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德魯·G·馬歇爾 二十年前,來到我診所的夫妻往往抱怨吵得太厲害。那時候,他們說:“我們無法溝通。” 但現在許多伴侶卻似乎連適當的爭吵也不愿意。不拌嘴、不爭吵,也沒有痛苦,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真的有可能沒有紛爭矛盾,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事實上,爭吵是健康兩性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暴露真正的問題,讓雙方可以將小困擾與嚴重問題分清楚。 爭吵創造大膽說出口的動力,并且營造“必須做些努力”的氛圍。雖然有時候爭吵會讓我們不安,但這種不自在也許是好的。 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害怕和相愛的人撕破臉呢? 我們沒有正視爭吵的第一個理由是,現代趨勢要求伴侶除了要當情人之外,也要當對方最好的朋友。朋友之間如果彼此叫囂,是很不禮貌的;朋友應該互相支持、互相了解,而最重要的是接受我們原本的樣子。 “我老公有個很糟糕的習慣,就是喜歡打斷別人說話,”32歲的市場調查員凱特說,“他的伴郎甚至在婚禮致辭時拿這個來開玩笑。我已經懶得取笑他了,但是他說,當我嫁給他時就知道他有這個毛病。所以,我現在只好默默忍受。” 有孩子的夫妻對于爭吵尤其緊張不安。 “別在孩子面前吵架”是一個時代的流行語,因為他們對于削弱子女自信心或造成其他心理問題方面格外謹慎。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睡覺的時間也越來越晚,“別在孩子面前吵架”變成幾乎不吵架的借口。 這很可惜,因為當孩子見識到具有建設性的吵架時,可以從中學習到關于坦誠、折中妥協與和解的重要一課。 另一個理由是,有時候夫妻因為太過和善,以至于從不吵架。在許多這樣的夫妻關系中,一方或雙方曾目睹自己的父母離婚,因而十分清楚爭吵的破壞力有多強。 忙碌的工作行程也意味著夫妻相處的時間更少。從最簡單的層面來說,如果你們倆幾乎見不到面,那么你們爭吵的機會也很少。 但是事情并非這么簡單,就像工作過度的父母強調“親子時間”的重要性,夫妻也希望彼此的相處能夠完美。 這種期望不僅給夫妻帶來壓力,想盡辦法避開兩人共享的閑暇時光,也使夫妻倆更不愿意表達自己的不滿。 職場的變動是造成我們更不愿爭吵的另一個罪魁禍首。 有些年輕氣盛的夫妻,尤其是20多歲的夫妻,因為想要保持完美而承受極大壓力。 這些人在學校里表現優異,就讀最好的大學,畢業后得到令人稱羨或高薪的工作,正要購買自己的房子。 完美的夫妻關系是另一個努力的目標,可惜的是,爭吵不適合放進這幅畫面中。 27歲的電視調查員米歇爾說出了許多力求完美的人的心聲:“如果讓我們的朋友知道克勞德和我之間有問題,我一定會很惱怒。” 米歇爾非常在意成就,并且擔心如果她落人之后,她的同事便會得到升遷。她的婚姻變成了競爭的一部分。 遺憾的是,這對夫妻把這個游戲玩得太好了,以至于米歇爾并未察覺任何嚴重問題,直到她丈夫消失了兩個月,并在世界的另一端重新出現。 在上述種種不爭吵的理由背后,有一個共同的恐懼: “萬一爭吵后一發不可收拾該怎么辦?” “如果我發泄出來,會不會整個人抓狂?” “他對我的印象會不會變差? 當然,這些都是很合理的擔憂,尤其是對那些很少發泄的人來說或者過去曾經吵過架而留下不好的經驗的夫妻。 這些夫妻該如何克服他們的恐懼呢? 二十年來我見證伴侶爭吵,我發現其中有兩大關鍵陷阱會將爭吵從具有成效與療效的事情,轉變成徒勞無功的事情,即夫妻爭吵的兩大法則。 了解這兩大法則,更有助益建立一個有建設性的爭吵環節。 所有吵架的責任 都是半斤八兩 每次我和姐姐吵架,試圖要我母親評理的時候,母親就會說出這句箴言。 從事婚姻咨詢二十多年來,除了婚姻暴力、辱罵、成癮之外,我尚未遇到過有哪對夫妻不該為他們的問題共同承擔責任。 我常會聽到很具說服力的故事,讓我很想相信,我已經找到第一法則的例外了。