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筑。巨大的白色殼片群,既像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輕盈皎潔,氣象萬千。這座建筑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筑載入史冊。 悉尼歌劇院 別具特色的悉尼歌劇院導游牌 參觀起點的巖石和綠樹 走近悉尼歌劇院 走近悉尼歌劇院 攀登大臺階。大臺階寬90米,桃紅色花崗石鋪面。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 悉尼歌劇院的建筑總面積達88258平方米,整個建筑占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于20層樓的高度。 外觀為三組巨大的“貝殼”,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混凝土基座上。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 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 最后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象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 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象豎立著的貝殼,又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 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制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 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與奶油色相間的瓷磚。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大型的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 貝尼朗餐廳 劇院有歌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歌劇廳可容納1547名觀眾,舞臺面積440平方米,有轉臺和升降臺。為了避免在演出時墻壁反光,墻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制成,采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 休息室設在殼體開口處,配有大片玻璃墻面,由2000多塊高4米,寬2.5米的法國制造的玻璃板鑲成, 臨墻眺望,白天絢麗的悉尼灣風光一覽無遺; 夜晚市內的萬家燈火,盡收眼底。 內部走道 內部走道 悉尼歌劇院從19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 1955年舉行國際建筑設計競賽,從32個國家233個方案中選定丹麥建筑師約翰·烏松(Jorn Utzon)的設計。 建造悉尼歌劇院共耗時16年、斥資1億200萬澳幣。由于建造費用高昂嚴重超標,政府幾經破產,為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走投無路的澳洲政府還曾于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票。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后的澳洲新政府提出消減部分設計,與約翰·烏松沖突公開,這位建筑師憤而于1966年離開澳洲,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不曾親眼目睹。 其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師群力完成。悉尼歌劇院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揭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專程前來剪彩。2003年4月,設計大師烏松獲普利策建筑學獎,這是對他和他的杰作的最終承認。 悉尼歌劇院至今還未這位大師保留了一間工作室,雖然烏松大師已經謝世…… 在悉尼歌劇院附近休閑 在悉尼歌劇院附近休閑 |
|