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悉尼,甭管去沒去過,人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那座像貝殼一樣的白色歌劇院。這個造型別致的建筑是如此出名,以至于人們很難想象缺了她的悉尼港(Sydney Habour)會是什么模樣,就算風景再迷人,也難免像個長發美女頭頂上禿了一塊吧。可實際上,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到今天也才落成了不到半個世紀,而且建造過程一波三折,差點半途而廢,當年悉尼人都以為再也看不到她的竣工了,把她稱為“永遠不能完成的交響曲”。可以說,這首“交響曲”從奏響第一個音符開始就充滿了坎坷——1955年,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向全球公開招標,準備在這座城市建一座彰顯品味、提升凳次的歌劇院,地點就選在了悉尼港位置最好的貝尼朗角(Bennelong Point)。競標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方案,結果名不見經傳的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J?rn Utzon)成了最終的勝利者。他的獲勝過程也堪稱神奇:本來方案都已經被淘汰了,卻又被一位遲到的美國評委翻了出來,力排眾議把他那張潦草的設計圖評為第一,理由是“看過這個設計后他沒法再支持其它作品,設計所呈現出的理念能讓歌劇院成為一座偉大的建筑”。在贏得競標前,主攻家居住宅領域的烏松不但沒設計過任何公共建筑,甚至連澳大利亞都沒來過,他僅僅憑著悉尼港的海事地圖和認識的幾個悉尼姑娘對家鄉的描述就弄出了這個方案,而且在結果公布大半年后才知道了自己獲勝的消息。1957年,當烏松以總設計師的身份第一次登陸悉尼時,受到了搖滾明星級別的歡迎,一切都像做夢那么美好,除了一個小問題:他并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自己的設計變成現實中的建筑。
· 占地1.84公頃的悉尼歌劇院建造在一塊混凝土基座上,長183米、寬118米,遠遠望去像是豎立著的貝殼,又像是兩艘巨型的白色帆船。作為全球公認的建筑奇跡,歌劇院在2007年6月28日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少數幾個能被列為遺產的20世紀建筑


· 歌劇院以72級寬97米的臺階同路面相連,建筑最高處是西面大廳的頂點,距離海平面67米,相當于20層樓的高度。三組巨型“殼片”中,較大的兩組略呈V字形沿南北方向排列,四對殼片里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分別是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廳(Opera Theatre);第三組由兩對位于西南的小“殼片”組成,里面是能接待6000人同時用餐的貝尼朗餐廳(Bennelong Restaurant)


· 貝尼朗角以第一位能用英語和殖民者交流的土著人貝尼朗命名,當地土著人把這個地方稱為“智慧之水”(Tubowgule),因為這里是淡水與海水交融的地方。修建歌劇院前,位于這個海角的是麥格理堡壘電車廠,1958年,電車廠被拆除,1959年3月2日,大力支持歌劇院項目的新南威爾士州長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擰緊了歌劇院青銅銘牌上的最后一顆螺絲,象征著建設工作的正式開始


· 1956年,38歲的約恩·烏松在斯德哥爾摩旅行時從一份建筑雜志上得知了歌劇院建筑競賽的消息,隨后寄出了隨意潦草的設計圖紙。他的方案被評審團幾度放棄,但美籍芬蘭裔評委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非常喜歡這個充滿靈感的設計,最終,直覺戰勝實用獲得勝利,烏松也贏得了5000英鎊的獎金和歌劇院總設計師的職位

