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知識付費已經由過去的風口走向了沉穩發展。經過5年左右的資本廝殺與大浪淘沙,這個熱門的賽道也呈現出了明顯的頭部效應。 無論是以千聊、荔枝微課、喜馬拉雅為代表的知識付費平臺企業,還是以得到、樊登讀書會等為代表的IP化運作的企業,都在這輪時代紅利中,搶占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并收割到了應有的商業回報。 不過,千帆競發所帶來的,也是一些中小型平臺逐漸被邊緣化,沒有太大的存在感。只是,在這個千億市場容量的賽道,目前的市場規模尚不足500億。這也足以說明,巨大的市場空間依然存在。 因此,知識付費走向垂直化、專業化也自然成了彌補這塊市場空間罅隙的利器,更是創業者在這個賽道上精耕細作的迦南之地。 從大而全到專而美,知識付費行業的下半場 2016年-2017年成長起來的平臺,多數以內容綜合、知識類別大而全為特色。但是,隨著各種內容的大爆發,高質量的、專業化的內容越來越難被發現。因此,更多用戶愿意花錢,來買經過精準篩選、高質量提煉的優質內容。由此,也帶動知識付費向垂直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4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指出,66.7%的用戶更愿意就專業領域疑難問題進行付費問答,43.3%的手機網民表示更在意平臺的專業性。這也意味著,平臺的專業性更在成為知識付費用戶關注的焦點。而相比較綜合型平臺的大而全,垂直類知識分享平臺的專業性也更容易被信任。 首先,保證優質內容是關鍵。相比較粗制濫造、泛濫成災的八卦段子、心靈雞湯,專業性的、有深度的內容更受青睞。而且,優質的內容因為具有稀缺性,因此也是各種平臺搶奪的重點。 例如,在知乎上,就有沉淀多年的高質量內容。但是即便如此,對于一些需要專業內容的用戶來說,到知乎尋找素材、資料,依然像是大海撈針。因此,知乎推出了知乎live付費產品,繼續在本來已經具備一定專業性的內容上去粗取精。讓優質內容被進一步提煉,并精準化的推送。 因此,知乎雖然一直未上市,卻被視為好資產,估值也處于較高的段位。最近,也傳來了知乎赴美IPO的消息。由此可見,高質量內容,是內容型平臺的價值所在,更是知識付費平臺的價值所在。 其次,從知識交易擴展到服務交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識的價值,在于應用,在于能夠解決企業、個人用戶工作、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知識付費平臺由提供知識,逐步走向提供基于知識付費的解決方案,成為近幾年十分明顯的趨勢。 在這方面,作為國內首家面對職場人士提供商業知識的平臺,商業新知找到了一個較好的專業知識服務賽道。 如果說K12教育知識服務是剛需的話,對大多數人而言,主要是為了拿到進入職場的門票,K12教育知識服務也主要是存量知識的博弈,學子們盡量去掌握人類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知識。 進入職場,人生的創造性階段才剛開始。整個商業市場是為創造社會增量財富而存在的,而當代職場人既幸運又不幸運的是,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快車道,要想在職場有更好的發展,為自己和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商業知識成為職場人不斷自我提升迭代的剛需。 與K12教育知識服務主要存量知識的博弈不同,商業知識主要是增量知識,也就是新的知識的博弈,誰掌握了最新的商業知識,誰就能在職場和商業競爭中勝出。 因此,如何把最新前沿的知識呈現出來,如何追新是商業知識服務根本的價值所在。 “商業新知”在品牌名稱上直接突出了“新”這一核心點,就是基于這一價值認知。 雖然抓住了這一價值核心點,并且品牌化,但對商業新知創業團隊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首先,每一個產業,每一個職場崗位所需的知識都不相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新知,如何把這些浩瀚無邊的新知挖掘出來?知識與經驗的儲備,往往是群體的智慧,人類文化共享的結果。近年,UGC、PUG結合模式的盛行,也預示著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共享的新時代。