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看到了這本天書后,對于“亡秦者胡”的這個指向,馬上聯想到了一個鄰居。 北邊的匈奴。 最早,中原人民將四個方向的少數民族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他秦國自己過去就是西戎,齊國就是東夷,楚國就是南蠻,北邊的游牧民族就是北狄。 如今除了北狄,西戎把東夷南蠻外加中神通全滅了,“胡”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成為了秦國的心腹大患。 后世常拿盧生找到的這本書說秦始皇算錯了一招,他以為他的大秦江山是亡于胡人之手,沒想到是亡于胡亥手中。 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有些牽強。 首先秦并不是在胡亥手下滅亡的,而是終止在了子嬰的手上。其次,子嬰投降的是劉邦,殺他的是項羽,所以秦亡跟這個“胡”其實沒什么關系。 不過盧生這個人,卻很有水平。 當時秦沒有消滅的勢力,只有北邊的匈奴了,他“找到”的這個“仙書”,方向指的很對。 無論怎樣,秦始皇動了將匈奴打跑的心思,并雷厲風行的進行了實踐。 最終就是這個決策,把秦國拉入了“越南戰爭的泥潭”。 因為,匈奴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 對于游牧民族,后世其實有很多低成本的應對辦法,比如和親,也就是送女人和慰問品;比如互市,也就是搞貿易你拿牛馬換日用品;比如說歲幣,也就是賞你零花錢。 游牧民族之所以會總來騷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東西他們造不出來,但又都是生活必須品,沒有鐵鍋我們的手把肉怎么做? 做不出來就只能搶。 人家的犯罪成本還比較低,進了村搶你一通就跑,你還追不上。 但即便如此,在這個時代(漢初匈奴有點小例外,屆時會探討),游牧民族的破壞性也就僅限于此了。 因為馬鐙還沒發明出來,馬的沖擊波威力還使不出來,對于游牧民族其實直到三國時代,中原政權打他們的最大問題也不是打不過,而是打不起。 比如哪怕南匈奴后來因為劉秀的好政策一百多年后發展到了并州大部貌似挺牛,還是被曹操先生隨便安排的節奏。 直到南北朝馬鐙全都配齊了,騎兵軍團對于步兵方陣的碾壓效果才真正出現,那時才是真的打不過了。 不過就算打中原此時隨便打,但你那的部落文明還處于原始時代,人數又少的可憐,對于中原如此龐大體量的統治技巧也是經歷了兩晉南北近四百年的摸索才逐漸成型的。 所以說,游牧民族的基因突變,是兩晉這個關鍵年份才開始的。 現在的匈奴對于中原來講,其實更形象的說法就是一個黑幫飛車黨。 一個飛車黨會顛覆政權嗎? 不會,他還沒那能水,他就是一群大綠豆蠅嗡嗡嗡的惡心你。 對于游牧民族的惡心人問題,像和親,互市,歲幣這些做法,都是在用一種非常本質的方法來緩和矛盾。 把你最需要的東西給你,你還打什么勁呢?畢竟搶又不是真的那么輕松,歷朝歷代的中國北方邊防軍都不是吃素的,長城又始終建在易守難攻的地方,突破了還不好出去,再把命弄丟了。 所以說此時對待游牧民族的問題,實際上并沒有必要上升到這種高度。 不過后世發明的諸多成本做法也是在摸索了成百上千年后得出的智慧結晶,當時的秦始皇選擇了拿拳頭說話,也不能怪他,畢竟人在逮誰滅誰后就會產生一種誰都能滅的“談笑間灰飛煙滅”的強大自信,六國我都搞死了,你個小小的蠻夷算什么! 但他畢竟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幾十年后又帶壞了另一個迷之自信的男人。 都是自認為的千古一帝,你能打跑我就打不跑? 不光要打跑,打殘是不夠的,打死才是必須的! 在下定決心掃平匈奴后,在公元前215年這一年,秦始皇開始了親自巡邊,從碣石,沿著北方的這一線從漁陽,代郡,雁門直到上郡然后回到咸陽。 在觀察了北方的防務情況后,專業解題高手嬴政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案。 四拳出擊,打跑胡人。 第一拳,開筑“秦直道”,自咸陽直通北邊邊境的一條專用車道,利于運輸軍糧給養。 第二拳,派出大軍,將匈奴打跑。 第三拳,修復原有的秦,趙,燕三家的長城。 第四拳,遷移內陸的居民去定居邊境。 這四條,從解題的角度來說,絕對是正解。 