· 1957年7月29日,烏松帶著他制作的歌劇院木制模型生平第一次來到了澳大利亞。模型今天被陳列在悉尼市政廳里,可以看出烏松最初的設計方案更為狂野大膽,采用的是橢圓形拋物線屋頂。但這種造型嚴重超越了當時的施工水平,烏松和設計施工團隊不得不又耗費數千小時進行修改,把屋頂轉化為半球形
在那個沒有強大的電腦運算和精確的繪圖軟件的年代(盡管歌劇院是世界上最早借助3D 計算機來進行結構分析的設計之一),烏松的設計顯得過于天馬行空、奔放前衛,沒有任何現成的方案能建造出他在圖紙里隨手勾勒出來的外觀。在不少結構力學專家的眼中,這種貝殼般的外立面根本就沒法在現實中存在。從1957年到1963年,烏松和設計團隊反復嘗試了12種方案來搭建造型怪異的“外殼”,結果還真找到了解決辦法:他們先澆筑出一個直徑76米的巨型球體,再切割下球面的各個部分拼湊出想要的圓拱造型。由于外殼太薄,需要借助肋骨形狀的混凝土件和創新型的可調節彎曲鋼梁在內側進行支撐,再用鋼纜拉緊,最后總共用掉了2194塊這種混凝土預制件,每件的重量都超過了15噸。至于這個突破了球形幾何體建筑理論的方案到底是誰想出來的,現在已經沒人能說清了,但人們盛傳是烏松在看到一只剝開的橘子時突然迸發出靈感,從而一舉創造出了這種在當時獨一無二的建筑方法。
· 歌劇院的外立面施工現場及肋骨狀的混凝土預制件細節
· 在歌劇院的入口處有一個解釋薄殼構造的小型雕塑,球體被撥開的扇形部分和被剝去了一半皮的橘子如出一轍
可光攻克外形難關還遠遠不夠,前面有更多的問題在等待著烏松,尤其是錢和時間。它們就像兩只手掐住了丹麥人的脖子,讓他沒法痛快呼吸。歌劇院最初的預算是700萬美元,完工日期定在了1963年的澳大利亞國慶節(1月26日),可這點錢連完成工程的第一階段都顯得杯水車薪:為了支撐起整座建筑,需要先搭建出一個由588根深入海平面25米的混凝土樁組成的海底基座,光這項工程的資金就達到了5500萬美元,幾乎是全部預算的8倍。隨著工期的延誤,成本也在節節攀升。為創造性的外立面又花掉了1250萬美元后,歌劇院的內部裝修設計連個影兒還沒有呢。無底洞般的預算逼得州政府發行了專門的歌劇院彩票,當地名人甚至想出了“賣吻”這樣的歪招來為歌劇院集資。即便在這種情況下,處處力求完美的烏松仍然不計成本地打造著每個細節,為了實現“讓歌劇院在港灣的襯托下看起來像是空中白云”的構想,他堅持從瑞士訂制了超過100萬塊表面光滑又不像玻璃那么容易反光的昂貴瓷磚,這樣的做法也遭到了不少外界質疑。在烏松看來,像歌劇院這樣咖位的建筑本來就該在建造過程中隨時調整設計細節和預算,但他的頂頭上司、1965年出任公共工程長官的休斯(Davis Hughes)可不這么想,能盡量節省地快速完工才是靠譜兒的目標。新官上任的休斯勒緊褲腰帶,大幅削減了撥款,直接導致烏松沒法購買計劃中的建材,甚至連給團隊發工資都出現了困難,自己也要靠朋友的接濟才能維持生活。1966年初,舉步維艱的烏松賭氣般地提出辭呈,結果還不到一小時就收到了休斯表示接受的回復。這對心高氣傲的丹麥人來說無疑是種巨大的侮辱,極度失望的他很快就帶著家人離開了澳大利亞,并發誓永遠不再踏上這片土地。
· 歌劇院海底平臺的建造工程從1959年5月開始,這時烏松的最終設計還沒完成。由于天氣等之前沒預料到的原因,工程進度比預計的大大延后,1962年8月31日才完成,可平臺強度被發現不足以支撐歌劇院沉重的屋頂結構,必須重建,結果直到1963年2月才最終完工,這已經超過了整座歌劇院最初計劃的落成時間

· 如果走進觀看,會發現以潔白著稱的歌劇院其實并不是純白色的。從瑞士定制的哈格納斯(H?gan?s)瓷磚分為白和米黃兩種顏色,上面帶有細細的顆粒,這樣能使燈光打上去變得十分柔和,有效地防止光污染,瓷磚表面還帶有“人字”型排水溝,使歌劇院在下雨時擁有“自動清潔”功能。由于歌劇院特殊的造型,全部1056006塊瓷磚的形狀都不相同,這大大增加了制作的成本,而歌劇院那2000多塊4米高、2.5米寬的玻璃墻面板也都是在法國定制的

· 歌手Joan Hammond在公眾籌款活動上靠“賣吻”來為歌劇院集資,每個吻售價50英鎊
· 因為政府以財政困難為由向烏松提出了修改建筑方案的建議,拒絕妥協的丹麥人在1966年2月28日正式提出辭職,這時第二階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為了緩和關系,休斯曾在3月份為烏松提供一個重返歌劇院項目的機會,但職務只是建筑設計師,沒有任何其它權利,烏松立刻表示了拒絕。烏松的辭職當時在澳大利亞引起了軒然大波,超過1000名當地建筑師與民眾走上街頭,譴責政府并希望能挽留住丹麥人
盡管跟靈魂人物不體面地分了手,可工程還得繼續下去,要不歌劇院就真成了“永遠不能完成的交響曲”。以彼得·霍爾(Peter Hall)為首的一群澳洲本土建筑師填補了烏松的空缺,盡量延續原來的風格完成了內部裝璜工作,但在建造過程中還是改動了不少烏松已經設計好的細節,比如座位的布局、地板和窗框的材質等等。讓澳洲政府感到啪啪打臉的是,丹麥人的退出并沒帶來任何工程進度的提速,歌劇院直到七年后才終于宣告竣工,這已經比最初計劃的完工日期推遲了整整十年,而總花費更超過了最初預算的14倍,達到驚人的1億零200萬美元。1973年10月20日,歌劇院舉辦了隆重的開幕典禮,甚至請來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但親手設計出這座建筑的約恩·烏松不但沒受到邀請,連名字都沒在典禮中被提到過。

