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教授,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現任主任醫師、教授。師承于董建華、趙紹琴、胡希恕等著名中醫,數十年來一直從事經方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系統整理總結了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對經方研究成果,并考證了經方理論體系的形成,率先提出《傷寒論》屬中醫獨特的經方理論體系,發表了'《傷寒雜病論》是怎樣撰成的'等論文。 其臨床應用經方治療內、婦、兒、外科等病,藥簡而效彰。 馮師治耳鳴 耳鳴臨床上較為常見,常伴有其它癥狀,病人主訴較為痛苦,但西醫檢查常無明顯器質性病變。 對于臟腑辨證來說,對于耳鳴病人的耳鳴程度較為關注,從而發展了從耳鳴如潮和耳鳴如蟬來辨。對于經方辨證來說,耳鳴離不開六經。耳鳴的治療同樣不能夠脫離六經辨證。 如:姜某,女,50歲,耳鳴月余,咽不干,不苦,腹脹,平日飲食涼物后不適。無頭暈,無汗,舌淡苔薄白,脈細。處: 桂枝15g茯苓15g蒼術12g炙甘草6g 清半夏15g 三劑水煎服 林泉按:臨床分析耳鳴,常見于少陽熱擾或太陰水飲上沖。此案無明顯熱象,除外少陽證。《傷寒論》中有“起則頭眩,振振欲辟地”,就是水飲上沖的表現。此案口中和,腹脹,為太陰里虛寒的表現,雖無水飲上沖的頭暈,但從耳鳴來看,仍屬于水飲上沖導致的耳鳴。六經屬太陰水飲,為苓桂術甘加半夏湯證。 馮師治“起則頭眩” 82歲老嫗患起則頭眩,到某大醫院急診,查CT、B超、心電圖等未見異常,而靜脈輸入丹參等藥,同時給服多種中成藥、西藥,花去二千多元,得到的結果是起則撲地,頭破血流,無奈找中醫診治,我僅根據患者的癥狀特點,判定為苓桂術甘湯方證,給服一劑效,三劑愈。此事引人深思,深感是有關《傷寒論》的科學內涵值得探討。 馮師用生姜 馮師對于表證,常用麻黃、桂枝解表,但對于津液已傷的不用麻黃桂枝,恐更傷津液,而是常用生姜來替代麻黃、桂枝解表,使解表而不傷正。因為藥房多不備生姜,所以馮老每次都淳淳囑咐病人要自加生姜,用量一般為18g左右。 某患者于一周前由于調攝不甚出現發熱、惡寒,自測體溫39.2℃。遂收入院治療。用盡各種抗生素,熱勢不退,體溫仍維持在39℃~40℃。后用消炎痛栓,強行發汗,致大汗出,體溫稍降后,又逐漸升至39.8℃。告知謂“三周熱”,無奈請馮老會診。 癥見:發熱,體溫39.3℃,頭痛,身痛,晚上有寒戰,口微干。舌質淡白,苔薄黃,脈浮緊。馮老辨證為外寒里熱之大青龍湯方證。予大青龍湯原方:麻黃18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大棗4枚,生姜15g。 次日早晨,患者訴未出汗,反而增加腹痛一癥。細查原因,原來是藥房未備生姜。于是囑患者家屬親自加入生姜15g,原方急煎,服完一劑后,患者微汗出,熱退身涼,腹痛亦隨之消失。本例發熱患者,證屬大青龍湯證,因方中未加入生姜,不但沒有發汗,反而導致腹痛。而加入生姜,一劑而愈。可見,生姜在治療熱性病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味中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