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政績斐然,對子女的教育也非常成功。下面摘選康熙家訓中的八條,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益。
1.承認錯誤 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于閑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刮┢淙绱耍沽钊说染怪翞樗袆佣杂X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譯文:人生在世,誰能不犯錯呢?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承認自己錯了,我就不這樣,我總是主動認錯。
評論: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大人會犯錯,小孩子更容易犯錯。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從小教育孩子養成認錯改錯的習慣。
這樣孩子才能在錯誤中不斷成長。
如果一味苛責孩子,很容易讓孩子恐懼錯誤,不敢承擔責任,更不愿面對錯誤。
想要管好孩子,一定不能太過強勢,要慢慢引導孩子承認錯誤,承擔責任。
有錯就改,才是好孩子。
2.學會自律 訓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
譯文:別太貪戀口腹之欲,注意起居,不要貪睡,這才是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
評論: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言聽計從,而是讓他學會自我管理。
學著自己去規矩自己,不要吃太多,不要睡懶覺。
我們終有老去的一天,不可能天天跟著他們。
讓孩子學會自理自立,才能讓他們以后的日子過得舒服。
3.內心善良 訓曰:凡人處世,惟當常尋歡喜,歡喜處自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譯文:人生一世,內心應該充盈著歡喜安詳,人的心里美好,自然產生善念,心中忿怒,自然產生惡念,
所以古人說,善良的念頭一發出,人就會有福氣;惡的念頭一產生,就會有厄運。
評論:
孩子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善良。
成功和天分有關,和能力有關,和機遇有關。
這些無法強求,但是善良確實孩子可以自己堅守的。
一切福田,不離心地。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個人最好的護身符。
4.懂得敬畏 訓曰:《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是為圣第一要節。后人廣其說,曰:“不欺暗室。”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在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之地。夫私居獨處,則人不及見;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于屋漏,而為正人也夫!
譯文:儒家經典常常提到慎獨是成為圣人的第一修養,后人把它解釋成不欺暗室,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和內心的隱秘之處,都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評論:
舉頭三尺有神明。
一個人有敬畏之心,就會守護內心的原則。
不會肆意踐踏別人的尊嚴,不會放任自己的貪欲。
如果孩子從小天不怕地不怕,沒有半分敬畏,遲早會惹出禍事。
5.保持謙遜 訓曰:朕從不敢輕量人,謂其無知。凡人各有識見。常與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見,即以奏聞,言合乎理,朕即嘉納。
譯文:我從不輕視人,說誰無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聞,我常對大臣們說,你們只要知道的,就不妨告訴我,只要是合理的,我一定嘉獎采納。
評論:
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一個人太過驕傲,誰的意見也聽不進去,那就離禍患不遠了。
從小開始,教導孩子謙虛待人。
慢慢克服內心的驕傲,遇到事情,不得意,不張狂。
謙遜謹慎,如此,人生才能順遂成長。
6.內心鎮定 訓曰: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庇鍪庐斎绱颂幰?。
譯文:沒事的時候,要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有事的時候,要泰然自若,不要過度緊張,一切正常處理就好。
膽大心細,心中謹慎,行事風格卻要大膽凌厲。這才是做事的方法。
評論:
王陽明曾說: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克制住內心的慌亂和波動。
克制住情緒,才不至于亂了手腳。
從小要引導孩子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心態。
細心謹慎,遇事不亂,才能慢慢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大人。
7.謹慎細致
訓曰:凡人于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譯文:無論什么事情,一定要耐心細致,才能不留禍患。
評論:
粗心大意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一些明明很簡單的事情,卻因為粗心而搞砸。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小的細節一定要多留意,養成專心和檢查的習慣。
人生的路很長,不要因為一些細節而白白失去人生的重要機會。
更不要因為麻痹大意而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做事穩重的孩子,人緣更好,也更讓人信任,人生之路也更好走一些。
8.吃苦是福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于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庇墒怯^之,圣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矣。 譯文:
人性本身好逸惡勞,而實際上,只有在勞動之余,一個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安逸;如果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那么他感受到的不是安逸,而是無聊。
一直無所事事,意味著他們將來也沒法吃苦耐勞,做出什么大事了。
《易經》上說:“天道運動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在運動中存在和發展,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
所以,圣人把辛勞作為福分,安逸當成禍患。
評論:
現在家長都習慣把孩子捧在手心里,把最好的條件都給孩子。
一點活不讓孩子碰,一點苦不讓孩子吃。
總是捧著慣著,只能養出好逸惡勞的敗家子。
讓孩子小時候多吃點苦,不是什么壞事。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親自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引導孩子學會勤奮和努力。
不但可以激發孩子的潛力,還能磨煉心智,讓孩子真正成人。
這才是家長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