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講的是《宋史》里的一個故事,也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司馬光砸缸。 某天,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耍。有個站在高處的孩子,不慎失足跌入一口盛滿水的大缸里,情況危急。 其他的孩子一見出了事,嚇得都跑掉了,唯獨司馬光還留在原地。他急中生智,從地上搬起一塊石頭使勁地砸向水缸。 水缸瞬間被砸開了一個大洞,水從洞口汩汩流出,墜入水缸里的孩子也因此而得救了。 給孩子講完故事以后,我就在想,如果我遇到類似的情況,很可能會想不到砸缸救人,因為慣性思維是想著如何從缸口將人撈上來。 為此,不由有這樣的感慨:思維比努力往往要重要很多,思維方式才是決定結果走勢的最大推手。 很多人非常努力、勤奮,可為什么難以得到想要的結果,不能讓付諸的努力變得有實際價值呢? 我認為,問題很可能就出在思維方式上。 通過上網查找和平時的閱讀積累,我整理了15個對我們做人做事有參考或警示作用的效應、法則。 如若能讀懂這些,我們的思維很可能就會步入新的層次。(文章略長,可以關注后再看) 01 南風效應 在《拉·封丹寓言》里有一則小故事: 北風要和南風比試威力,看誰能將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落。 北風憋足一口氣,大力地吹出去,頓時冷風凜凜。可路上行人身上的大衣不但沒有被吹落,反而被裹的更嚴實了。 接著輪到南風了,只見它徐徐吹動,氣溫一下子暖和了很多,路人們紛紛解開紐扣,脫掉了大衣。 最終,南風獲勝。 這便是「南風效應」,也有叫「溫暖法則」。 有兩個方面的啟示: 1. 溫暖甚于嚴寒。與人交往時,對他人友善一點,讓人感受到溫暖,通常更容易收好的結果。這也是寓言故事最初想要傳遞的意思。 2. 做事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要蠻干。方法不同,方式不同,最后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區別。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不管做什么事情,努力是應該有的態度,但方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也是高效以及成功的前提。 方法對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對,方向錯了,那么再努力也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努力也將變得毫無意義。 若是你一直很努力卻成長緩慢,總是忙無所獲,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思考思考自己努力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問題。 請記住這句話:將時間用在思考上,是最能節省時間的事情。 02 慢馬效應 主人帶兩匹馬出遠門,一匹馬走得比較快,賣力地拉著貨物,另一匹馬比較懶散,慢悠悠地跟在后面。 著急趕路的主人便將慢馬背上的貨物分了些給快馬,慢馬見狀,心里暗自得意,于是又故意放慢了腳步。 慢馬的計策果然得逞了,主人見它行動緩慢,索性將它背上所有貨物都搬到了快馬背上。 背上沒有貨物的慢馬看了眼前面正奮力爬坡的同伴,心想這哥們真傻,那么賣力干什么! 走了好一會,路過一家客棧。主人尋思著,既然一匹馬能拉貨,我為什么要花草料養兩匹馬呢? 于是,主人便將慢馬賣給了客棧,很快就成了過往路人的腹中餐。 這便是「慢馬效應」,也叫「懶馬定律」。 在工作中,如果你消極怠工、偷懶敷衍,導致能力不足,價值不高,變得可有可無,那么你將會失去現在的位置,離被拋棄的日子就不遠了。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優秀的人實在太多了。想不被淘汰,就必須要全力以赴。 請記住這句話:千萬別混日子,小心日子把你給混了,混日子最后受傷害的永遠是你自己。 03 破窗效應 在犯罪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破窗效應」。 當一棟樓有個窗戶被打碎,且沒有人去修理的話,那么很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打碎; 當一面墻上出現了涂鴉且沒有被及時清洗掉,那么這面墻上很快就會布滿了亂涂亂畫的東西; 當一條走廊里有了少量的垃圾,但沒有人去打掃,那么走廊里就會有更多的垃圾出現,變得臟兮兮的。 ... ... 這些現象的背后,其實就是「破窗效應」的體現。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有兩方面的啟示: 1. 在人生前行的路上,最忌諱的往往就是「破罐破摔」的心態。遇到挫折和困難之后,早早地認命、妥協,放任自流,自暴自棄。 一個人真正的失敗,是從自我放棄開始的。因為你一旦放棄了,就真的沒什么翻盤的希望了。 2. 不要忽視小問題,發現了就及時修正,盡早遏制住變壞的勢頭。否則隨著時間的深入,就很容易滋生破窗心態,越來越差。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人生亦如此! 04 鱷魚法則 在投資界或是經濟交易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則:鱷魚法則。 假設有一只鱷魚咬住了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那么很可能連手也搭進去了。