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裈散主之。 胡希恕注:傷寒病新愈,余熱未盡,若男女相交,則男病可傳之女,女病可傳之男,謂為陰陽易。其人身重為有濕;少氣、少腹里急為有水,或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者,水不滋于下也;熱上沖胸者,水合熱伴氣上沖也;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亦皆水熱沖逆、眩冒之為候也,燒裈散主之。 胡希恕按:傷寒新愈,身猶帶菌,男女相交或可傳染,但治之以燒裈散,事近怪誕,令人難以理解,姑存以待證。 【燒裈散方】 婦人中裈,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裈燒服。 馮世綸解讀:關于燒裈散,1973年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也有記載,近亦有個案報道論述其有效驗,其科學性有待考證。 393.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碁子五六枚。 胡希恕注:凡大病新愈后,猶未完全恢復健康者,由于不善攝生,或過勞,或過食因而復發者,則為勞復。若其人心煩悶、腹脹滿者,宜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更有宿食,大便不通者,宜更加大黃以下之。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炙)三枚,梔子(擘)十四個,豉(綿裹)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胡希恕方解:此于梔子豉湯中加消脹滿的枳實,故治梔子豉湯證而腹脹滿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 枳實6克,梔子6克,淡豆豉15克。 上三味,以涼水500毫升浸泡1小時,煎15~20分鐘,取湯10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胡希恕方解:此于枳實梔子豉湯中加通便的大黃,故治枳實梔子豉湯證而大便不通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 枳實15克,大黃10克,梔子6克,淡豆豉15克。 上四味,以涼水500毫升浸泡1小時,煎15~20分鐘,取湯10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 馮世綸解讀:枳實梔子豉湯的適應證為陽明里實輕者,而梔子大黃湯的適應證為陽明里實熱重者。 394.傷寒差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胡希恕注:傷寒愈以后,由于調理無法,而更發熱者,宜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浮者,為病在表,宜汗以解之;若脈沉實者,為傷食,宜下以解之。 胡希恕按:發熱無其他表、里證,多屬小柴胡湯證,宜注意。脈浮宜汗,脈沉實宜下,均當依證用藥,自在言外。 395.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胡希恕注:《金匱要略》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用牡蠣澤瀉散,以利小便也。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樓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胡希恕方解:牡蠣、栝樓根潤燥止渴,余皆逐水利尿之品,故治腰以下有水氣、渴而小便不利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 生牡蠣15克,澤瀉12克,蜀漆10克,葶藶子10克,商陸根10克,海藻10克,栝樓根12克。 上七味,以涼水800毫升浸泡1小時,煎15~20分鐘,取湯150毫升溫服。小便利止后服。 馮世綸解讀:本方證為水飲在下而屬陽明里熱者。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胡希恕注:大病差以后,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虛有寒飲也,當與理中丸,溫胃以逐飲。 馮世綸解讀:本條述證為里虛寒太陰證。 397.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胡希恕注:傷寒病已解后,精氣大傷,津液亡失太多,而致胃虛有熱,故虛羸少氣。中虛停飲,因而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洗)半升,麥門冬(去心)一升人參二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注:此于麥門冬湯去大棗之甘壅,而加下氣解熱的竹葉、石膏,故治麥門冬湯證且氣逆甚而煩渴者。 【馮世綸推薦處方】 淡竹葉10克,生石膏45克,清半夏15克,麥門冬3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人參10克。 上七味,以涼水800毫升浸泡1小時,煎15~20分鐘,取湯150毫升溫服。續水再煎一次溫服。 馮世綸解讀:本方實是白虎加人參湯變方,竹葉苦辛平,大寒,清表里之熱,加強石膏清陽明熱而有止煩作用;人參、半夏健胃止吐逆,并能生津液而佐以除煩;麥門冬重在生津清熱,故本方證為陽明里熱而津虛者,而屬陽明太陰合病證。 398.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胡希恕注:病人脈已解,謂平脈,無浮、沉、遲、數等病脈之意。脈解病亦當解,而于日暮微煩者,乃以大病新愈未久,家人強與之食,脾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所進食物,積食生熱,故日暮時發微煩,此宜減其食量,使胃無所積則愈。 馮世綸解讀:本篇共七條,所述是六經辨證治療過程中,常遇到的病情變化及應對治療方法,以六經八綱分析,當可解明各條文。 |
|
來自: 新用戶5591482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