然而,稍加探究之后,我總是發現,這則故事并非如此黑白分明。 婚姻不幸福,雙方都有相等但不同的責任。 遺憾的是,英國文化,尤其是法律,總是執意要區分罪人與無辜者。 當我們告訴朋友“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對我說了什么話”,或者“你猜她干了什么好事”,我們會組織故事,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大好人。 我們不會提及自己曾逼近對方的臉,用盡全力吼叫,或者我們常常刻意忘記自己惡意且不體貼的行為舉止。 不管是在我們自己腦海里重現爭吵,或轉述給想聽的人聽時,我們覺得自己相對正確,而錯誤都在對方。這個過程也許會讓自己較容易和自己相處,卻更難和對方共同生活了。 外遇問題又怎么說?外遇也是半斤八兩的問題嗎? 外遇發生之后,社會確實想要標出欺瞞的“罪人”,以及被欺瞞的“無辜者”。但是在我的經驗里,情況往往復雜得多。 蒂娜與同事發生外遇,她先生馬丁發現后,她感到非常羞愧。于是他們一起接受婚姻咨詢。 “我之所以被誘惑,是因為馬丁不肯聽我說話,”蒂娜解釋,“他一直都好忙,似乎再也不在意我了。當這個男同事向我投來關注時,對我極具誘惑力。我說什么他都感興趣。” 未出軌前,蒂娜試著和馬丁談,并計劃一起參與更多活動,但馬丁最重要的合約正等著續約。 馬丁被工作綁住,甚至沒有注意到蒂娜發生外遇。這讓蒂娜倍感難過:“我每次出門都會精心打扮,當然也更頻繁出門。我的心情一直都是——前一分鐘很興奮,緊接著又很驚恐自己居然做出這樣的事情。但是馬丁仍然沒有察覺。” 最后她坦承外遇,并將之結束。 蒂娜的行為是錯的,但是馬丁的行為也有責任。無辜?罪過?誰能真正歸咎于誰? 摒除所有伴侶爭端中的“如果”“但是”以及“企圖找借口的情況”,就會發現雙方的責任大約各占一半。 一旦認識到半斤八兩的道理,夫妻在劇烈爭吵時,就不容易掉進互相怪罪的陷阱。畢竟,問題是雙方共同造成的。 80/20法則 頑固的問題,也就是那些確實難以解決的問題,幾乎有80%是跟過去有關,只有20%關乎現在。 童年時期建構的模式,會附帶影響成年后的關系,但是我們常常渾然不覺。當基蒂在25歲考取駕照時,無法理解為什么她的伴侶不會開車成了一個大問題。 她說:“這個問題從不曾困擾我。” 然而,當她得知爭執可能源于童年時期之后,她開始找出其中的關聯:“我大約3歲時,父親開始失去視力。事實上,我最早的記憶就是他的車子在一場嚴重意外之后被拖走。從那時候起,都是我母親開車。有時候她會對自己在宴會中只能喝不含酒精的飲料而感到憤怒。” 對基蒂來說,她的伴侶自動跳進乘客座位,觸動了她關于過去的聯想。當她了解了自己的感受,并且向伴侶解釋了這一切之后,開車這件事就不會再成為引爆點。 布賴恩與安迪是另一個“80/20法則”案例。 兩人的品味與設計理念的差異造成了彼此的嫌隙。他們經常因為添置物品而吵架——20%是因為客廳的天然纖維地毯,80%是因為他們的背景以及原生家庭對于金錢的態度。 安迪生長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錢一直很充裕,直到父親開始酗酒,事業失敗。從這個經驗中,安迪學會在有錢的時候盡情享受。 布賴恩來自工人家庭,有六個兄弟姐妹,雖然他父親的工作穩定,但是錢總是不夠用。 他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之一,就是在沙灘上撿到一張10元鈔票;他很開心地把鈔票交給母親,而那個星期,他母親就用這筆錢加菜。布賴恩從童年經歷中學到的是:賺錢很難,應節約用錢。 雖然了解80/20法則無法解決布賴恩與安迪該買哪種地毯的爭端,但是確實讓情況免于失控,或者掉入無盡的循環中。了解80/20法則可以阻止同樣的問題重復發生,避免墜入痛苦的爭執。 大部分伴侶都想避免爭吵,因為爭吵令人不愉快,有時候會讓問題更嚴重。然而,對雙方關系來說,爭吵太少和太多一樣糟糕。 沒有什么方法比爭吵更能把問題攤開來,比起一方或者雙方把意見吞進肚子里,最后卻轉化成怨念來說,我們更需要爭吵,有建設性的吵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