聲,如羊啼叫,故通常又稱“羊癇風”。 (病因病理)小兒癇證(古醫著中早有記載,關于其發病機制也有詳盡的論述。總的說,最常見的致病因素不外內蘊痰邪,外傷驚恐。而氣機逆亂,痰蒙清竅是導致發病的主要機制。 1、驚恐所傷先天母胎受驚則精氣怯,心腎虧,而善驚易恐,后天加受驚恐,則氣機逆亂,心神無主,發而為癇。 2、風痰所中乳食失調,脾運不健,痰濁內生,外為風邪所中,挾痰上擾,蒙蔽清竅,或臟氣失和,肝氣不舒,氣機逆亂,挾痰上犯,而成癇證。 【臨床表現】 1、發作期突然昏仆,意識喪失,口吐涎沫,手足抽搐,脈弦數或細數,苔薄白或潤滑厚膩為其主癥,面色微紅或青白,喉出異聲,兩目緊閉或直視,兼或四肢厥冷為其兼癥。 2、休止期: (1)心腎虧虛面色淡白,短氣,動則喘逆,心悸,脈細弱,舌淡,苔白。 (2)脾虛痰濁癇證發作日久,神疲乏力,食欲不佳,面色不華,大便溏薄,咳吐痰濁,舌淡,苔白膩,脈滑。 (3)肝陽上亢性情急躁,多動易怒,心煩失眠,多夢,夜啼,喉中痰鳴,目赤睜多,口苦而干,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數。 【治療】 1、發作期 治則醒神開竅。。 處方掐人中,拿肩井,掐十宣,掐老龍,拿曲池,拿合谷,按陽陵泉,拿太沖。 方義掐人中、十宣、老龍醒腦開竅,安神鎮驚;拿肩井,拿曲池,拿合谷,按陽陵泉,拿太沖皆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癇之功。 2、休止期 (1)心腎虧虛 治則培補心腎,養陰益氣。 處方補脾經,補腎經,補肺經,揉上馬,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丹田,按揉肺俞。 方義補脾經,補腎經,補肺經,揉上馬健脾益氣,滋補肝腎;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丹田,揉肺俞,可補氣養血、鎮驚止癇。 (2)脾虛痰濁 治則健脾益氣,祛濕化痰。 處方清補脾經,補肺經,運內八卦,揉上馬,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丹田,按揉豐隆,三陰交。 方義清補脾經,運內八卦)揉上馬,推揉膻中能寬胸利氣,健脾化濕;揉肺俞,揉丹田,按揉豐隆、三陰交可加強降逆行痰,調中利濕。 (3)肝陽上亢 治則疏肝利氣,滋陰潛陽。 處方清肝經,補脾經,補腎經,揉上馬,運內八卦,揉肝俞,搓摩脅肋,推揉涌泉。 方義清肝經,補脾經,補腎經,運內八卦可調楊氣機,疏肝解郁;揉上馬,揉肝俞,搓摩脅肋,推揉涌泉可滋補腎陰,平肝潛陽。 四、小兒肌性斜頸 小兒肌性斜頸又稱先天性斜頸或原發性斜頸,是以患兒頭向一側傾斜,顏面旋向健側為特征的疾病。患兒出生以后,如頸部一側有腫塊(有的經過6個月左右自行消失);繼則頭部傾斜時,多數是因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攣縮形成,如果病情超過一年,且畸形明顯者,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若是由于頸椎結核引起的斜頸,不宜做按摩治療。 (病因病理) 分娩時一側胸鎖乳突肌受產道或產鉗擠壓,受傷出血,血腫機化形成攣縮。分娩時胎兒頭位不正,阻礙血運供應,引起該肌缺血性變化,肌纖維水腫,壞死及繼發性纖維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攣縮,造成肌性斜頸。胎兒在子宮內頭部向一側偏斜,阻礙一側胸鎖乳突肌血運供應,引起改肌缺血性改變所致。以上三種原因均可導致先天性斜頸。 (臨床表現)患兒頭向患側歪斜,前傾,顏面旋向健側,臨床上以右側歪斜為多見。 患兒出生后,或出生1到2周內,頸部一側出現橢圓形或條索狀腫塊,底部稍可移動。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顏面部旋向健側。當將患兒頸部向健側轉動時,腫塊突出明顯。以后腫塊漸攣縮緊張,硬度增高,頭部歪斜也日見明顯,活動受限。在較大的患兒中,因患側顏面部的發育受到影響,健側顏面部也相應產生適應性的改變,致使顏面部大小不對稱。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償性胸椎側凸。病情輕的患兒,不發生攣縮。 (治療) 治則 舒筋活血,軟堅消腫。 處方 在患兒的胸鎖乳突肌,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運供給,緩解肌肉痙攣,促使腫物消散;牽引撥伸患側胸鎖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復頸部活動功能。 五、小兒麻痹后遺癥 脊椎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癥,是由特異性嗜神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好發于1到5歲小兒,成人也可發病,6個月以下嬰兒少見。常流行于夏秋季節,冬春季節發病較少。近年來由于采用口服小兒麻痹活疫苗糖丸預防,發病率已大大降低。 本病前期以發熱(雙峰熱)、咳嗽、咽痛、頭痛、嘔吐、腹瀉、肢體疼痛等為主要癥狀,屬熱性病范疇。后期則出現不規則的馳緩性肢體癱瘓萎縮癥狀,屬痿癥范疇。 (病因病理)本病多由風、濕、熱一類時行病毒從口鼻而入,侵襲肺胃二經所致。(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濕熱不攘,大筋纈短,小筋馳長,纈短為拘,馳長為痿。”張子和認為:“大抵痿之為病,皆因客熱而成。肺為清肅之臟,主一身之氣,乃百脈之所匯,運行氣血至全身;肺之津液,來源于脾胃,肝腎之精血,亦有賴于脾胃之不短補充。足陽明胃主納水谷,變化氣血以充一身,營養肌肉,潤經脈,利關節。肺胃被時行毒邪所侵,濕熱蘊蒸,津液耗肌,氣血虧損,來源不足,無以轉輸于四肢百節,筋脈失養,病久累及肝腎,肝腎虛虧,精血不足,精虧則不能灌溉四末,血虛則不能營養筋骨。筋骨經脈失去濡養則成痿癥。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腎虛則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肝陰不足則筋膜干而不能束利關節,故病之后期癥見肢體松弛,大肉削減,骨骼畸形,肢端發涼而色暗。” (臨床表現) 本病病情發展,有癱與不癱兩種情況,其癱瘓的程度及部位與小兒抗力的強弱、感受病邪的深淺以及病邪侵襲部位的不同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1、前驅期與癱瘓前期 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頭痛,多汗,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癥狀,約經1到4天后熱退,其它癥狀也隨之消失。但熱退后常于1到6天再起(稱為雙峰熱),并出現煩躁或嗜睡,出汗,頭痛,咽痛或嘔吐,繼而全身感覺過敏,肢體疼痛,拒絕抱扶,頸項強直等。 2、癱瘓期與恢復期 一般在癱瘓前3到4天出現癱瘓,癱瘓出現后1到5天熱漸退,其它癥狀也逐漸消失。