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寒假《咸陽日報》學習筆記 乾州蕞娃 2019年1月30日起,學校放寒假了,2月20日報到,2月21日正式上課。除過假期值班,除過走親訪友,還有幾天空閑時間可供自己支配,這讓我很高興,終于可以好好學學自己搜集整理的部分《咸陽日報》和《陜西日報》了。因為時間關系,我只讀了《咸陽日報》,現就個人的收獲和體會簡單記錄如下。 我搜集整理的《咸陽日報》主要是《古渡副刊》和《咸陽往事》以及部分《文化周刊》和專刊,不是很完整。其中以《古渡副刊》和《咸陽往事》為主。《古渡副刊》是《咸陽日報》的文藝版,主要有“詩詞浪花”“書畫作品”“散文大觀”“微小說”“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版塊。《咸陽往事》有“印象咸陽”“史海鉤沉”“詩說咸陽”“燃燒起渭北革命的火炬旬邑起義90周年紀念”等版塊。 在這里我見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這是咸陽市甚至陜西省的一些名家,這其中有辛建斌,他寫了一篇懷念大哥的文章《緬懷大哥》,讓我們感受到那種兄弟情深;有乾縣籍的作家楊波海,他寫的散文《月是故鄉明》,讓我們感受對故土濃濃的懷念之情;作家楊煥亭以及他的文章《一座城市的表情》《落幕——與一片銀杏葉子說愛》,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生活的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胡忠偉和他的回憶性散文《念書的路上》,不僅僅是過去的歲月的梳理,更是對初心的一種找尋;魏鋒的文章《“大佛”——絲路驛站上的福王》感受他作為一個彬州市人的驕傲和自豪;寶雞作家賀緒林的《滅鼠記》則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我也認識到了很多的新面孔,喜歡寫民俗方面的王新民(7篇)、吳樹民(3篇),回憶性散文的宋文程(3篇)、郭莉(3篇)、鄉土氣息濃郁的散文作家趙亞亞、米抗戰(2篇),詩歌賞析的董英桃(4篇)、詩歌的屈金華(2篇),還有姚君鴻、徐廣田、徐龍彪、萬曉琳、王軍賢、黨秀梅等。 通過閱讀,我覺得獲益匪淺。因為在這里我知道了武功的書院文化,知道了有邰書院、綠野書院、東里書院、西麓書院,知道了于右任和著名報人張季鸞之間的交往以及他們和禮泉縣煙霞草堂的交集,知道了顏真卿和禮泉縣的交集,知道了西漢時期的馬氏三杰(馬援、馬融、馬超),知道了西藏民族大學的前身——西藏公學——西藏民族學院,知道了《關中報》創辦的始末及經驗。 我知道了了咸陽草編的由來和種類;知道了三原縣西關老龍的由來和其巨大的影響,也知道了了其分為“魚龍變化”和“龍游天下”兩個樂章;知道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陜北公學,知道了“人不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知道了旬邑的磚雕和磚雕;知道了欒樹又叫做“大夫樹”的由來,語出班固的《白虎通德論》一書,上曰春秋《含文嘉》“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這也許是人歿了以后,在墳頭插柳樹短棒的原因所在。 我記住了尼采的“懂得為什活著的人無論什么樣的生活,他都能忍受。”;記住了一個保境安民、熱心辦學,“視國事為己事,代民人如家人”的山東籍知縣焦云龍;記住了那個關中大儒劉古愚,知道了他決心以紡織實業報國的夢想;記住了黃花菜又稱為萱草,語出《詩經注》“北堂幽暗,可以種萱”,趙亞亞則稱它為“渭北母親花”。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老照片也非常的好,只是不知道在《咸陽日報》電子版能不能下到這些圖片,如果能找得到的話那就提啊好了。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因為對于我們這些“無門路進《宰輔傳》,無資格進《忠烈傳》,那就進《儒林傳》吧”的人而言,這也許是唯一能做的。 乾州蕞娃(劉立軍,關中平原、女皇腳下、城鄉結合部的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有愛心、有信心、有耐心,熱愛教育事業中年男子。性木訥,愛文學,常著文章以自娛。俯仰天地間,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求無愧于我心)是一家以個人原創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 我還是原來那個乾州碎娃,只不過把“碎”換成了“蕞”(乾縣人讀作suì)。寫文化散文,讓散文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讀乾州蕞娃文章的時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長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