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郵票講故事-淮海戰役2019.09.24 春風化雨 閱讀 263 話說上個世紀40年代末,在我國中原地區發生了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淮海戰役,這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自古道,得中原者得天下,國民黨軍先后投入兵力80萬人,憑借美械裝備,企圖一舉定中原。 而人民解放軍兩大野戰軍共計60萬人,60萬對80萬,我軍在人數上、裝備上處于明顯劣勢。一向主張以多勝少的毛澤東,比喻為做夾生飯,他用了一個賭字,他說,這個字很不好聽,但實在想不起來更好的字。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夾生就夾生,夾生也要一口一口的吃下去。 濟南解放后,國民黨軍在山東只剩下青島等少數據點,使得我軍南下作戰再無后顧之憂,粟裕于1948年9月24日發電報給中央軍委,建議進行淮海戰役。中央軍委次日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10月11日,毛澤東電告粟裕,提出了淮海戰役分三個階段的設想,第一階段殲滅黃百韜兵團,占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同時,中原野戰軍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減輕華野阻援的壓力。 中原野戰軍占領鄭州、開封后,四個縱隊由鄭州東進進入淮海戰場,相機行事。此時,淮海戰役已經發展為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共同配合的戰役。 1948年11月6日夜,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國民黨徐州剿總害怕被我軍各個殲滅,急忙收縮兵力,命黃百韜兵團從新安鎮西撤徐州,黃百韜因奉令等海州的44軍西撤,耽誤了兩天,華東野戰軍趁機追上正在渡運河的黃百韜兵團,殲滅殿后的63軍、100軍83師,黃百韜見勢不妙,請求李彌13兵團協助撤退被拒絕,而防守運河一線的國民黨軍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舉行賈汪起義。解放軍迅速通過防區,先頭部隊殲滅黃百韜兵團西撤之先頭師,斷其退路。 黃百韜兵團渡過運河到達碾莊時,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依靠碾莊的軍事工事,與解放軍大戰一場。國防部又來電稱如能擊退敵人再走亦可,這樣黃百韜在碾莊猶豫了一天。就在一日之內,華東野戰軍攻占碾莊與徐州之間的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將黃百韜兵團合圍于碾莊地區。 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之退路。16日,中央軍委決定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籌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事宜,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陳毅調總前委工作,兼任中野副司令員,粟裕任華野代司令員。蔣介石下令黃維第12兵團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推進,重占宿縣。 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中野政治委員鄧小平 邱清泉和李彌兩兵團全力解救黃百韜兵團之圍,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阻援兵團,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統一指揮,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正面防御,阻敵東援,敵軍被阻于離碾莊12公里處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華東野戰軍對黃百韜兵團發起總攻,至11月22日,將黃百韜兵團10萬人全部殲滅,黃百韜陣亡。 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后,由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迅速后撤,造成向宿縣進軍的黃維兵團位置突出、孤立,中原野戰軍集中7個縱隊將黃維兵團包圍于宿縣西南之雙堆集。11月27日,黃維乘合圍尚不嚴密,以4個師兵力為先頭部隊向東南方向全力突圍,其中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陣前倒戈,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此時,軍心動搖,士氣一蹶不振,只得就地固守待援。 11月28日,蔣介石下令第2、13、16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司令官劉峙到蚌埠指揮第6、8兵團再次北援,由杜聿明指揮30萬徐州守軍,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粟裕發現敵軍撤走,即以7個縱隊發起追擊、攔截。杜聿明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兵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不得不轉向東南,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2月6日,孫元良兵團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 中原野戰軍采取大量土工作業的近迫攻堅戰法,對黃維兵團合圍圈不斷縮小,至12月初,黃維兵團糧彈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運補給。華東野戰軍又抽調5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由參謀長陳士榘指揮,加入對第12兵團的圍攻。12月12日,兩大野戰軍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至15日,12兵團被殲滅,兵團司令黃維被俘。 1948年12月16日晚,劉、陳、鄧驅車前往華野指揮部駐地安徽蕭縣蔡洼村同粟裕見面。劉伯承、鄧小平與粟裕、譚震林自在中央蘇區分別后,已有十幾年沒見面,這次戰地相聚,心情格外興奮。總前委五位領導,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討戰事,也是淮海戰役中唯一的一次聚會。鑒于杜聿明集團插翅難逃,會議主要研究渡江作戰計劃與部隊整編方案。 為配合平津戰役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經海路南逃,毛澤東決定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向杜聿明發動宣傳攻勢與勸降,毛澤東親筆寫下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瓦解了敵軍士氣,國軍官兵整連、整營成建制的向我軍投誠。合圍圈中的杜聿明集團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杯水車薪,只能坐以待斃。 與其相反的是,在商丘的淮海戰役支前總兵站,車站的站臺上、倉庫里到處是各種各樣的支前物資,一座座的炮彈山、炸藥山、糧食山、布匹山、服裝山、軍鞋山。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這四省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 陳毅元帥有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淮海戰役的勝利也真正是人民的勝利。 平津戰役解放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之后,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1月10日戰斗結束。杜聿明被俘,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李延年第6、劉汝明第8兵團隨后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同國民黨重兵集團展開的戰略決戰,人民解放軍以傷亡13.4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如此輝煌的勝利,在戰爭史上堪稱奇跡。 淮海戰役結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毛澤東發表關于時局的聲明,“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于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余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只要解放軍向殘余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攻擊,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于消亡。”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1955年9月27日,劉伯承、陳毅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粟裕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
|
來自: 12345csdms > 《美篇聚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