此時,最合適的辦法是犧牲這只腳。 這理論有點類似《戰國策》里的「虎怒決蹯」故事: 山間小路上,一只老虎誤入獵人設下的索套中,掙扎了許久,都沒能掙脫出來。眼見獵人一步步逼近,老虎奮力咬斷了自己那條被套住的腳掌,這才逃了出去。 老虎難道不愛惜自己的腳嗎? 當然不是,它之所以自殘,其實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為了止損。這是一個權衡利弊之后的理智決定。 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我們也一定要具備這種「及時止損」的思維,當斷則斷,不要舍不得已付出、投入的,也不要心存僥幸。 當你發現自己遇人不淑,那就果斷離開;當你發現走錯了方向,那就立馬掉頭,越糾結、越猶豫,損失只會越大。 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有意義和價值,在錯的路上及時停下來,就是進步。 05 木桶效應 一只木桶想要裝滿水,必須要保證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桶壁上有一塊木板比較短或是有破洞,那么水就會流出來,水桶也就沒辦法裝滿水。 換句話說,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最高的木板有多高,而是最短的木板。 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也叫「短板法則」。長板和短板,對應的就是優勢和劣勢。 有兩點啟示: 1. 瘸腿的椅子是不穩的,要盡可能補短,改善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別讓短板拖了后腿。 比如有些人雖然業務能力強,但情商低、不擅處理人際關系,有了這樣的短板存在,往往就不太容易達到與其能力所匹配的高度。 2. 有些短板實在難以彌補,那就要懂得借力。學會借助外力,才是真正的聰明人,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不是所有的短板都可以彌補的,這時候就體現出合作的重要性了。學會整合資源,各自做自己擅長的事,取長補短,管理和創業者尤其要有這樣的思維。 在今天這個時代,單打獨斗太難了,一幫人往往能走得更遠。 06 綠燈思維 在工作中,當遇到同事說你的這個方案不行,不同思維習慣的人,會有差別較大的反應。 一種人的反應是惱羞成怒,你憑什么說我的方案不行,我認為就挺好,你以為你的就有多好嗎? 還有一種人的反應則是坦然接受,他們會思考我的這個文案到底哪里存在問題,甚至會向對方請教。 這兩者不同的思維,前者叫「紅燈思維」,也叫禁錮型思維,而后者可以叫「綠燈思維」,也叫成長型思維。 顯而易見,當遇到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擁有綠燈思維,對新事物能夠持開放、接納、學習的人更容易成長。 而紅燈思維相對來說就比較危險了,他們總是固步自封,習慣將自己禁錮在已知的認知里。 這也是不少人無法成長,難以發現機遇的原因。 這個世界的變化太快了,如果你不能接納新事物的出現,做不到持續學習的話,后果往往會很不幸。 人終究是需要跟著時代一起向前走的,如此才不會掉隊。 07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次實驗: 他來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里挑選了18名學生,并將這份名單交給校長和相關的老師,告訴他們這些孩子以后將會前途無量。 半年后,羅森塔爾來學校了解這些孩子的情況。一個頗為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只要上了這份名單的孩子,成績都有很大的進步,并且自信、開朗。 羅森塔爾的眼光真的如此獨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嗎? 當然不是。實際上,這些孩子都是羅森塔爾隨便選出來的。但由于他是權威的專家,老師們對他的話深信不疑。 所以,在平時的相處中,會有意無意地關照、贊許這些名單上的孩子。而老師們的這種態度也讓孩子們變得更自信。 這便是「羅森塔爾效應」:以怎樣的期待值對別人,對方往往就會回報同等的結果。 換句話說,期待值越高,表現就會越好。 對此,我深有感觸。 在小學三年級時,當時的語文老師就比較喜歡我,所以我就非常期待上語文課,上課回答也變得更積極了。我越積極、表現越好,老師越夸贊,而老師越是夸贊,我越是積極,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從那以后,語文就一直是我的強項科目。發展到后來寫文章、出書,改變我的整個人生軌跡,追根溯源,都是受那時候的影響。 心理暗示之于一個人的成長真的非常關鍵,不僅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成年人在自我成長、事業發展方面也要有這方面的建設。 08 糖果效應 有學者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給一群四歲的孩子發了兩塊糖果,并對他們說,我現在要出去一會,如果你們能堅持不吃手里的糖,等我回來后就會再獎勵你們兩塊糖。 經過長達十幾年的跟蹤發現,當年能忍住糖果誘惑的孩子比沒能經受得住誘惑的孩子普遍發展得要好,事業更加成功。 