熱退48小時后,一般癱瘓不再發展。其特點呈馳緩性癱瘓,部位分布不規則,不對稱。癱瘓可發生于身體的任何部分,但以下肢為常見,或見一側下肢受累,也可兩側下肢同時癱瘓。其次為上肢。其它如面、頸、腰、腹等部位也可出現。面部癱瘓可見口眼歪斜。頸肌癱瘓時小兒的頭向左右傾倒。腰肌癱瘓可見腰部萎軟不能直立。腹肌癱瘓在小兒哭鬧時可見腹部凸出的腹泡。發生癱瘓后1到2周開始恢復,輕癥一般1到3個月開始恢復,重癥需要6到12個月才可能恢復,或進入后遺癥期。 3、后遺癥期 一年半以上不能完全恢復,并遺留殘余癥狀者稱為后遺癥。后遺癥的主要癥狀為肌肉明顯萎縮,肢體持久麻痹、攣縮,出現各種畸形,如脊柱側凸,肩關節如脫臼狀,膝后凸或外展,足內翻或外翻,馬蹄形足或仰趾足等。 (治療) 治則 通經活絡,榮筋養肌,矯正畸形。 處方 用成人按摩手法,主要在癱瘓部位施治。 (1)面部 用推揉法自天門斜向瞳子繆、頰車、地倉穴,反復操作5到8遍。 (2)頸及上肢 自天主推向大椎、肩井等處,反復數次,再于肩關節周圍施推揉法,然后沿上臂內外側經肘部至腕部反復揉拿數遍。 (3)腰背部 沿脊椎兩側施推、揉、撥、滾法,作3到5遍。重點刺激背部俞穴。 (4)下滯部 推、揉、滾下肢后、外側。反復數遍,搓麻痹肌群,配合按拿解溪、足三里、陽陵泉、絕骨等穴。若關節有畸形加搖法。 方義 推、揉、滾、拿患處及有關經穴,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使經脈肌肉得到濡養,助長肌肉恢復,緩解肌肉的攣縮,配合捏法等被動活動,能改善關節活動功能,矯正畸形。六、小兒先天手足畸形 手足畸形是小兒常見病之一,一般是指肢體遠短的形狀發生改變,大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母體孕期體虛過勞,或產傷等因素而致。 (病因病理)小兒先天性手足畸形,一般認為與母體妊娠初期患傳染病、營養缺乏及缺氧、內分泌紊亂、藥物中毒、受放射線影響,產傷及遺傳因素等有密切關系。 手足畸形主要是胚胎早期母體大量服用藥物,受放射線影響或由于營養缺乏而引起胎兒發育異常所致。多數認為與損傷也有關系,分娩時因產道和產鉗擠壓,受傷出血,血腫機化也可導致手足畸形。 (臨床表現)患兒肢體遠端形狀發生改變,常出現各種畸形。如:內翻旋轉手,外翻旋轉手,內翻足,外翻足,仰趾足等。嚴重時可致肢體功能障礙。 (治療) 治則 疏理肌筋,矯正畸形。 處方 (1)馬蹄形內翻足 取仰臥位,在小腿內側從膝至足作掌推,多指揉,拇指彈筋法。若筋腱攣縮,可重點在攣縮部位反復彈撥。在小腿外側從足至膝作掌推、揉、多指揉,拇指彈撥法。在踝關節的周圍作撥法,然后向內后、向外作旋轉搖法,最后再作足背屈外展搖動。 (2)仰趾形外翻足 取仰臥位,在小腿前外側從膝至足作掌根推、揉、拇指揉、拇指撥筋法。在踝關節周圍作拇指揉撥法,然后再作旋轉搖法和足跖屈運動法。 取俯臥位,在足掌面從足趾到足跟作拇指揉、拇指撥法。在足內側沿小腿內側面至膝關節內側面作掌推、揉、拇指撥筋法。 (3)內翻旋轉手 醫者在患肢掌和前臂內側面,從上而下作多指揉、拇指揉、多指理筋。然后從前面經內側向外側作旋轉搖法。拇指撥揉腕關節周圍。在手背和前臂外側,從下而上掌根推、多指揉、拇指理筋。 (4)外翻旋轉手 操作方法同內翻旋轉手,僅方向相反。 方義 推、揉、彈、理手法在攣縮側施術,可理順攣縮肌筋,調理氣血脈絡,掌根推、多指揉、撥施于畸形肢體的攣縮對側,則有增強肌力,強筋壯骨的作用,在畸形局部施以搖法、收、展、牽拉肌筋,使畸形得以矯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