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現流布于湖北省黃梅縣、安徽省安慶市、江西九江市等地。 ![]()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采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江西九江市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湖北和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的腳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并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樸細致,真實活潑,富于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知府賒官》、《奴才大青天》、《邢繡娘》、《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目前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黃梅道情戲屬民間戲曲藝術,分布在黃梅縣及周邊地區。它稀有珍貴,歷史悠久,清末至民初,是道情戲曲成熟期,新中國成立后是道情由班社到劇團的發展期。 黃梅道情體裁種類繁多,劇目豐富,據普查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包括三大類五大品種。三大類別是唱腔、表演、音樂;五大品種是聲腔派系、表演程式、音樂體系、曲牌子曲調、打擊樂。黃梅道情這些類系的形成,既有沿襲下來的民間藝術,也有姐妹藝術穿插,最后形成黃梅道情的獨自特色。 據普查統計,黃梅道情劇目中古裝傳統戲一百六十多部(不包括移植劇目),現代戲六十多部(不包括移植劇目),這些劇目在長時期的流傳中,有很多已失傳。現僅存黃梅道情傳統劇目七十多部,現代劇目四十多部。 所屬地區:湖北黃岡黃梅縣 劇名:黃梅道情戲 演出劇團:縣二團 劇種:傳統戲劇流傳地區:黃梅、宿松、九江 填表單位:湖北省黃梅縣 聯系人:詹瑋吳紅軍 道情戲音樂分四大類:弦樂:道情胡、二胡、大胡、中胡;管樂:嗩吶、笙、橫笛;撥彈樂:瑟瑟、棕軟、三弦、箏;打擊樂:堂鼓、大掌鼓、小鼓子、鑼(中、高、低)、鈸、鉸、镲、魚鼓(即道情簡)、木梆、碰鈴等。 黃梅道情譜系,有四個班,六代傳承人,再加道情音樂調式和配器的傳承人分為四個部分。現有健在名老藝人31人是道情的第四代傳承人,第五代、第六代是現黃梅道情劇團的主要骨干力量。 榮譽滿載的黃梅道情目前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而陷入困境,黨和政府給予很多支持,做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