從開拓市場(修直道、打匈奴),到筑護城河(修長城),再到穩定吞下的既得利益(移民戍邊),嬴政作為攻滅六國的總設計師,這一套方案的設定也是輕車熟路,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北方的情況和別的地方是不一樣的! 什么情況不一樣呢? 還是成本問題。 秦滅六國時,吞并的六國土地,你打下來之后,沒有多長時間,只要政策一穩定,老百姓們心一踏下來,很快他就能自給自足,不再成為中央的包袱。 滅六國的大軍所到之處,沿途還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給養,這就很大程度上的減少了千里運糧的成本損耗。 每個地方的糧食基地負責運送200里的糧食和遙遠的千里之外運送1000里的糧食,他的成本可不簡簡單單的是差五倍的概念。 走得越遠,運糧的成本就會成幾何倍數的增加。 據史書記載,秦攻匈奴,調用的是全天下的資源去運糧,從山東往西北運糧,每三十鐘僅僅能運到一石,成本達到了可怕的二百倍! 而且距離上的幾何增長還不算完,還有運輸的成本。 陸運和水運的成本自古就是差別巨大的。 比如說秦始皇滅六國時設的總樞紐,敖倉。 全國的所有糧食都可以經那老些條河在此匯集,然后再根據所需,走那老些條水路送過去。 這什么概念? 這又是什么概念。 狡猾狡猾的王翦老先生敢打六十萬的仗,不是沒有道理的。 再看看你滅匈奴的路線圖呢? 這片大高原啊,發展到今天,自咸陽往北走也就那一條干道,赫然還能看到我黨的革命圣地。 知道為啥能成為圣地了吧。 你可能會問,右邊的黃河也是水路啊!你咋不逆流而上呢? 那可是黃河西線。 這是我們的母親脾氣最暴躁的一段。 所以說,這一戰,你的物流成本很艱難。 不僅如此,剛剛我們說的,秦滅六國時,所到之處的當地還能劃拉點給養,就地解決些問題,但這次你就別指望了。 都說陜北好風光哇。 所以說,這仗你只要決定打,就基本上是一場把國家榨干的大賭局。 不過好在,秦始皇是知道成本高的,所以他要修一條高速公路。 秦直道現場 按理說應該將高速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做好后,再進行征伐,但秦始皇根本沒有等! 就在公元前215年,他派出了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去掃平匈奴。 后來的南起陜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里秦直道,實際是在三年后才修的。 也就是說,這條世界歷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并沒有在這次戰爭中幫上什么忙,這次軍事行動的成本也達到了天價。 傾全國之力。 大炮打蚊子。 我們再往深想一想,為什么秦始皇要在三年后才修高速呢? 因為這三十萬打狼的出去后,需要全國好幾百萬人輸血,這幫人打完狼后還沒完,是要駐軍噠,當地又是養不起你這么老些小伙子噠!每年還得好幾百萬人不斷的輸血,在此基礎上,再騰出來人手,才能修這條高速公路。 這一掰開揉碎,我們就能知道,很多時候,大方向已經錯了,領導再一拍腦門,將會造成多么大的人間慘劇。 不過蒙恬不負眾望,將河套地區的匈奴全部掃蕩肅清,匈奴震于秦國兵威,向北方遠遁。 幸虧打跑了,全國人民謝謝蒙大將軍。 在收復河套地區,恢復往昔秦,趙北方舊疆的同時,秦始皇打出了第三拳和第四拳,修長城和移民戍邊。 在這里要為大家澄清的是,萬里長城并非全部是秦朝修建的,在秦始皇修復之前,戰國中的秦趙燕三國均建有防患邊患的長城,秦始皇的主要工程是新建西北方的長城,以及將過去三國的長城進行修復和串聯。 本來這個萬里的世界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無法繞過去的一個話題,它的意義同樣是重要且深遠的,并非傳統說法中一個莫名其妙的擺設。 有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視劇《康熙王朝》,里面有這么一段劇情。 并非如此啊! 本章由于秦始皇這位爺的大事件太多了,都在一章引爆的話骨架就散了,所長城話題留在引出劉徹時再細談。 提前劇透下,長城很重要! 修長城和戍邊移民,每一項同樣是無底洞般的耗資巨大。 這都是要老百姓買單的! 與此同時,在驅逐“北胡”后,完事了嗎? 沒有! 還有“南胡”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