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又稱虛損,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以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為主要病機的多種慢性衰弱證候的總稱。在《內經》、《難經》中分別提出有“五勞”、“五損”之說。《金匱要略》首次提出虛勞的病名,并列專篇論述。此后歷代醫家對虛勞的認識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 虛勞涉及的內容很廣。凡稟賦不足,后天失養,病久體虛,積勞內傷,久虛不復等所致的多種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于本病范圍。西醫各種慢性疾病、消耗性疾病,出現類屬虛勞的臨床表現時,均可按虛勞辨治。 【病因病機】 1.稟賦虛弱,因虛致病 由于父母體弱,或胎中失養,以致先天不足,或生后喂養不當,水谷精氣不充,以致后天失養,均可導致稟賦薄弱,體質不強,從而易于罹患疾病,且久病不復,使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日甚,而成虛勞。 2.煩勞過度,損及五臟 過度煩勞,有損于健康,尤以勞神過度,損傷心脾,房勞過度,耗傷腎精,日久均可損及五臟,形成虛勞。 3.飲食不節,損傷脾胃 暴飲暴食,或饑飽失調,或恣情酗酒,以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健,氣血化源不足,臟腑失養,漸成虛勞。 4.大病久病,失于調理 多種慢性疾病遷延失治,日久不愈;或大病之后,失于調理,正氣虛耗不復,亦可逐步演變成虛勞。 病理性質,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虧耗。 其病損部位,主要在五臟。 其病變過程,往往首先導致某一臟的氣、血、陰、陽虧耗。由于與五臟相關,氣血同源,陰陽互根,因此,一臟受病,可以累及他臟;氣虛常致血少,血虛亦可致氣弱;氣虛多兼陽不足,血虛多兼陰不足;陽虛可以累及于陰,陰虛可以累及于陽,以致病勢日漸發展,病情趨于復雜。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證候特征:多有神疲體倦,心悸氣短,面容憔悴,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五臟氣血陰陽虧損的不足證候;病程長,癥狀逐漸加重,久虛不復。 (2)引起虛勞的致病因素及較長病史,排除類似病證,尤其是肺癆和其他病證中的虛證。 2.鑒別診斷 (1)肺癆:虛勞的病因多種原因導致久虛不復,病位在五臟,病性為氣、血、陰、陽虧損,臨證多見精氣虧損的各種癥狀,無傳染性,治則應擬補虛扶正。肺癆的病因為正氣不足,癆蟲侵襲,病位在肺,病性為陰虛火旺,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為臨床特征,有傳染性,治則應擬養陰清熱、補肺殺蟲。 (2)其他病證中的虛證類型:虛勞為精氣虧虛所致,其臨床癥狀以虛候為突出,且久虛不復,病程較長;其他病證中的虛證以所屬病證相應癥狀突出,虛候只是伴隨癥狀,病程可長、也可短。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虛勞的證候雖多,但病變不離五臟,而五臟之傷,又不外乎氣、血、陰、陽。故對虛勞的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由于陰陽氣血有互相依存為用的關系,五臟之間亦有相互資生和制約的關系,所以在病理上往往互為影響,合并為病。因此,辨證時既要從整體上掌握其相互關系,又要區別其主次。 治療要點 虛勞的治療,應以補益為基本原則,在進行補益的時候,一是必須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二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增強治療的針對性。由于脾、腎為先、后天根本,補益脾腎有助于促進各臟虛損的恢復,值得重視。 (一)氣虛 1.臨床表現 面白無華,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昏目眩,舌淡苔薄,脈弱無力。肺氣虛則咳嗽無力,痰液清稀,或有氣喘,畏風自汗,時寒時熱,易于感冒;脾氣虛則食少便溏,肌肉消瘦,腸鳴腹脹,少腹下墜,脫肛;心氣虛則心悸,氣短,自汗,胸悶,脈虛或結代,腎氣虛則腰膝酸軟,動則氣喘,小便頻數而清,尿后余瀝,女子白帶清稀。 2.治療原則 補氣健脾。 3.代表處方 六君子湯:茯苓20克,人參、白術、生甘草、法夏各10克,陳皮6克。 4.加減應用 (1)肺氣虛,有咳喘者,加白芥子、紫菀各10克,以溫肺化痰。 (2)汗多易感,加防風10克,牡蠣20克,浮小麥30克,以固表斂汗。 (3)脾氣虛食少便溏,加扁豆、蓮子各20克,砂仁6克,健脾助運。 (4)中氣下陷者,可改用補中益氣湯,以補氣升陷。 (5)心氣虛者,加棗仁、黃精各20克,遠志10克,以益氣養心。 (6)腎氣虛者,加菟絲子、山茱萸、杜仲各20克,五味子10克,以補腎固攝。 (二)血虛 1.臨床表現 面色萎黃或淡白無華,唇舌指甲色淡,頭暈眼花,舌質淡,脈細。心血虛者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肝血虛者,眩暈,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肌肉齥動,婦女月經失調,量少色淡,甚則經閉。 2.治療原則 補血養血。 3.代表處方 四物湯:白芍20克,熟地15克,當歸、川芎各10克。 4.加減應用 (1)臨證時加黨參、黃芪各20克,以益氣養血。 (2)心血虛加龍眼肉、柏子仁、酸棗仁各20克,五味子10克,以養血寧心安神。 (3)肝血虛加制首烏、枸杞、阿膠、桑葚子各20克,以養血柔肝。 (4)脅痛加柴胡、郁金、香附各10克,以理氣和絡。 (5)血虛生風加龜板、鱉甲、牡蠣各20克(先煎),以潛陽熄風。 (6)伴脾虛不能生血者,可用歸脾湯健脾益氣生血。 (三)陰虛 1.臨床表現 面顴紅赤,唇紅,口燥咽干,潮熱,手足心熱,盜汗,舌光紅少津,脈細數。肺陰虛者,干咳痰少、質黏,或痰中帶血,聲嘶或失音。心陰虛者,心悸,心煩不安,少寐多夢,或口舌生瘡。脾胃陰虛者,饑而不欲食,或見干嘔、呃逆,大便干燥。肝陰虛者,頭痛眩暈,目干澀不明,或手足震顫,肉齥。腎陰虛者,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或有遺精。 2.治療原則 滋陰降火。 3.代表處方 大補陰丸:熟地15克,龜板20克(先煎),黃柏、知母各10克。 4.加減應用 (1)心陰虛者,可合用天王補心丹,以滋養心陰,補虛安神。 (2)肺陰虛者,可合用百合固金湯,以滋養肺陰,生津潤燥。 (3)胃陰虛者,可合用益胃湯,以養陰益胃。 (4)咳嗽甚者加百部20克,款冬花10克,以潤肺止咳。 (5)不思飲食加懷山藥20克,烏梅、谷麥芽各10克,以醒脾健胃。 (6)肝陰虛者,合用一貫煎,以滋陰疏肝。 (7)腎陰虛合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 (8)眩暈、頭痛較甚或震顫,肉齥者,加石決明、牡蠣、白芍、鉤藤各20克,以平肝潛陽。 (9)遺精者加芡實30克,蓮須25克,金櫻子、牡蠣各20克(先煎),以固腎澀精。 (10)虛火較甚,潮熱,咽痛,口干者,加玄參、地骨皮各10克,以滋陰瀉火。 (11)肝腎虛精血枯竭者,改用左歸丸加紫河車粉20克沖服。 (四)陽虛 1.臨床表現 面色蒼白或晦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胖,苔白而潤,脈微弱或沉遲。心陽虛兼見心悸,自汗,心胸憋悶疼痛。脾陽虛兼見腸鳴腹痛,大便溏泄。腎陽虛兼見腰背冷痛,陽痿遺精,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尿少浮腫,或尿多而頻,甚至小便不禁。 2.治療原則 溫陽益氣。 3.代表處方 龜鹿二仙膠:鹿角、龜板、枸杞子各20克,人參10克。 4.加減應用 (1)心陽虛者,合用拯陽理勞湯。 (2)心胸疼痛者,加三七20克,郁金、川芎、丹參各10克,以活血定痛。 (3)形寒肢冷,脈遲者,加制附子10克(先煎),巴戟天12克,仙靈脾15克,鹿茸3克等,以溫補陽氣。 (4)脾陽虛者,合用附子理中丸。 (5)腹中冷痛較甚,加丁香、吳茱萸各5克,以溫中止痛。 (6)腹泄較劇,加肉豆蔻、補骨各10克,以溫脾澀腸。 (7)腎陽虛者,合用右歸丸。 (8)遺精或尿頻失禁,加金櫻子20克,桑螵峭10克,蓮須15克,以收澀固精。 (9)下利清谷,加黨參、薏苡仁各20克,白術10克,以健脾止瀉。 (10)五更泄瀉,可合四神丸,以溫脾暖腎,固腸止瀉。 (11)尿少浮腫,加茯苓、車前子各20克,白術、澤瀉各10克,以利水消腫。 【其他療法】 1.中成藥療法 氣虛證者,可選用棗湯服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丸、補中益氣丸;血虛證可選用,歸脾丸、十全大補丸、阿膠補血口服液;陰虛證可選用二至丸、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陽虛證者選用附桂理中丸、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理中丸等。 2.飲食療法 (1)雞脯肉150克,生黃芪30克,人參10克,煲湯服,每周2次,適用于氣虛證。 (2)生黃芪30克,當歸6克,水煎去渣,加入粳米100克,豬肝、瘦豬肉各50克,煮粥,加適量姜、鹽調味,溫服,每周2次,適用于血虛證。 (3)生地、沙參、枸杞子各30克,布包扎緊,豬心肺一副,洗凈切成碎塊,加水共燉至爛熟,取湯飲,每周2次,適用于陰虛證。 (4)冬蟲夏草10克,肉桂3克,胡椒3克,生姜適量,狗肉500克,加適量水燉服,每周2次,適用于陽虛證。 【預防調攝】 1.注意生活起居,配合適當鍛煉,如太極拳等。 2.加強飲食調攝。氣虛、陽虛者,宜選食溫補類食物,如雞、蛋、牛奶、羊肉、蝦類等;陰虛、血虛者,宜選食清補類食物,如銀耳、百合、甲魚、鴨、淡菜、豬肝、紅棗、蓮子等;腎精虧虛者,還宜食用海參、豬牛羊脊髓之類。 3.避風寒,適寒溫,戒煙酒,保持樂觀情緒,戒憂思煩惱。(鐘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