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起70后,其實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們的奉獻和人生的不易。 就連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感慨地說道:“我們要致敬70后,他們是勇于進取的一代人。” 雖然說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不容易,但是,在如今這個時代里面,70后還是社會的頂梁柱,就注定了他們會承受更多的痛苦。 很多人就會疑惑,有些責任不是每個人都要承受的嗎?為何就說70后活得不好呢? 其實,時代不同,人所面臨的問題也就不同。 尤其是人處在這個“急速發展”且“急速變革”的社會當中,人要想活得安穩,活得幸福,那是一件很難的事兒。 就像是一些基層的人,他們總想去到中層,實現階層的跨越。可是,這容易做到嗎?很難做到。 因為大多人都只是平凡之人,沒有幾代人的積累,你根本就不可能實現階層的跨越。于是乎,70后就得做那個“種樹人”。 就像是一些中層的人,他們希望自己的階層能夠更高,甚至還想成為“人上人”。這樣的想法,只會加劇人的不幸。 如今,我們站在中低層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你會對70后這代人有著更為深入的認識。 02 當70后剛出生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得天獨厚的,有著和平的社會環境,也能夠上得起學,吃得飽飯,至少不會說饑餓度日。 可是,當他們成長到了二十來歲的時候,他們會發現,沿海城市在不斷地發展,有著更多更好的機會。 于是乎,他們就選擇南下,或者選擇北上,成為了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那時候的他們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想在城市中實現理想,功成名就。 對此,他們便拼了命去工作,去奮斗,哪怕付出的艱辛是自己所難以承受的,他也要一直這么干下去,因為不進則退。 在他們眼中,只要年輕的時候能夠干得好一點,那么中年,亦或者老年的時候,自己就能夠享福了。 這種“先苦后甜”的想法,其實是沒有錯的。但是,這個時代有個特點,就是它其實是多變的,它能讓人痛苦,也就能夠讓人看不到希望。 從2020年開始,其實有一大批的70后已然奔五了。而奔五的他們,正面臨著這中年和社會相結合的危機,令他們苦不堪言。 03 對于70后來說,他們的危機是什么呢?他們所面臨的的危機又從何而來呢? 他們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來自于職場,家庭和自身。 而這三者,都是制約他們發展,讓他們感受不到幸福的根源。 在很多功成名就,拿著鐵飯碗的人看來,自己過得很幸福,又不需要擔心什么,為何就說活得痛苦呢? 其實,這世間不是所有人都是拿鐵飯碗,都是中高層人士。有至少八成的人,他們還在生活的邊緣中徘徊著,甚至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就拿家庭來說,他們要面臨父母養老的壓力,也要面臨自己養老的壓力。而且,有可能某些人的孩子(二胎)還未長大。 如此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幸福呢?說得實在點,又能有多少人能夠有足夠的錢財去抵御生活的沖擊呢? 目光從家庭轉移到職場中,我們能發現,其實70后他們很容易處在失業的困境之中。有可能一旦失業了,連找份工作都成問題。 尤其是自2020年以來,大多的工廠倒閉了,大多的人都破產了。如此,失去工作的70后,他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又怎能說活得幸福呢? 04 另外,70后的一大部分人都要面臨這個問題,那就是“延遲退休”。 其實,在老齡化愈發嚴重的社會當中,“延遲退休”的情況那是必然要存在的。 因為新生的勞動力不足,那么就肯定有人要“活到老,干到老”。對于某些人而言,早點退休享福,就已然成了奢望了。 而如今有很多的70后,他們不僅要面臨著社會的壓力,還得面臨著無休止的家庭矛盾,就連早些享福的希望也破滅了,實在是令人惋惜。 對此,有很多人提出這么一個問題,難道說70后老了之后,就能夠老有所養,就能夠享福了嗎? 在網絡上,有句話其實說得很現實,70后是最后孝順父母的一代人,也是被孩子拋棄的第一代人。 這番話,不論它是否可信,是否真實,它都反映了一個現實,那就是70后未來的養老,終究還是要靠自己的。 試想,在如今競爭壓力那么大的社會里面,有可能孩子連養活自己都困難,又何談養活父母呢?或許,父母還得花錢去幫助他們。 可以說,身處在這等處境中的70后,他們活成了“行尸走肉”的模樣,只剩下崩潰的世界觀。 而這個世界觀,便是勤勞致富,先苦后甜的美好愿景。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