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某某是有用之人,某某是無用之人。在有用、無用之間,把人當作了一個“東西”。“東西”即是器物,器物各有各的功用。 子曰:“君子不器。” 【注釋】 器:器皿、器具。引申為有能力、有才能、有本事。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只有某一個具體方面的能力。” 《易?系辭下》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這里所說的“器”就是指能力、才能、本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一個君子,應該致力于“道”,即以追求真理為使命,而不以實用功利為目標;既要努力學習積累淵博的知識,但又不能淪落成為實用工具。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最具理想人格的人,不是凡夫俗子。既為君子,就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的重任,對內能夠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突發事務,如此才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認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發財致富,應當博學多識,具備多方面的才干,尤其要善于從萬象紛呈的世界中悟出普通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實現天道與本心合一,從而以不變應萬變,這樣才有駕馭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夠通觀全局、把握大局、掌控時局,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當然,君子不器并不是脫離實際而孤立地存在,因為“道”“器”不可分割,悟“道”必須在“器”中,悟“道”后還必須運用在“器”中。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只談天道、不接地氣的現象不在少數,突出表現為一些地方、一些有著遠大理想的為政者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在2014年4月29日刊發《脫離群眾的典型表現》一文,就形象地列舉出各種表現:有的高高在上,欺身不貼近群眾,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思想影響,與群眾關系逐漸疏遠;有的浮于表面,其心不牽念群眾,沒有帶真感情為群眾辦事,在心理和情感上脫離群眾;有的作風不正,其言不親近群眾,愛打官腔,講空話套話,就是不會說“老百姓的話”,與群眾難以親近;有的無所擔當,其行不服務群眾,責任意識淡薄,對工作馬虎應付,對失誤疏忽不引以為戒,令群眾產生不滿;有的追求私利,其事不造福群眾,不研究如何把工作搞好,而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甚至利用手中職權謀取私利,違規侵占、損害集體和群眾權益。這些表現與君子之德格格不入。 密切聯系群眾、深入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是“道”,踏實的態度、求實的方法是“器”,為政者要堅持“道”與“器”的有機融合,從群眾的需求出發,堅持問題導向,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總結提煉出可以推廣的經驗,用于更好地指導更大范圍的實踐,這才是一個君子應該追求的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