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今天,跟大家聊聊長城,一次性講透。
關于長城,有個經典的謠言,還曾被寫進了小學語文課本,說:在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人工建筑就是長城。
多年后,我才知道,原來這個謠言還不是教科書原創,第一個這么說的是胡適,他在《胡適日記全編(1931-1937)》中寫道:“兄弟又見法國一本書上說,假如人能到月亮里面去,俯視地球上的建筑,只有萬里長城,此亦可見我們民族秦始皇的文化精神。”
很多年來,大家對此都感到驕傲,誰也沒懷疑過書本的對錯。盡信書不如無書,應試教育下敢質疑的人太少了。
其實,稍微想一下就能看穿,哪怕一根頭發再長,只要離得遠就看不到,因為它很細啊。長城也是一樣的道理。
話說回來,既然長城如此單薄,它有什么用呢?它能擋住草原騎兵嗎?
華夏大地上,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打了幾千年,只要一有機會,游牧民族就會騎著馬過來搶劫一番。特別是遇到天災,游牧民族更是不得不南下搶糧食。
所以,中原王朝必須在北方邊境線上駐守大軍,隨時準備應戰。
但問題是,大軍駐守在哪里呢?
漢武帝很牛,派衛青霍去病逐匈奴于漠北,試圖把大軍駐守在蒙古草原上。但后來發現,守不住,因為運糧成本太高了。
古代沒有火車,從后方往前線運糧食,只能靠牛車,還要有運糧部隊押送。牛要吃飼料,運糧部隊也要吃飯。一般來說,從后方往前線運20車糧食,運到前線還剩10車,其他都被路上吃了。然后,給前線士兵留1車,剩下9車還得帶走,因為運糧部隊回去的路上還要吃飯。
路途越遠,道路越崎嶇,運糧成本越高。據記載,秦始皇征匈奴,運糧成本是30倍;漢武帝打西南夷,由于湖南貴州地形崎嶇,運糧成本高達120倍。就好比我點10塊錢的外賣,你跟我說配送費是1200元,感受一下。
可能有人說,那就像游牧民族一樣畜牧,靠吃牛羊為生。可是,要靠草場來養牛羊,就不能總在一個地方待著。因為一塊草地,稍微吃一下,草就吃完了,必須換一塊草地。游牧民族,之所以“游”,就是因為要逐水草而居,必須不斷遷徙。
也許還有人說,那就讓漢軍騎兵在草原遷徙唄,為什么一定要定居呢?
問題是,如果你是漢軍的將領,你手里有帝國最精銳的騎兵,還吃喝不愁,遠離朝廷,你為什么不獨立呢?時間一長,這些漢軍騎兵就變成第二個匈奴了。
正因如此,歷史上中原王朝可以無數次打敗游牧民族,但永遠無法根除游牧民族對北方的威脅。只要大軍撤回來,沒過幾年,游牧民族的騷擾又來了。
怎么辦呢?
最好的辦法是,屯墾。不打仗的時候,讓軍隊參與農耕生產,同時大量移民過去種田。這樣的話,軍隊所需的糧草,就能直接從當地征收,大大降低運糧成本。
另外,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種糧食。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游牧與農耕分界線,400毫米降水量以上適合種糧食,低于400毫米就只適合長草放牧。
所以,漢武帝雖然都打到了匈奴王庭,但他守不住,最后還是退回來了。在適合種糧食的地方屯墾才是最經濟的。

整個北方邊境線,靠這點軍隊種地是不夠的。還得有大量移民過來,給優惠政策,讓大家在這里種地。
種地沒問題,很多土地還是白給的。但是如果三天兩頭,就有游牧騎兵過來搶劫,這誰能受得了。就怕那種一兩百人的游牧騎兵,四下出擊,搶了就跑。等官軍趕到,早就找不到人了。
怎么辦呢?怎么讓農民安心的在邊境附近種糧食?
