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男生回家作業不好好做,其實是一年級孩子正常的成長心智與生理特點。家長要注意做好孩子的個性分析、疏導立約、矯治指導、激勵啟智、家校共育五個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 ![]() 一、個性分析,找準孩子的成因。 1、害怕“孤獨”。從題意中可以看到,孩子是能好好做作業的,只是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希望家長多些關愛,要求家長看著“自己”做作業,問問“學習”而已。孩子是害怕“孤獨”, “一定要盯著才會認真做”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關注。 2、方法“不上道”。 從題意圖中的“答題”中可以看出,孩子根本就是未讀懂題意,敷衍了事完成作業的,在學習方法上根本就是“不上道”。 3、初期的恐學心理。孩子由于在學習上分不清要記的東西,認字能力較差,抓不住重點,有學習困難的傾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受到挫折,才會敷衍做作業的表現,形成初期的恐學心理。 二、疏導立約,規范孩子的舉止。 既然孩子已有了學習“不上道”和“怕孤獨”的現象,家長就應與孩子溝通說明,并于靜心下來與孩子疏導立約,讓孩子知道小學的規章制度嚴格,不像幼兒園比較自由、輕松,在學習上要獨立思考、按時完成作業,不能有半點拖拉,不能忘記學習的責任,再也不能像幼兒園那樣忘乎所以地玩樂了。再與孩子“立約”,當孩子能完成作業時就鼓勵他;當孩子有小小進步,父母也要給予獎勵。父母可以讓孩子列出一個他愿意爭取到的獎勵清單,可以是一些實物獎勵。如:可以吃的小零食、可以玩的小玩具;或者和父母一起玩等要求。當孩子做不到時進行小小的懲罰也是必要的,可以讓孩子參與洗碗、擦桌子、拖地、收拾房間等日常生活的必備技能訓練,從而規范孩子的言行舉止表現。 三、矯治指導,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由于孩子對于學習過的內容不用心和不理解,家長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加以矯治指導,對于孩子沒學會的知識,家長可以自己學或利用“中途休息”向老師請教,并在學習中不斷教給孩子記憶規律的方法,進行良好記憶習慣的訓練,從有計劃、有重點復習方面來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四、激勵啟智,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 家長既然發現了孩子的學習上和心理上的問題,就要及時給予關心、鼓勵,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多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潛能,多關注他的成功,并及時給予鼓勵,激勵啟智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的狀態,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家長通過不斷地堅持,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多表揚、少批評,當孩子不用你嘮叨,自覺完成作業時,教育“藥效”也就達到了。 五、家校共育,督促孩子的學習狀況 因為孩子通常在改正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復,家長要與老師多溝通,構建家校聯絡網,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爭取得到老師多督促孩子專心聽課、不做完功課絕不去玩的學習狀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孩子愛上讀書,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 總之,孩子不愿意和敷衍做作業是有原因的,家長要尋找癥狀“對癥下藥”,通過學校、家庭有機結合,有條件可以找心理醫生調理心理狀態,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孩子的學習困難狀況,逐步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如果家長都真的發現孩子學習跟不上的話(從答卷上來看,孩子的答案是隨意填寫的,如果長期都這樣就會“惡化”),最好帶到專門的醫院或專門機構驗證是否是智力障礙的問題,萬一已成“事實”,也不要心灰意冷。家長可在課外時間培養孩子在體育、音樂、藝術、手工方面的特長,讓“小苗”健康快樂成長,今后總會開花結果的,家長的辛勞付出,孩子一定會“啟智”靈悟,成為社會建設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