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懷舊話題,那些年日子雖然艱苦,但幸福感很強,無論什么年齡的人,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文內部分詞匯為諧音,用字不標準) 每年麥收割麥子,累的腰直不起來,身體也適應這活兒科,麥子也割完了。
那時候又提倡顆粒歸倉,又有“看青”的卡拾來的莊稼。

孩子們不喜歡比誰學習好,是比收獲多少。
隊里打麥場是孩子喜歡去玩兒的地方。
有時候也幫助倒倒“麥個兒”
沒有打麥機時,靠老牛拉著軸壓。最怕下雨,好幾天土場都干不了。
孩子們歡了,各種玩

都有與科學家同樣的思考:天上的星星上有人嗎?
人家賞月,關城的人是去房上拜盟兄弟,干姐妹。
一條大炕睡一大家子,有的哥們多則需要“打重腿兒”
打鐵的技術在關城快失傳了,當年范家鐵藝不錯。
夏天,誰沒在房上睡過覺呢。
爬樹給小弟弟小妹妹弄榆錢,槐樹花,嫩柳枝?
提燈,誰家辦事,去別人家借來用用,這是比較高端的家當,不是誰家都舍得買。
簡單的大板凳上六七個同學一桌。
 野地里燒棒子,黃豆豆特別好吃。
碰見厲害公雞擋路真沒辦法
溜收款那首兒歌非常經典
閘要小心用力,入草的那個才是真把式。
70年代沒有電表,看到收電費時,大家相互轉告,趕緊回家把燈泡換個15瓦的,好少拿電費。那時候隔天供電,還經常沒譜。天黑送電,12點停電,白天有電,那叫“專線”。
八十年代末期還經常停電,每當來電整個村里的孩子都會嗡的一聲“哎,來電咧” 電視有的臺,得靠轉幾圈天線才有圖像。
80后基本沒見過的手工品,自動駕駛始祖。
摔炮,一毛錢的,一會兒就摔完

紅糖糖稀 
誰買糖稀給滴多,一給給了一大鍋, 什么鍋? 煙袋鍋… 推鐵圈…
誰還會用紙疊“蛤蟆”,一按后屁股,它就往前跳。
看電影,孩子們最愛看打仗的場面,特別愛問今天演哪個片,打仗不?散了電影,睡倒一大片等著看打仗的,第二天還得說上當了,一點也不打。
壘頭村放電影的和平,在關城知名度非常高,小孩們都認識。
大學堂后操場是演電影,唱戲的主要地方。

 小人書,不光是孩子的最愛,大人也愛看。 看“花書”也愛看武打和打仗的。
 這個手藝都會,但必須用軸壓一瓦才“zuo” 紙手槍誰還會疊?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