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衡先生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學術理論,被譽為當代扶陽派的代表人物,主溫藥亦不排斥寒涼。先生多年精研《傷寒論》,深得仲景醫理和方術要旨,以陰陽為核心,遵守辨證論治準則,為多種疑難病癥的診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研究目的通過對吳佩衡先生《傷寒論講義》《吳佩衡醫案》及相關文獻的梳理,歸納總結先生對《傷寒論》的理解認識及臨證運用規律,以更好繼承和發揚先生對仲景傷寒研究的學術貢獻和臨床辨治的指導作用及領悟對中醫臨床思維養成的啟迪意義。研究方法1.本課題運用文獻整理研究的方法,以《傷寒論講義》《吳佩衡醫案》《麻疹發微》《醫藥簡述》作為藍本,參考現行《傷寒論選讀》《中醫內科學》等教材資料,梳理講義和醫案,尤其是挖掘出先生對講義的闡釋及補充發展之處,歸納總結其重視的基礎理論及其學術思想。2.整理歸類先生醫案診治的病種、證型、方藥等,總結先生治則治法、方藥等運用的經驗和特色。3.歸納總結先生學術和臨證對《傷寒論》理法方藥的傳承和創新并對其進行較為客觀的學術評價和臨床意義分析。研究內容1.吳佩衡先生對《傷寒論》的補充和創新內容研究。2.吳佩衡先生臨證辨治思想規律的研究。3.吳佩衡先生選方用藥、治則治法的研究。研究結果1.吳佩衡先生編著的《傷寒論講義》,結合臨床深究經典,論證以陰陽為綱,對仲景學術思想作了補充和完善,陽主陰從,陰陽并重的辨證思維模式處處可見。2.吳佩衡先生重視圓運動理論和氣化理論在中醫經典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的學術價值。3.吳佩衡先生臨證十分注重神、舌、脈表現,精辨寒熱,脈證合參。4.吳佩衡先生針砭時弊,從辨證論治出發,制定扶陽抑陰、扶陰抑陽等治療法則,強調“有是證用是藥”,故不畏麻桂之辛、姜附之熱;大黃、芒硝、石膏等之寒而當機立斷,應手取效。5.吳佩衡先生崇陽而顧陰,擅溫熱也擅寒涼,以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為主,診治疾病涉及內、外、婦、兒多科。研究結論吳佩衡先生作為經方理學大家,雖擅于扶陽,但其理法根本實質凸顯了以陰陽為綱的辨治思維,執法于寒熱兩端,并結合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等辨證方法,扶陽或扶陰的最終目的是為達到陰陽平衡,這對我們研究經典和臨證均有很大的啟發和實際運用的指導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