這便是「糖果效應」,其核心思維就是延遲滿足: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所以,也稱為「延遲滿足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能力平庸,事業發展沒有起色,往往就是因為自我管理能力差,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和內心的欲望,沉迷于眼前的利益。 用時下流行的話講,就是既不自律又沒有格局。 自律者出眾,不自律出局。 09 螃蟹效應 提到格局,就必須要說說「螃蟹效應」。 當一只螃蟹在竹簍里時,一定要加上蓋子,否則螃蟹就會爬出來。但如果竹簍里有好多只螃蟹時,即使不加蓋子也不會有螃蟹爬出。 原因就在于它們會互扯后腿,只要有誰向上爬了,其它同伴就用大鉗子將其拉下,爭相往上爬。 這便是「螃蟹效應」,而這種現象在人類社會中也很常見。 不少人總是見不得身邊的人過得比自己好,看不慣別人向上走,彼此間互相算計,明爭暗斗,不斷內耗。 羅素在《幸福之路》里就有這么一句話:乞丐并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這不僅僅是妒忌心在作祟,更是一種短視和愚蠢。 互相扯后腿的螃蟹最終是一只也別想從竹簍里爬出來,做人也是如此。當你總是內斗、互相消耗,見不得別人好,那么你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希望身邊的人可以向上走,因為他們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道理。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杜絕螃蟹心態,心胸開闊些,格局大一點。別人混得好,予以祝福,別人過得差,予以鼓勵。 10 羊群效應 一群羊散亂地分布在草地上吃草,如何才能快速指揮它們呢? 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控制好領頭的羊就行,因為其它羊會跟著這只領頭的大哥走,哪怕是將它們帶到屠宰場,也會毫不猶豫地跟著。 這就是「羊群效應」。主要說的是人的一種從眾心理,沒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人云亦云。 借鑒和學習是成長路上比較重要的品質,但我們不能盲目地照搬別人,失去自己的判斷,不能別人干什么,也跟著干什么,而不考慮自己到底適合不適合做,能不能做。 每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張三適合做直播,你未必就適合;李四適合考公務員,你未必就適合。 不少人忙忙碌碌,卻又碌碌無為。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發錯了力,使錯了勁。 學會獨立思考,告別盲目跟風,做自己真正應該做、適合做的事情,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做事必須要有的智慧。 11 酒與污水定律 管理學領域有個有趣的理論,叫「酒與污水定律」。 一杯酒倒進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反過來,將一杯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仍舊是一桶污水。 顯而易見的是,不管酒的比例是大還是小,只要有它的存在,再多的酒也成了污水。 俗話說,一粒老鼠屎糟蹋一鍋粥。 酒與污水定律主要想表達的是,對于壞的組員和事物,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頗有點處理「害群之馬」的意思。 這一點值得管理者深思,但同時我還有一些個人成長方面的思考,就是周圍環境之于一個人成長發展的影響。 污水就好比不好、糟糕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旦身處于這樣的環境里,就很容易受其影響,被其同化,沾染惡習。 這里所說的環境,更多的是指我們的交際圈子。與什么樣的人交往,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值得我們深思熟慮的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能成為什么樣的人,與身邊站著的人有著很直接的關系。 12 刺猬定律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么也睡不舒服。 于是,它們分開一段距離,但因冷得受不了,不得不又湊到一起。經過一番的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又不至于被扎。 這便是「刺猬定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人際關系的交往問題。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好的關系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什么叫熟不逾矩? 就是說盡管彼此很熟悉,關系很親密,也不越界、不跨越規矩。說話做事能把握好尺度,注意分寸。 不管什么樣的關系,家人也好,朋友也好,同事領導也罷,在交往過程中都應該遵循「刺猬定律」,要做到熟不逾矩,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遠也不近,否則就很容易崩塌。 正如作家三毛說過的一句話: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人際交往之于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一定要認真對待。 