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斐多篇》里,主要論證靈魂的不朽。哲學家對談的每一步向前推進都是經(jīng)過論證的,此段的論證以合于邏輯為終結,結論成為下一步論證的依據(jù)。整個的論證過程,中間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有漏洞,整個論證就崩塌。在論證的過程中,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質疑和反駁,申辯人重視每一個人的質疑。斐多篇里,樊老師說,以今天的視角,這個論證是有漏洞的,并不能證明靈魂的不朽,但是之所以對此篇文章深入地學習,在于對論證的態(tài)度,對批判的接納以及邏輯的一致性的徹底的追求。 論證,就是針對假設的論證。提出假設的能力,是哲學家成為哲學家最基本的能力。提出假設的能力,內(nèi)心中必然有一個決然的信念,對邏輯的信仰和對真理的“帶著偏執(zhí)狂”般的追求。所以對于假設,再美妙,再好,那么都要放下個人內(nèi)心的評判,讓邏輯證明它是不是真理。沒有成見,無我,也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很基本的素養(yǎng)?!皼]有經(jīng)過深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蔽沂钦l?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成了千古的公案?!拔抑恢酪患拢壕褪俏沂裁炊疾恢馈!边@就是假設與定論的關系,無知,所以才會去論證。這是化入生命的信仰。 蘇格拉底說:靈魂是不朽的,它不能逃避邪惡,也不能由其他任何方法得救,除非盡力改善自己,盡力尋求智慧,因為靈魂到另一個世界去的時候,除了自身的修養(yǎng),什么都帶不走。許多人不懂哲學,真正的追求哲學,無非是學習死,學習處于死的狀態(tài)。靈魂是不死的,不死的是不可消亡的,靈魂是不可消亡的。這是論證后的結論,很多人喜歡結論,喜歡熱血沸騰、激動人心的結論,想在一個結論上,安頓自己的生命,而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過你想過的經(jīng)得起論證的生活。 真理是否就必然是善的,同時也是美的?我們給出一個假設“真理同時是善的,也是美的。”針對這個,就開始了論證。在論證之前,就必須對真理、善、美以及“同時”下定義,做概念性的約束?!巴瑫r”是常情常理,如同公約一樣,辯論的雙方都可以理解。真理、美、善,就需要下明確的定義。這個定義本來就存在?還是需要再經(jīng)過論證?這都需要明確的,不存在絲毫馬虎之處。 這種定義,可以引用已經(jīng)論證的定理以及者公理。這就是先有共識。也就是邏輯里的大前提。就是有一個明確的起點。“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是全知全能?”“上帝是永恒的?”一個徹底的哲學家必然會反思到這里。哲學不可能到此為止,但現(xiàn)實里的哲學家可以止步于此,由顯性的論證,轉為隱性的論證。因為世間不僅有哲學,還有宗教,有些時候,宗教是不講理的。而宗教的改革,往往是哲學和哲學家推動的。哲學有三重超越,對日常的超越,對形式邏輯的超越,對宗教的超越。 當我們提出一個假設的時候,辯論就開始了。你會得到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所有人的懷疑,只有在邏輯上站的住腳,才會暫時性的消除這種懷疑。 一個哲學家,一定是個邏輯學家,語言學家,辯論家,甚至是個博物家,一個簡單的論證,帶動的將會是對整個邏輯體系,語言體系,思維方式的深刻拷問。形式邏輯的出現(xiàn),讓整個的論證便利了很多,但是也脫離了實在的世界。當代哲學,諸如現(xiàn)象學,就是這種由形式到實在的回歸。 一個哲學家也必然是一個哲學史家,對整個的哲學史都要清晰的了解,甚至有些徹底底懷疑和“精神潔癖”,論證所有的論證,對所有的權威,不失批判的態(tài)度。 哲學家是孤獨的,他甚至會陷入與主流對立的境遇。即便他對這個世界有些深沉的愛。蘇格拉底就被起訴,被告“教唆青年、不敬諸神?!钡淖餇睢F鋵嵤撬恼軐W追求讓雅典市民,以及那些有名望的人,下不來臺,喪失威信。蘇格拉底是一個徹底的勇者,不攜帶任何的成見,超越肉體的欲望,純粹地愛智慧,追求真理,多么單純的生活啊!我也想被這樣的哲學家蠱惑,過哲學生活呢!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誰的路更好,唯有神知道。--蘇格拉底 最后,蘇格拉底說了這句話,哲學生活與宗教生活,在此有個區(qū)分。 本篇文章的語句,不是哲學的,而是一些盡量貼近常情常理的粗陋的理解。帶著對哲學的傾慕與對哲學家的理解。 古典讀書治學生活 shanghairizi 道 鋼筋水泥,詩意棲居 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法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span> 行 古典學術古今探索,建立古典讀書治學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