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胡 所主之證,雖以少陽證為主,然對 內外婦兒科等病之往來寒熱 ,頭痛 發熱 ,嘔而發熱,身有微熱,胸脅苦滿,胸滿脅痛,脅下痞硬,胸脅滿而嘔,心煩干嘔,嘿嘿不欲飲食等,兼有咽干,口苦,目赤,耳聾,小溲短赤,脈弦數或弦滑者, 用之無不應如桴鼓 。故 馬老 謂:在雜病之屬陽證,凡其候見于乳以下,臍以上者,則應考慮運用 柴胡 諸方。然以其味苦氣涼,不便配伍苦寒咸寒之 黃連、枳實、大黃、芒硝 ,其對虛寒證更應注意。后世謂 柴胡 有劫肝陰之說,馬老認為,用之得當,從未見其弊。 二、遺尿證 《靈樞·九針論》 指出:“膀胱不約為遺溺?!?/p> 《甲乙經》 :“虛則遺溺?!?/p> 《諸病源候論》 也云:“遺尿者,此有膀胱有冷,不能約于水故也?!?/p> 《幼幼集成》 曰:“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 《金匱翼》 :“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不禁者;因膀胱火熱妄動,水不得寧,故不禁而頻來?!?/p> 三、刺絡瀉血 作用:刺絡之法,有開邪決凝,通瘀泄毒,暢調血行的作用??哲娢靼册t院 張德林 歸納為:消腫,止痛,通絡活血,清熱解毒。刺絡瀉血禁忌證: 1. 年老體衰; 2. 嚴重外傷大出血者; 3. 婦產孕產期; 4. 氣血雖盛,但神志不定者; 5. 陰分虛衰等疾患。 四、溫針灸 法能使局部紅暈,血液循環旺盛,營養增加,促進新陳代謝。其溫熱可深透肌腠,內注筋骨,可扶陽舉陷,溫通經脈,祛散寒邪。故溫針是通過“ 針以行氣,灸以散邪 ”而達治療目的。 五、陳玉峰 老中醫嘗謂:“中藥雖無西藥毒副作用大,但皆為調整陰陽而設,不可過量,貴在中病即止。”治病務求于本,用藥也應求其本,其本就是熟悉藥性。例如: 木香和 川芎 ,適量之 木香 有舒肝順氣之功,過量則傷氣,陳老用 木香 皆在五分至一錢之間;適量之 川芎 善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過量則有升散太過之嫌,陳老多用其引經,每不過二錢。 六、桂枝湯 在雜病的治療上功效可歸納為:平肝降逆,補虛緩痛,溫煦表里,通陽止悸,健脾和胃,舒肝解郁,除煩止汗,養血舒筋等八個方面。本方對人體陰陽氣血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陽氣不足明顯或需要著重“ 化氣 ”者,重用 桂枝 ;陰液虧耗明顯或著重“ 養血 ”者,重用 白芍 ;若梅核氣屬肝郁犯胃者投 桂枝湯 可收奇效。 七、三仁湯 為 《溫病條辨》 方,可使清升濁降,熱透于外,濕滲于下,具有宣上暢中利下之功,凡因濕邪為患的內、外、婦、兒、皮膚各科均可應用。寒濕重加 桂枝、附子 等;濕熱重加 芩、連、柏 之屬;上焦濕盛重用 杏仁 ; 中焦 濕盛重用 白蔻仁 ;下焦濕重,用 通草、滑石 ;三焦俱濕盛,重用 苡米 。 杏仁 為方中君藥,意在開上焦肺氣以化濕, 三仁 為主藥,不可缺少。 八、陳有恒 先生經驗:凡小兒咳喘病愈之后,咯痰黃白挾雜或挾有米粒大小黃白痰塊者,肺中痰熱末盡也。凡小兒鼻流濁涕,人中溝兩側紅赤者,胃濁 肺熱 互結也。凡病愈后,舌中一片紅赤無苔者,津傷未復也,感寒則易化熱,感溫則易化燥。凡小兒病愈后,原來舌苔不退或退而不凈似有根底者,余邪未盡也。 九、從臨床實踐看, 小柴胡湯 在臨床上可用于感冒、瘧疾、產后發熱等多種疾病。 宜昌 熊克難 用本方治春天感冒多例,常獲顯效。春天感冒日久不愈者,多見熱證,臨床上常見往來寒熱、頭暈頭痛、鼻塞、咽痛、口渴、乏力、食少、溲黃、苔薄黃、脈弦數等癥。此時若誤辨為風熱感冒或氣虛感冒,選用 銀翹散 或 玉屏風散 則療效不佳。因此病發于春季,病邪不解,實與少陽的樞機不利有關,故用 小柴胡湯 去生姜加 青蒿、花粉、麥芽 等藥,每獲良效。 十、吉林醫學院 馬春德 應用 麻杏石甘湯 經驗: 1. 凡具有咳喘、發熱、煩燥、口渴、咳痰色黃等肺內郁熱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之。 2. 本方主要用于清泄肺熱,只要肺有熱者,不論有汗與無汗均可用 麻黃 。 3. 無論體表有無大熱,只要肺胃郁熱即可應用 石膏 。 4.麻黃 配 石膏 為辛涼甘潤之劑,可清泄肺熱,不溫服則不發汗。 5 .麻黃、石膏 比例為1:5(麻黃1g:石膏5g)配合使用,療效滿意。 6. 頻頻服之效果顯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