商業新知選擇了博采眾長的方法,構建了全面而體系化的商業知識服務平臺,以開放的姿態,邀請眾多研究機構、專業媒體、專家大咖、一線職場人等入駐平臺,目前已匯聚30000+知識創作者,源源不斷產出干貨知識,形成了持續、前沿、深度的優質知識池。 其次,如何把這些知識組織起來,如何交付給用戶。商業人在獲取跟工作相關的知識跟日常有明顯的不同。在工作場景下,對知識的需求更為聚焦也更追求高效。就解決工作問題而言,需要尋找符合行業與崗位需求的可落地執行的解決方案;就職場提升而言,發掘產業新趨勢、深化崗位硬技能都需要長期體系化的學習。 為滿足用戶這些需求特征,商業新知采用了知識圖譜技術進行知識的組織與用戶交付。商業新知的知識圖譜主要從產業和崗位兩大維度進行組織。截至到目前,產業圖譜覆蓋了上百個細分產業;崗位圖譜覆蓋30多個主要工作崗位,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同時也建設了數據報告、商業政策法規等特色知識圖譜體系。通過這些系統化、結構化、邏輯化的知識圖譜,商業新知平臺短短兩年多時間已經組織了500萬+的優質知識內容,迅速成長為中文領域具有較大規模的商業增量知識庫。 知識付費未必是知識的唯一變現路徑 過去幾年,知識付費大行其道。很多內容型企業,一開始想到的變現方式,便是知識付費,在線賣課程。彼時,樊登與羅振宇為人們樹立了通過個人IP,打造知識付費平臺的標桿與樣本。 盡管這兩位大咖通過知識付費,不僅提升了個人影響力,也打造了達到一定用戶量級的知識型平臺。 據「于見專欄」分析,我國知識付費的上游主要是知識內容提供者,中游是內容平臺,下游是內容付費者。因此,平臺型企業,將注定要鏈接這三方的資源,并建立良好的生態閉環,才有商業化的可能。 據艾媒咨詢公布的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產業鏈圖譜,目前中國的知識付費產業,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市場格局,無論是內容生產方,還是平臺運營方,都已經有了行業地位十分突出的頭部企業。但是在商業化模式上,卻各有千秋。 例如,內容生產方,依靠內容的版權價值、原創價值,不斷對外輸出專業化的內容,進行IP變現。而平臺運營方,則借助內容生產方的內容,進行內容的分發與流量的變現。 不過,也有一些新的知識服務平臺在探索新的商業化方式。如商業新知在遵循知識付費模式的同時,還大打免費牌,主推免費的商業知識。商業新知免費開放大量高質量內容,這樣更有助于快速獲取用戶,增加用戶粘性。同時也可以獲得公域流量收入。但商業新知還找到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私域流量變現方式。 商業新知發現,職場用戶在使用知識服務的同時,由于工作需要,往往需要找到商業合作伙伴幫助自身的企業完成相關業務。如一個市場部的主管,通過內容了解到新的數字營銷方式,也需要找到相應的數字營銷服務商幫助自身企業進行營銷業務。 基于此,商業新知的企服商城應運而生,通過免費知識匯聚精準流量,導流至企服商城實現對接撮合,形成了從知識服務到合作伙伴服務的閉環。企服商城成為了商業新知特有的模式。商城目前涵蓋了9大主要通用企業服務領域(IT、營銷、財務、人力、法務、知識產權、稅務等),入駐的服務商已達10萬+。 結語 「于見專欄」認為,過去那種粗狂式的內容付費模式,已經成為過去。未來新型的內容型平臺也將逐漸誕生。而各行各業知識的專業化提升、有價值的商業知識共享,將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知識付費的模式雖然不再光鮮,知識的價值卻并沒有貶值。未來,或許更加高質量的、精準的、實用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而以這類知識為主的內容型平臺,即使其內容是免費的,也將因為平臺的價值,而帶來更多商業化的可能。 完 同步更新以下平臺 雪球 丨 搜狗號 丨 人民號 丨 新浪看點 藍鯨財經 丨 同花順財經 丨 鳳凰號 丨 艾瑞網 螞蟻財富 丨 中金在線 丨 云掌財經 丨 企鵝號 界面新聞 丨 澎湃 丨 品途網 丨 科技先生 富途牛牛 丨 老虎證券 丨 Twitter 丨 大風號 潮起網 丨二牛網 丨 大魚號 丨 易車網 丨 鈦媒體 百家號 丨 今日頭條 丨 搜狐號 丨 網易號 丨 財富號 新浪博客 丨 價值中國 丨 CnBeta 丨 騰訊博客 丨 虎嗅網 天涯論壇 丨 新浪微博 丨 脈脈 丨 封面新聞 丨 天極網 商業新知 丨 一點資訊 丨 通信人家園 丨 嗶哩嗶哩 丨 知乎 溫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