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因為各種原因,教育無法普及,可能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是教育從來都不是只來源于書本,生活本身就充滿著教育,勞動人民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也同樣總結出了很多富含哲理的道理,俗語就是這樣來的,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道理是相通過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這句俗語又在告訴我們什么。 很多人看到“性”這個字,很可能就會想入非非,總感覺有些不好意思,如果你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被別人看見,很可能會造成一種誤解,沒辦法,誰讓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對于這一方面都十分的內斂。但是“性”的意思僅僅只是如此嗎?男無性不鋼,女無性不秧,這句話說得真的只是這一方面嗎? 正如孟子說的:食色,性也。在古代“性”從來都不是用來描寫兩性關系的,在這里更是如此,這句話中的“性”指的是性格,志向。好了我們回歸正題,看看這句話究竟是想告訴我們什么,是否還能適應當前的社會。 男無性不鋼在古代,男子的社會地位普遍高于女性,家中的事物以及各種財產一般都是男子進行分配,男子就是一個家庭的支柱和核心,而這個男子的地位也就決定了這個家庭的整體實力,古代人對于男子的培養是十分的重視。 而古代最有前途的事情就是讀書,但誠如上文所述,教育資源并非是所有人都能拿到的,這只是少數人的特權,沒有辦法的讀書的男子們只能去尋求其他出路,但是不管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擔當,這樣才能成事,家庭也會因為有一個這樣的男人更加興盛。 反之,如果這個男子沒有擔當,性格孱弱,在外面唯唯諾諾,到家里卻重拳出擊,這樣的人注定沒有前途。 女無性不秧而女無性不秧這句話在古代的話,其實并不受待見。古代男尊女卑,女性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種附屬品,沒有地位。那時候的女子被三從四德所束縛,整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只有這樣做才是別人眼中合格的女性。 但古代也有飽讀詩書,愛憎分明的女性,李清照,武則天等等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女人也是人,她們有著自己的思想,可時代不允許她們把自己想法和性格表露出來,她們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展露自己的性格,但即便如此,也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且秧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結語】到了現代,女人們不用遮掩自己的天性,反而展露自己的性格,才會得到更多人的欣賞。有自己的抱負,有自己的思想,這才是一個新時代女性該有的樣子。 不過并非只有女性該如此,男性同樣也是如此,我們想要的無非就是成功,而這個社會上現在最關注的還是個性,沒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和所有人一樣,怎么才能做到脫穎而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