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電影制作的財務問題是每一位導演必修的基本功。美國導演工會在其頒布的導演標準合同條款中有一項明確的規定:制作預算需經過導演的確認和簽字。這是因為導演每天的工作條件將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整體預算,預算決定著單天拍攝所分配的時間、資金和其他資源。在短片和學生作業中,預算會稍欠正式(主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我們怎么花最少的錢把這個片子拍完?”),但他們仍然需要為能夠完成的工作做成本控制。 為不同篇幅的劇本制作預算和分場景表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晦澀難懂、獨具奧秘的工作:它要求你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對各個工會的合同了然于胸,并對任何不可預知的問題保持敏銳的第六感。每個項目都是從一個文本(即劇本)開始。而無法回避的第二個步驟則是基于劇本來制作預算。大多數缺乏實踐經驗的電影人可能最終得花錢請別人來做一份預算。而接下來一切的成敗關鍵則都要取決于項目和預算的匹配程度。 另一方面,項目融資也需要一份可信的預算來提供確切的數據——對于希望獲利的投資者來說,這部電影到底要花多少錢就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眾多考慮因素的重中之重。即使是你有充滿傳奇色彩的大亨叔叔或富有同情心的祖父母給自己投資,他們也想知道你需要花掉的這一大筆錢會讓他們的存款少幾個零。當然,如果一個項目的融資已經得到保障,那預算就不用再被投資人嚴苛地評頭論足,他們可關心自己的錢能不能收回來了。即使一個項目是由多位小額投資人和主創來聯合融資,預算也將指明制作過程中資金調配的優先級別(例如,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搭建棚景,那么默認的解決方式就是采用實景拍攝)。 即使是最簡短的影片,一份專業的預算不僅是必要條件,更是一門藝術。只要你的項目不是一個用手機或網絡攝像頭拍攝的、短于60 秒的粗糙視頻,那么你就需要制定預算。同時你得銘記一個非常重要的黃金定律:你很可能在完成了95% 的影片后,才恍然大悟自己原先只不過籌集到了50% 的項目資金;而正是這最后的5% 會讓你抓狂,因為此時之前的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所以你必須得重新開始奔走呼號地找錢來給項目畫上句號(具體的百分比并非定數,只不過你總是會在自己覺得項目已經步入尾聲的時候,驚奇地發現資金上還有一個大窟窿等著你去填補)。 制定預算時另外一個必須考量的因素便是“三分之二法則”。每位經驗豐富的制片人都會同導演一起坐下來,以一個圖解變量方程式的思路來做如下討論,我們稱之為: 優質—低廉—快速 “你可以同時做到以下三項中的兩項,”你的項目制片主任如是說。 “但三項,呵呵。” · 你能快速地拍一部優質的電影,但制作成本將不會低廉。 · 你能以低廉的成本快速地拍一部電影,但影片將無法實現優質。 · 你能以低廉的成本拍一部優質的電影,但拍攝進度無法快速。 確定優先級別對于制片過程至關重要。在充分考慮過各種復雜的因素,如天氣、地點、演員、攝影的復雜性及其他各部門不可預見的意外情況后,“三分之二定律”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應用于不同的情形。一位稱職的“領頭人”總是一邊將這些復雜的因素“玩弄于股掌之間”,一邊還能堅守住影片的藝術訴求,并維持住整個團隊的合作愿景。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融資其實比后續的花錢要來得簡單。最簡單的融資手段就是你自掏腰包,貢獻出你錢包里的現金和信用卡;繼而,伴隨著融資模式逐漸遞增的復雜性,你也會置身于以下不同情境: ·內部聯合融資(“咱們劇組的人都投點兒錢吧”)。 ·外部非正式融資(家人和朋友捐助)。 ·外部正式融資(贊助者投入資金,并要求獲得影片版權或參與收益分成)。 ·制片公司融資(一位或多位有放映或發行資源、渠道的贊助者)。 ·直接融資(利用現有的發行商、制片廠及其資源、非營利組織、廣告商或網絡平臺)。 ·多源融資(結合商業融資和發行實體,并通過將版權預售給特定地域的發行商及其下屬發行分支而獲得部分資金)。 以上諸多模式可以進行自由組合,而除了自掏腰包的方式以外,其他的融資模式都需要簽訂一些正式的融資協議——有可能只是一份注明參與者雙方權益、職責的簡短文書;也有可能是一沓笨重的、多達數百頁的融資—發行協議。有些生意的確是能在觥籌交錯間談成,而且還能順便把融資協議寫在濕噠噠的雞尾酒紙巾上。但電影業一百年的發展歷程已經衍生出了內涵豐富的“利益定義”(definition of profit),其復雜程度甚至可與任何中古文獻或猶太法典中的論述相媲美,而且相比之下還要更加晦澀難懂。簡而言之,所有的合同都會包含以下內容(又是一份清單哦!): √所提供的資金數額 √預期交付方式 √資金到位時間表 √投資回報 √給予投資方的某項特定股權、所有權(如果有向投資方承諾的話) √股權、所有權的可轉讓性 √融資擔保 √過失與疏忽責任保險(insurance for errors and omissions) √確認預算 √有關合同糾紛仲裁的條款 √簽訂合同的時間、日期、地點 √其他所有的重要文件作為附件 除非你是比雅利·斯托克或布盧姆(梅爾·布魯克斯導演的電影《金牌制作人》[The Producers,1968]中的兩位主角),否則你就不能許諾或兌現將影片百分之百的收益都分給你的投資人。你既需要能夠搞清楚制作開銷(production expense)和負片成本(negative cost)的涵義,還要能區分不同的收益流——這些工作對于初出茅廬的新人而言可謂是狀況頻發的雷區。在合同方面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幫助:一些娛樂業律師愿以他們提供的咨詢服務來交換影片收益的百分比。 你沒有多余的閑錢來雇請一位不是專門處理娛樂業交易法律事務的顧問,因為任何常規法律學校都不會教授“免責條款”“違約/欺詐行為”“假定前提”和“行業慣例”,這些電影和電視行業里司空見慣的服務協議(合同)與一般的法律實務截然不同。一份最簡單的融資和發行合同其實就是以一些含糊其辭的表述,讓你屈服于那些赤裸裸的霸王條款和強詞奪理,而這樣的范本正是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各路高手不斷潤色的成果。 傳遞佛教影視信息, |
|
來自: 公司總裁 > 《導演/編劇/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