最好的辦法,就是修長城。長城肯定擋不住草原大軍,但可以阻止以搶劫為目的的小規模襲擾,不能來點小部隊就把所有財富都搶走了。而且每隔一段還有烽火臺,可以及時預警,四周的軍隊都會趕來支援。
可見,長城不是一道簡單的墻,它是一整套的防御體系。
注意,萬里長城的中段大致是沿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修建的,這不是巧合。原因就在于只有長城以內才適合種糧,而長城以外就算打下來,也占不住。

還有個問題,勞民傷財修建萬里長城,真的有用嗎?
首先,不要把古人當傻子。在秦統一前,趙國、燕國和秦國就修建了長城。秦始皇實際上沒修多少,他只是把三國的長城連起來了。而自秦始皇后,除唐、宋、清三朝未修筑長城外,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王朝都有大規模修筑長城的行為。
其次,從經濟上看,修長城絕不是勞民傷財。
黃仁宇、吳思先生都曾以明代為例計算過長城的成本。吳思先生的計算是,大致修建1英里的長城花費白銀7542兩,而大軍出征,八萬人馬一年的耗費是979萬兩白銀,它足夠修建1300英里的長城。可見,修長城比打仗劃算多了。
歷史上文人對長城評價大多都不好,寫的詩也都跟勞民傷財的主題有關。我猜測,可能跟孟子說過的那句“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有關,儒家更相信仁者無敵,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最起碼從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看,長城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如果一個王朝失去了主動出擊的能力,只能靠長城被動防御時,必定是在走下坡路了。就像長江一樣,如果有王朝被打得退到長江以南,試圖依靠天塹來茍延殘喘,也許真的能劃江而治,但想再次收復中原是不可能了。
教員曾說:消極防御實際上是假防御,只有積極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御。
所謂消極防御,就是只躲在長城后和城堡里,等著游牧民族來進攻騷擾,依托城墻進行防守,基本不敢出城野戰。
所謂積極防御,就是把長城和城堡當作休整和后勤保障點,軍隊不定期主動出擊,遠征大漠,對不愿臣服的游牧部落反復打擊,分而治之,打散為止,不允許有統一的游牧政權出現。
漢唐明等朝代初期,執行的都是積極防御戰略,也讓游牧民族對中原不能構成威脅。而朝代中后期,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執行的就是消極防御。一旦消極防御,基本上就是處處挨打,根本守不住,己方越打越弱。
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如果只能靠壟斷形成的護城河來茍延殘喘,也許還能賺一段時間錢,但任何護城河都不是牢不可破的,遲早會有競爭對手沖進來徹底打敗它。
本文完~
20年前,書本上最喜歡說我國森林覆蓋率低,亂砍亂伐。這些年,基本上見不到相關的內容了,我國環保這塊做得越來越好
(根據最新的人類分子生物學,嘗試做一個大膽的猜測:游牧勢力不是內生的,而是中原輸入的;長城不是攔騎馬的,而是管耕田的,越往后這一點越明顯。
中原勢力和游牧勢力的矛盾不是傳統的史家認為的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矛盾,而是中原的上層社會和叛逃至北方的中下層社會的矛盾。中原社會的階級流動性高時,游牧勢力總是臣服并融入中原秩序,比如天可汗李世民;中原社會的階級流動性低時,大量不得志的中下層群體就會涌入并迅速壯大游牧勢力,比如滿清的興起。
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里,新勢力一定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源自舊勢力的中下層叛逃者。所以說呀,對于巨頭而言,其實沒有對手,有的只是被自己低效無能甚至負作用的內部逼反的下屬,無他,因為巨頭的內部一定是臃腫以至于難以改變的且派系林立,山頭連綿。)
意義就是方便你制定操作計劃。比如出現這個組合買,但跌破什么再賣,這就是個閉環了。比如看到大陽線買,那么跌破大陽線的最低點就該止損。沒有任何方法是可以準確預測未來的
中原是半濕潤半干旱區,雨水最多的是大于800mm的濕潤區,這個要經過我國兩千年的不斷開發,才徹底開發成熟。實際上,我國對北方游牧民族只能防守,但對南方的開放和融合卻非常成功,這點常被忽略。
這是個經典謠言,最早應該是說(孟姜女)哭倒齊國長城,后來才變成秦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