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原文說道:“夫四時(春夏秋冬)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道。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為什么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呢?很多人不是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從以上原文中可以看出,其真正的含義是:人要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發展規律,亦即陽生長,陰收藏的自然規律。 我們都知道在每年的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夜間最長,陰陽消長程度,陰氣達到了極點。“冬至一陽生”,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就一天天逐漸的生長,陽氣由地下開始向外、向上升發,以利于萬物之生長,亦即:春生、夏長。直至夏至這一天,白天又最長,夜間最短,陰陽消長程度,陽氣達到了極點。“夏至一陰生”,從夏至這天開始,陰氣又一天天逐漸增長,陰氣收斂陽氣以藏于地下,有利于來年陽氣(能量)的充足,保障萬物之生長,亦即秋收、冬藏。再到冬至這一天,陰氣至極。 人類生存于天地自然界之中,人體的陰陽消長規律和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規律是相順應的。所以,人類的生存、養生,就要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 春夏之季是自然界陽氣逐漸上升的季節,以助萬物之生長。所以,人類也要順應陽氣生長之趨勢,養陽以助陽氣升發,來保障萬物之生長發育,不要扼殺陽氣。秋冬之季是自然界陰氣逐漸增長的季節,以收藏陽氣于地下,保障來年萬物之生長。所以,人要順應陰氣增長的環境,養陰以助陰氣收藏陽氣,不要耗損陰氣。正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規律。 再看《傷寒論》辨脈法中曰:“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由此可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俗話說的,冬吃蘿卜夏吃姜,其理即明,而非虛論。所以,人們夏天盡量不吃冰鎮寒涼之品;冬天盡量少吃麻辣火熱之物。 這就是為什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道理。其實,每一天的子時0點和午時12點,也是陰陽消長的界限,都應該遵循上述養陰和養陽的規律。這是典型的順應自然,天人相應的養生法則。 ──李書濤淺悟 2019年6月3日 |
|
來自: 新用戶9977551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