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友信箱收到一位80后女士的來信。
信中說,自己出身農村,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導致自己性格內向。
至今還記得有一次媽媽從田里回來,準備燒飯燒菜,讓自己點柴火灶,因沒弄好導致被母親罵,母親嫌棄自己的樣子還記憶猶新。
所以,婚后很珍惜家庭,家里有個三歲的男孩,沒有上幼兒園,在家看孩子感覺就業壓力很大,現在孩子喜歡一著急就哭,喜歡動手打人,出去玩非要從家里拿出來東西給別人才愿意去,非要家長抱著。
她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在網上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識,想找到合理教育子女的方法。
本期易友信箱針對易友來信,結合曾教授的一些觀點,分析如何更好教育6歲前孩子的問題,給出建議,希望對易友們能有所幫助。
非常感謝易友的來信,從信中內容可知,這是一位非常懂得珍惜家庭的妻子和母親。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需要耐心的事情,因為自己成長環境可能有一些不愉快的記憶,在自己做母親之后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然而教育子女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智慧,不能急于求成。
俗話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
小孩長到三歲的時候,你就能看到大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小孩長到6歲,就能看到小孩老了是什么情況。
同樣的孩子,有的孩子經常挨打,有的就不被挨打。從小少挨打的,長大以后,人際關系就比較和諧。
小孩會哭是生存的武器,用哭來表達他的需要。
小孩一哭,家長就會去照顧他。小孩用哭來吸引家長的注意,也想要控制家長,家長要能了解小孩的內心。
他會哭,有的時候是餓了,有的是時候是需要媽媽的安慰,有的時候是為了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
到底他的內心是想要什么,做媽媽的要多留心一些,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或者自我的思維方式做完全主導。
教育孩子需要循循善誘,了解他為什么哭,在他的內心適當滿足一下,會讓他的情緒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安穩。
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將不良的情緒到處宣泄,甚至動手打人。
有時候是一種自卑的表現,比如渴望得到關注,有時候是渴望得到肯定??傊嘟o與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鼓勵。
對于教育孩子的問題,父母很想對孩子盡到一份責任,但是父母大多不能盡到責任,基本上有三大原因:
一是無知,二是不去經營,三是盲目的求新求變。
無知是一個好現象,一個人了解自己的無知就會進步了。
大部分父母都是還沒有做父母的經驗,就做了父母,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才要通過學習去當好父母,進而很好地教育孩子。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沒有用心經營,對于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并不能完全了解。
面對孩子的哭鬧情緒,并不知道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而孩子要求抱著,也不理解孩子的內心缺乏安全感。
久而久之,導致對教育孩子失去信心,又沒有家庭教育的經驗,不知道如何調整。
有的家長尋求不同的教育方法,沒有效果就不斷去改變,導致小孩無法適應,家長也很著急,以致于越變越糟。
曾教授講,6歲以前就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
就整個人生來看,6歲前沒進到小學,完全是家庭教育,這個階段是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
如何才能做到更好教育6歲前的孩子呢?曾教授給出以下建議:
小孩子是搖擺不定的。為什么?人生是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打架,就一輩子不會打架,沒有學習過調皮,就一輩子不會調皮。
小孩子一方面要學合作,一方面要跟你學對抗。小孩子很認真對抗你,說明小孩學習很認真,會合作也會反抗,表示很有彈性。
所以,小孩兒很認真的和你對抗,說明他學習很認真,你就輕松面對他。
小孩和你合作的時候,就多教一點,小孩反抗的時候,就少教一點。
小孩哭的時候,或者動手打人的時,要學會安撫小孩的情緒,學會進退有序,小孩需要抱的時候,家長要了解小孩的需求。
小孩三歲前是沒有什么性別觀念的。
三歲以后有性別的觀念,男孩會模仿爸爸,女孩會模仿媽媽。
這個時期,可以讓小孩多和爸爸在一起,學習男性敢于擔當的一面,讓孩子和爸爸進行一個良好的親子互動,孩子性格也會變得勇敢。
小孩四歲的時候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身體,愛跑愛跳了,這樣會建立全面掌控身體的信心。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運動,讓孩子盡情去跑去跳,讓孩子得到良好的體育鍛煉,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智力體能知覺都是在四歲半開始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啟發,智力就會受限。所以要好好啟發孩子,培養孩子的思維,這樣孩子長大以后思維能更加靈活。
孩子畢竟還小,更多需要的是家長的貼心安慰,讓孩子從內心感到溫暖和安全感。
可能一些錯誤他認識不到,等再稍微長大一點,比如在幼兒園的大班或者小學了,再動手打人就不能縱容。
了解孩子的個性,順其自然培養但不能聽其自然。而這個時候年齡小也正是好糾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給與充足的引導。
一定不能過于溺愛,尤其不能將自己的童年感受強加于孩子身上。那樣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最后,想更好提升親子關系,推薦大家看曾教授的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和視頻。
例如《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視頻,里面會從專業角度講解如何陪伴孩子更好成長,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童年,為一生成長打好基礎。
同時,易友信箱也期待大家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