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已經講過了NMR的基礎內容:像極了愛情。無論是科研領域還是考研方面,NMR(核磁共振)的應用都是不容小覷的。小到產物的表征,大到蛋白質空間結構的確定,無處不用核磁。 傅里葉變換Fourier transform (FT)的出現使得核磁共振的數據更加精確高效,這使得我們能夠更加精細的表征復雜分子。 1.雙共振技術雙共振技術也被稱為雙照射技術,是核磁共振譜中常用的一種實驗技術。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進行射頻掃描H1的同時,再加上某個特定射頻來照射特定核,使其達到飽和狀態。 所謂飽和狀態,就是處于高速往返于各個自旋態之間,這種現象使得譜圖產生相當大的變化。雙共振技術使得被照射的核達到飽和,因而在各個狀態停留時間很短,使得該核與其他自旋核的耦合作用消失,原來比較復雜的信號轉變為單峰,這就是自旋去耦現象,對于確定質子間的相互耦合非常有用。 2.耦合過程分子中自旋核與自旋核之間相互作用稱自旋-自旋偶合。由自旋偶合產生的多重譜峰現象稱為自旋裂分。可以說,偶合是裂分的原因,裂分是偶合的結果。 自旋一自旋偶合,可反映相鄰核的特征,可提供化合物分子內相接和立體化學的信息。對簡單偶合而言,峰裂分距離即偶合常數。 根據相互干擾的兩核間間隔的鍵數目可將偶合常數分為1J、2J、3J等。左上角的數字表示相互干擾的核之間間隔的數目。 (3)遠程偶合常數較小,一般小于1Hz,通常觀察不到,若中間插有鍵,或在一些具有特殊空間結構的分子中,才能觀察到。根據偶合常數的大小,可以判斷相互偶合的氫核的健的連接關系,幫助推斷化合物的結構。 3.NOE效應前面都是一些基礎內容,接下來我們來看核的NOE效應(核的Overhauser效應): 1953年,Overhauser發現,在金屬原子體系中,如果飽和電子自旋,那么引起核自旋的共振信號加強,這一現象稱為Overhauser效應。1965年,在核磁共振的研究中發現,如果飽和某一個自旋核,則與其空間相近的另一個核的共振信號加強。 當然,這里的空間相近是很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5埃以內,注意,空間相近不一定是耦合的核。 4.應用例舉還有一種實驗上常用的NOE差譜,就是把后面測得的氫譜減去原來的(常規)氫譜,面積有變化的地方就會出峰,這就可以發現NOE效應。上述的方法是用一維譜的方式測定NOE效應。如果一個化合物中有若干成對的氫原子空間距離相近,需要照射若干次,這樣顯然不方便。NOE類的二維譜則是通過一張NOE類的二維譜找到一個化合物內所有空間距離相近的氫原子對。 NOESY譜或ROESY譜的外觀與COSY譜相同,只是NOE類相關譜中的相關峰反映的是有NOE效應的氫原子對。當然由于具有3J耦合的兩個氫原子的距離也不遠,因此在NOE類相關譜中也常出現相關峰(作圖時采取措施盡量去除,但是難以完全除掉)。 后面的二維譜對NOE的觀測很有價值,我們將在下一期文章中詳細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