13 二八定律 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帕累托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大概在20%,而其余的80%盡管是多數,但卻是次要的。 比如說,商家80%的銷售額可能來自店里20%的商品,這些招牌商品貢獻了一大部分; 比如說,一家公司的業務員雖然不少,但80%的業務往往就是那么幾個精英銷售創造的; 比如說,公司的人員組織架構,高管往往是在20%左右,剩下的都是普通的員工; 再比如說,在很多行業里,20%的企業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而大部分企業只能瓜分剩下的少量市場份額。 再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財富擁有。這世界上80%的財富,往往是掌握在20%的人手里。 這便是「二八定律」。 之所以想分享這個定律,最重要的一點啟示就是:要避免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要學會抓到重點、做重要的事。 我們經常說,要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 其實這只是提倡要有認真做事的態度和心中的一種愿景罷了。真正執行起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畢竟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想做好,最后很可能是什么都做不好。 一定要知道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什么是應該花大量時間去做的;要知道自己手里的重點客戶和資源是什么,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產品... 重要的永遠是少數,這世界就是如此不公平、不平衡。搞清楚了這些,才有可能成為重要的那部分。 14 青蛙法則 美國康奈爾大學曾做過一次「水煮青蛙」的實驗。 將一只青蛙放到煮沸的大鍋里,青蛙觸電般地立即跳了出來。 后來,實驗者將青蛙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里,小火慢慢加熱,舒適的水溫讓青蛙在鍋里悠然自得,等到它發現熱度難以忍受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煮死在熱水中。 這便是「青蛙法則」。 雖然溫水煮青蛙的這個實驗后來被人質疑真實性,而且很多人也都已經很熟悉這個故事,但我認為仍有分享的必要。 因為這故事所要傳遞的道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更因為如今有太多太多人都在扮演著「在溫水中徜徉的青蛙」的這個角色,沉迷于安逸、舒適的環境中,毫無危機意識。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舒適的環境往往會消磨人的斗志和危機感,而人天生又有惰性,常常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做出改變。 很多人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最后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毫無招架之力,一下子就被打入萬丈深淵。 你這份工作還能干多久? 你如今這樣的狀態還能維系多久? 如果哪天被辭退了,你能干什么? ... ... 請時常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在成長前行的路上,一定要保持危機感,要有憂患意識,未雨綢繆,不斷成長,如此才能保持競爭性,才不會被淘汰。 15 飛輪效應 最后我想聊聊「飛輪效應」。 什么是飛輪效應呢?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必須要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但每一圈的努力并不會被浪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最后不需要推也能快速轉動。 實際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 剛開始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力氣,非常辛苦、吃力,但只要你能咬牙堅持下去,就會越來越輕松,就能收獲到回報。 人生亦是如此,努力的人生雖然開始很苦,但熬過最艱難的日子之后,就會慢慢地變甜。 所以,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拒絕付出。努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越努力的人將會越幸運。 努力、堅持、堅持努力,可以說這是人生走上坡路的三大法寶。 在熬不下去的時候,想一想飛輪效應,想一想堅持就是勝利。當然了,前提是要懂得思考和判斷,要確保方向、方法沒有問題。 思維方式決定人生走勢,將玩游戲、追劇的時間勻出一點來看看這些效應、法則、定律,改善自己做人做事的思維方式,我認為這是非常劃算的一件事,也是人生走上坡路的必經之路。 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