· 在歌劇院1億零200萬美元的總花費中,第一階段的海底平臺工程用去了大約5500萬;第二階段的屋頂設計施工大約花費了1250萬;最后一個階段的內部裝潢設計費用高達5650萬,包括900萬的舞臺設施、照明和風琴配備以及1650萬的其他花費,而1966年烏松辭職時,歌劇院的花費還只有2290萬美元。1975年后歌劇院逐漸將欠下的債務償還完畢,這主要是靠當年發行彩票的功勞


· 烏松走后,彼得·霍爾取代他成為工程第三階段內部設計和裝潢的負責人,萊昂內爾·托德(Lionel Todd)、大衛·利特爾莫爾(David Littlemore)以及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工程師特德·法默(Ted Farmer)也在同年接受任命,成為項目的設計師

· 1973年10月20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出席了歌劇院隆重的開幕典禮,典禮上演奏的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不過此前歌劇院已經在9月上演過兩場預演
好在姍姍來遲的歌劇院就像當年評估的一樣,打一開幕就成了悉尼和整個澳大利亞的象征,被公認為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從嚴格的專業角度來說,外形的限制和內部裝修的妥協讓歌劇院的聲音表現效果難以稱得上“頂級”,也遺留下了后臺空間局促、樂隊演奏席位擁擠和座位階梯過于陡峭等一堆毛病,但僅僅憑著在建筑史上的突破,這座“形式大于內容”的歌劇院就足夠偉大和耀眼了。2003年歌劇院落成30周年時,一手締造了她的烏松也憑著這件作品斬獲了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筑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在所有獲得過這個獎項的大師中,烏松應該是惟一沒親眼看到過自己作品的一位。直到以90歲高齡在睡夢中安然離世,倔強的丹麥人都一直恪守著誓言,再沒回到過澳大利亞。而當年,他其實把工作室都搬到了悉尼,打定主意要一直留在這個國家,和南半球的海風一起陪伴那座讓他耗盡心力、也讓他夢想成真的傳奇建筑……

· 能容納2679名觀眾的音樂廳是歌劇院最大的表演場地,通常用于舉辦交響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表演,大廳用澳洲當地的白樺木和紅膠木裝修,屋頂像飛碟一樣的特殊裝置由特種塑料制成,有吸音和反射的效果。音樂廳里那座出自本土藝術家Ronald Sharp之手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經過了兩年設計、十年制作和兩年調音,由10500個風管組成,最粗的風管能鉆進一個成年人,最細的只有筷子那么粗

· 擁有1507個座位的歌劇廳一直被叫做“瓊·薩瑟蘭劇院”(Joan Sutherland Theatre),2012年也改為現在的名字,主要用于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為了避免演出時墻壁反光,大廳內部墻壁一律用暗光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選擇了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以保證演出時能有圓潤的音響效果。歌劇廳的舞臺有轉臺和升降臺,華麗的幕布在法國織造,一幅由紅、黃、粉紅三種顏色組成,叫做“日幕”;另一幅是深藍色、綠色和棕色的,叫做“月幕”

· 作為全球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悉尼歌劇院每天開放16小時,每年舉行大約3000場表演。除了著名的音樂廳和歌劇廳,歌劇院里還設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練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整棟建筑的用電量相當于一個25000人的小型城市,電線總長度達到了645公里

· 擁有210個座位的小型多用途場館Utzon Room是唯一一個由烏松設計的室內空間。負氣退出33年后,烏松在1999年與悉尼當局達成和解,受邀擔任歌劇院未來發展設計顧問和監督,并設計了歌劇院的新西柱廊,但具體工作由他同為建筑師的兒子揚(Jan Utzon)和凱姆(Kim Utzon)負責,真正由他設計的作品只是個長14米的彩色掛毯
· 盡管澳洲政府曾多次邀請烏松重返悉尼,并承諾負擔機票或郵輪包廂的所有費用,但都被他以身體不好或年歲過高的理由婉拒。2008年11月29日,接連做過幾次手術的烏松在哥本哈根心臟病發去世,幾天后,新南威爾士州議會就通過了特別動議,舉辦悼念活動來緬懷這位給悉尼帶來了無數榮耀的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