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藏象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來和你聊聊“早醒”這個事兒吧。 說起來,人要是睡不好覺啊,可以分為多種情形和表現。其中,醒得早,醒來以后無法入睡,導致整個睡眠時間很短,這個現象是相對普遍的。 說起這個來,我就想到了自己在早年學習中醫內科學時,我們老師給我們列舉的一張醫案。 當時的我,用潦草的文字記下。現在呢,我用盡量精細的文字,給你講一遍。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俞慎初(下圖右)。 這個人啊,可不得了,號稱當代杏林的“太史公”。此人名謹,字慎初,號靜修,1915年出生,2002年離世。此人的老師,是秦伯未,以及著名的經學家、氣功家蔣維。它本身精于中醫內科臨床。同時,他也是一位醫史學家。他的著作《中國醫學簡史》、《中國藥學史綱》等,都有劃時代的意義。所以,曾幾何時,人們將其譽為當代中醫學界的司馬遷,堪稱國寶。 有一次,俞慎初接待了一個男性患者,年76歲。 這個人啊,主要的問題就是失眠。躺下以后,腦子里頭一團糟,迷迷糊糊睡不著。等好不容易入睡了,很快就醒來。睜眼一看,才兩三點鐘。醒來以后,就再也無法入睡了。整個睡眠時間,也就是三個小時左右。 其實,他這失眠,是漸進形成的。最初的時候,此人的問題是頭暈、吃不下飯、沒食欲,四肢倦怠。這個現象持續一段時間后,就開始失眠了。而鬧了失眠以后,上述問題愈發嚴重。 這個人,也曾經用過許多湯藥,養心安神之法,清熱去火之法,交通心腎之法,都用過,效果一般。 等找到俞慎初的時候,整個人都瘦得不成樣子了。刻診,見兩寸脈沉細,兩關脈弦急,舌淡,無苔。 看到這里,俞慎初心中有了定數。他提筆寫了一張配伍,但見—— 太子參15克,白術6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酸棗仁12克,遠志肉6克,五味子3克,珍珠母15克,麥冬15克,北沙參12克,枸杞子10克,生龍骨和生牡蠣各30克(先煎),蓮子肉15克,水煎服,一共是七劑。 結果,患者用藥以后,頭暈乏力之感減輕,睡眠見好,但是食欲依然不好。 這時候,俞慎初變了方子,藥用黨參12克,白術6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陳皮5克,懷山藥15克,扁豆仁12克。水煎服,6劑。 到最后,患者諸證悉平,睡眠安好,食欲如常,整個人的狀態越來越好。 這里頭,是怎么回事呢? 來,我們可以從患者的舌脈角度入手,來進行探析。 這個人啊,舌頭淡,無苔。舌淡,說明氣血不足,舌體失養。舌苔沒有,考慮陰津虧少、胃氣不足。舌苔,中醫認為是胃陰、胃氣上潮于舌形成的。 再看脈象,患者兩側寸脈沉細。寸脈,候的是上焦啊,主心肺。寸脈沉細,表明心氣心血不足。同時,患者兩側關脈弦。弦脈,主的是肝郁。肝郁,就會影響到脾土。由此可知,患者當前處于一個肝強脾弱的狀態。但是,患者又沒有肝郁的其他癥候,故而可知,患者的弦脈,還是由于脾太弱,使得肝木乘土所致。 好了,從舌脈來看,我們已經分析出來了,患者的心氣心血,一定是不足的。與此同時,患者的脾胃,還特別虛弱。 那么,這兩方面,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呢?從患者的病史來看,應該是脾虛在前,心虛在后。 為啥這么說?你看,患者在出現失眠之前,陸續出現了諸如頭暈、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脾虛氣弱的表現。可見,這是脾虛在前啊。 由此,我們就縷出頭緒了。患者的根本問題,在于脾虛。由于脾虛,導致心氣心血不足。心氣心血不足,日久則心中氣陰兩虛。心神由此而受擾,這就導致他失眠、早醒。 好了,理解到這里,我們就能讀懂俞慎初先生之前開的方藥了—— 太子參15克,白術6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酸棗仁12克,遠志肉6克,五味子3克,珍珠母15克,麥冬15克,北沙參12克,枸杞子10克,生龍骨和生牡蠣各30克(先煎),蓮子肉15克。 這里頭啊,太子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是四君子的化裁,健脾益氣,進而補養心氣。這些配上蓮子肉,健脾之效更好。酸棗仁、五味子、麥冬、北沙參、枸杞子,可以補養心陰心血,安神益智。遠志、珍珠母、龍骨、牡蠣幾味藥,可以重鎮安神。這就是基本用方意圖。 等后來,患者睡眠見好,唯有胃納不佳。俞老先生就變方子了,用的是異功散加減。異功散,就是二診開方時用的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有健脾行氣之效。在這個基礎上,加入山藥和扁豆,讓健脾之功更顯著。 總之,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俞老先生除了重視滋補心陰心血、安神潛鎮之外,還特別照顧到健脾益氣這個事兒。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患者的睡眠狀態。 我這樣的一份解釋,不知道你看懂了多少。 簡言之,這就是以健脾為主,以養心為輔,治療失眠早醒的案例。 其實,這樣的治療思路,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深和中醫理論之妙的。中醫講,脾胃為后天之本。它就是人體大樹的根。睡眠,就好比樹梢的果實。果實不好吃了,根源在于樹根,未能供給營養。同樣,睡眠不好,也要考慮是不是脾胃虛弱,不能供給心血、心氣和心陰。這是心的養分不夠所致啊,根兒就在脾。 我之所以要和你講這番道理,原因是,在我看來,有很多老年人,以及中老年人,他們的睡眠之所以不實,之所以早醒,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脾胃虛弱,心神失養,使得心氣、心陰、心血不足。這類人,往往伴隨四肢乏力、懶言、食欲不振、頭暈、健忘、臉色白、脈細弱,舌淡苔少等問題,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久而久之,患者自以為是年紀大了以后的必然現象,隨波逐流,不去調治。這到后來,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這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當然了,俞老先生的治法,是值得借鑒的。它和一般的滋補心脾的方劑不同,更注重滋補心陰和潛鎮安神。這是此方的主要特色。專業讀者,不妨認真揣摩,日后用于提高臨證效果。非專業讀者朋友,你最好也收藏此方,日后可以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我覺得,如果用得好,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最后,讓我們再次緬懷俞慎初這樣的中醫老前輩。他們留下的醫案、驗方,有太多值得學習和吸取的閃光之處。就看我們,能不能用心體會了。如果我們彎下腰來,認真學習,你會發現,前人留給我們的,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寶啊。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