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道教之二:江戶幕府時代1 江戶幕府時期是神道教演變史上的重要階段,各種形式的神道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德川幕府的宗教政策是,嚴厲禁止基督教,大力扶植、利用、控制佛教,支持并控制神道教。總的看,神道的政治地位不如佛教。江戶時代后期,由于幕府的統治趨于衰落,政治權威下降,佛教的地位也逐漸滑坡,神道的地位有所上升。

(1)神社神道 德川幕府為了確立中央集權制的統治秩序,在思想上強調主從尊卑關系,在行政組織系統上,也把重構各社會實體,包括宗教系統的上下隸屬關系放在首位。對于全國的神社,從服飾到社領等經濟來源上,幕府規定了它們各自的地位,將它們統歸寺社奉行的掌管之下,并頒布《諸社稱宜神主法度》,規定了神社應遵守的規則。 為禁止基督教,江戶幕府曾實行所謂改變宗門制度,佛教被授予直接掌握全國各階層宗教信仰的任務。各神社并沒有這種權力。它們也要到佛教寺院登記,確認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在" 寺檀關系" 下,被規定為佛教寺院的檀越。這就將神道直接納入了佛教的附庸地位。對于這種從屬于佛教的境況,局部地區的神社曾有過反抗。例如,關于喪葬的方式,佛教行火葬,有的神社力主恢復日本傳統的土葬,借機發起排佛運動。但就總體上說,神社都安于既成的地位。當時,全國半數以上的中小神社供奉的神靈是氏神、保護神和對農業生產有影響的神。祭祀方式是融合佛教、道教及儒教的,并未形成獨立的祭祀方式,連神社的建筑風格也采用佛教寺院式的。 在神社系統內部,吉田神社的位格最高。德川幕府將吉田神社作為全國神社的宗主,通過它控制全國神社。天皇朝廷直屬的少數神社,交由白川家統轄。后者為了與吉田抗爭,建立了白川神道。這兩支神道原本都是大貴族的家族神道,它們的爭端由來已久。吉田神道的創建者吉田兼俱(1435-1511 年)本是室町末期神祇官(始于8 世紀初建立的天皇朝廷最高官府,最高長官稱神祇伯,下有副、祐、主神、史、神部、卜部、使部、直丁等官制)卜部氏族成員。他的祖先在平安時代依靠大貴族藤原氏的勢力發達起來,以后世襲神祇官次官的職位,吉田神社的地位也逐漸上升。白川家本是花山天皇(984-986 年在位)的后裔,自12世紀中葉,一直為神祇官的神祇伯。兩家為爭奪神道的主導權,自室町時代就一直不斷。
(2)理論神道 江戶時期的理論神道,主要以8 世紀成書的《古事記》和《日本書記》為本文,對所謂" 神國" 的日本之道從各種角度做理論性的解釋,主要有儒學各派的理論神道和國學派的復古神道。 朱子學是德川幕府的官學。朱子學的權威林羅山,既排斥基督教,激烈地批判佛教,認為佛教的要害是滅絕人倫,反對用佛教理論解釋神道。林羅山的理論觀點是朱熹的儒家思想。但是,他又不是盲目崇拜朱子學,只把它作為一種理論工具論證日本的神道,確立類似于儒家主張的綱常名分的倫理秩序,作為德川幕府的統治基礎。他的目標是,建立這樣的統治秩序,使作為" 神國" 的日本強大起來,擺脫對中國的依附地位,代替中國成為東亞,乃至全世界的" 中央帝國"。在伊勢神道系統中,有一位叫度會延佳(1615-1690 年)的,力排佛教對神道的影響。他以儒學和《易》為中心,重新解釋神道,認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道就是神道,主張神道與人道,神心與人心融為一體的神人合一之道,并用陰陽五行說和《易》的卦爻辭來解釋說明這種神道。 吉田神道中的吉川惟足(1616-1694 年),創吉川神道。他后來當上了德川幕府的神道方(掌管神道的官員,地位在寺社奉行之下),他的后代在江戶時期一直世襲此職。吉川反對把神道說成是只知行法(祭祀祈禱形式)的神道,他標榜自己創的是理學神道,行治理天下的職能,其核心仍是君臣綱常。 江戶時代中期,垂加神道的影響最大。它的創始人山崎闇齋(1618-1682 年),本是海南派朱子學家,后接受吉川神道、度會神道的影響,成為神道學家。他的神道理論突出神人合一和天皇崇拜。山崎認為,神道中的所謂" 神" ,即指天之御中主神——這是化生萬物的天地主宰神;天照大神——生而知之,安于其行的圣人,天皇的始祖;猿田彥大神——學而知之的圣人,迎接天孫到日本的神。神道就是這些神的行為方式。山崎說,天地萬物以" 氣" 的形態存在," 理" 是"氣" 運行的" 道" ,神就是天地萬物之心。既然他認為天皇的始祖就是神,自然就將天皇的權威絕對化、神化,作為神道的崇拜對象。他還用五行說附會神道,認為天地、陰陽、人都是來自土和金,土金結合,就有了" 敬" 字。對神,對天皇都要" 敬"。這種通俗的解釋據說對推廣垂加神道起了重要作用。 上述理論神道多屬神儒融合系統,其主要代表人物,我們在儒教一節中都已見到過。江戶時代的日本思想界還有一支重要力量——國學學派,它創造了另一種理論神道,稱復古神道。
復古神道的代表人物有本居宣長(1730-1801 年)和平田篤胤(1776- 1843年)。他們的研究重點是日本古史,主張在儒道和佛道之外,還存在日本的古道,并且后者是超越前者的。所謂日本古道,在他們看來就是神道,即皇道。而達到皇道的途徑,本居宣長力排人的智慧,提倡對于神的絕對信仰。平田篤胤是本居宣長的私淑弟子,他在理論上比他的教師說得要多一些。 他認為世界由顯界(現世)和幽界(死后來世)組成,人死后就進入幽界,那是一個神意自由主宰的理想世界。在幽界,人們將對生前的行為接受神的審判。在道德上,復古神道都重視孝道,重視祭祀祖先,忠于天皇。這一點后來成了倒幕運動的思想基礎,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之一。復古神道形式上激烈地排斥儒佛,主張神道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但是,他們必竟不能超脫于原有的思想基礎。他們所能做的,僅僅是抬高神道和日本學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表達的是一種民族主義情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復古神道仍然不得不運用儒、佛、陰陽、老莊,甚至包括西方的思想。 理論神道在某種意義上說,還算不上嚴格的宗教。因為它與民眾的宗教實踐并無多少直接聯系,也沒有形成以教義為基礎的宗教團體,它只是表達了一種思想。包括神社神道在內,神道教似乎不注重理論,明確的教義,只追求一種外在的實踐活動——集體的祭祀活動。它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加強各種社會群體的群體意識," 民眾把解決內心的得救和道德問題等,主要求之于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